A.初始密度介于0~a时,生物种群可能会由于近亲繁殖等而衰退、消亡 |
B.初始密度介于a~b时,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不断增加 |
C.将种群保持在初始密度c所对应的种群数量,有利于持续获得较大的捕获量 |
D.当该种群数量为d时,种群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数量的相对稳定 |
A.若λ保持不变,t年后海鬣蜥种群的数量为N0·λt |
B.若λ逐年减小,则海鬣蜥种群的数量将不断减少 |
C.海鬣蜥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的λ等于1 |
D.若λ连续保持在1.25,则说明此时岛上气候适宜,食物充足且无天敌 |
A.甲种群的增长速率一直不变 |
B.乙种群的数量在第2年末仍在增长 |
C.甲、乙两种群的数量在4年内有两次相等 |
D.乙种群的年龄结构在第3年末一定为衰退型 |
A.甲种群第12年时的K值与第6年时的相同 |
B.乙种群在第4年时数量达到最大值,在第10~12年种群数量不变 |
C.乙种群在第6年后数量变化类似于“S”形增长 |
D.在第6~8年间,甲、乙种群的出生率均大于死亡率 |
选项 | 科学家 | 科学方法 | 结论 |
A | 施莱登和施旺 | 不完全归纳法 | 一切生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 |
B | 希尔 | 同位素标记法 | 离体叶绿体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水的光解 |
C | 孟德尔 | 假说—演绎法 | 生物体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发生分离 |
D | 艾弗里等 | 减法原理 | 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
A.A | B.B | C.C | D.D |
A.可用无水乙醇提取并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 |
B.可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成熟叶表皮细胞中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 |
C.观察细菌的无丝分裂需用龙胆紫染液染色 |
D.“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中,需用紫色洋葱鳞片叶的外表皮作实验材料 |
A.NaOH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实验和探究pH对酶活性影响实验中的作用相同 |
B.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途径的研究和人鼠细胞的融合实验均采用荧光标记的方法 |
C.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探究酵母菌呼吸方式都采用了对比实验的探究方法 |
D.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种群“J”型增长的研究都采用模型建构的方法 |
A.运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和差速离心法可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 |
B.通过不完全归纳法可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结论 |
C.“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实验中构建的是物理模型 |
D.摩尔根在研究果蝇眼色遗传现象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
A.分泌蛋白的合成与运输过程:3H |
B.CO₂中的碳在暗反应中的转移途径:14C |
C.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15N |
D.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35S或32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