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回溯中国共产党从起源、孕育到诞生的整个过程,生动再现20世纪初期的历史大变局,是一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主旋律史诗大剧。
材料一 《觉醒年代》第一集,开篇即以旁白的形式交待该剧的历史背景,“那是在1915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第二年,国际国内形势非常紧张”,并通过以下几个精心设计的视觉式的隐喻镜头来表现。
镜头一:一个大仰角拍摄的骆驼脚掌几乎覆盖了整个画面,只用这一个镜头就表现出当时中国正处于重重压迫之下,且观众的代入感很强,会产生一种被踩踏的感觉。
镜头二:骆驼进入北京城,用了大量的特写和慢镜头来表现车辙。“车辙”在剧中是一个带有高度隐喻和象征性的细节逻辑:自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用“车同轨”框定中国的车辙以来,直到剧中故事发生的时代,中国还在沿用古老的车辙。
镜头三:骆驼商队、老百姓的车、北洋士兵的马队,都要从“车辙”上踩踏过去,隐喻中国还在固守原来的老路。
——摘编自徐妮娜《浅析革命历史题材剧〈觉醒年代〉中的隐喻镜头》
材料二 《觉醒年代》在创作上更加贴近受众,以书写青春破题主旋律。该剧以“南陈北李”为主人公,跟随其人生轨迹,以《新青年》杂志为主线,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思想潮流串联起来,将故事主体聚焦于一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身上:不仅有和常人一样喜怒哀乐的陈独秀,还有与工人做朋友的李大钊、以笔杆为利剑的鲁迅以及紧跟先辈脚步、积极寻找救国之路的毛泽东和周恩来等。年轻受众对这样一群有梦想、有不足、受挫折也不言弃的年轻人更能有共情体验。
——摘编自王悦《〈觉醒年代〉给主旋律影视剧的成功启示》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谈谈你对该电视剧以《觉醒年代》命名的理解。材料一 从1950年至1955年,中国从苏联总共取得11笔贷款,总价值为12.74亿新卢布。利用苏联的贷款,中国购买到大量经济建设所急需的物资与设备,最后落实引进了150多项工业建设项目,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工业体系残缺不全的状况,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瑞典、丹麦、瑞士、芬兰于1950年即同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和贸易关系,芬兰于1952年同中国签订了政府间贸易协定。这一时期中国也大力开展与广大亚非国家的经贸活动,如在1952年与斯里兰卡开展大米换橡胶的贸易,1956年与巴基斯坦签订煤炭换棉花的贸易合同,1956年与印尼签订价值1200万英镑的易货贸易协议,1957年还跟阿富汗签订了两国间第一个贸易协定,等等。1957年中国首次举办广交会,与有意愿跟中国做生意的国家广泛开展贸易洽谈活动。
——摘编自彭波新《新中国70年外贸发展:从小兔到大象》
材料二 1978年之后,进出口规模扩张带动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7年,中国出口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剔除汇率等因素,当年出口实际排名世界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之后,中国出口规模持续快速扩大,促使贸易顺差大幅增加。1979—2018年,中国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0316亿美元。另据商务部统计,自1980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成立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约96万家。20世纪90年代,中国在国际资本流动中的角色随之发生重大变化,由产业转移承接国转向资本双向流动的国家。中国境外投资增长迅速,企业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年之后,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日益活跃,地位明显提升。一方面,中国主动参与WTO改革,坚定维护多边体制并倡导贸易投资自由化;另一方面,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积极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
——摘编自杨丹辉《新中国70年对外贸易的成就、经验及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对外贸易的措施。A.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 B.冲破斯大林体制束缚 |
C.调动人民生产积极性 | 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
年份 | 总人口(百万) | 城市人口(百万) | 乡村人口(百万) | 农业人口占乡村总人口的比例(%) | 乡村农业人口(百万) | 乡村非农业人口(百万) |
1520 | 2.40 | 0.13 | 2.27 | 80 | 1.82 | 0.45 |
1600 | 4.11 | 0.34 | 3.77 | 76 | 2.87 | 0.90 |
1670 | 4.98 | 0.68 | 4.30 | 70 | 3.01 | 1.29 |
1700 | 5.06 | 0.85 | 4.21 | 66 | 2.78 | 1.43 |
1750 | 5.77 | 1.22 | 4.55 | 58 | 2.64 | 1.91 |
1801 | 8.66 | 2.38 | 6.28 | 50 | 3.14 | 3.14 |
A.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发展 | B.乡村工业促进社会转型 |
C.圈地运动引发人口流动 | D.社会结构发生根本转变 |
A.追求民主权力 | B.强调人定胜天 |
C.遵从自然规律 | D.倡导人性解放 |
A.维护了封建主根本利益 | B.背离了罗马民法的原则 |
C.体现了国王地位的提高 | D.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 |
A.产生世界最早的农业 | B.人们出现定居的生活 |
C.处于文明的起源时代 | D.农业生产模式的调整 |
A.迎合中体西用的救亡王张 | B.折射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 |
C.体现文学革命的进步思想 | D.铸就社会革命的锐利武器 |
A.民族意识的增强 | B.新式教育的发展 |
C.宗藩体制的解体 | D.清末新政的推动 |
A.江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 B.商帮的兴起和发展 |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 D.经济型市镇的繁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