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体效应主要指隆起地块的热力效应,形成相同海拔山体内部比外部气温高的现象。山体效应对山体的林线(山地森林带的最高界线)有显著影响,山体内外温差越大,山体效应越强。下图为北美内华达山山体效应模型图。(T1为山体内部近地面大气温度,T2为山体外部同高度自由大气的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山体内部降水少,天气晴朗,获得太阳辐射多 |
B.山体内部海拔高,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多 |
C.山体内部植被稀疏,热容量小,升温快 |
D.山体内部地形较封闭,热量不易散失 |
A.夏季强于冬季,夏季晴天多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使得山体地面辐射强 |
B.冬季强于夏季,冬季晴天多日照时数多,太阳辐射总量多使得山体增温显著 |
C.夏季强于冬季,夏季夜长昼短,热量散失少,内外温差大 |
D.冬季强于夏季,山体内部冬季不易受冷空气影响,内外温差大 |
新疆博格达山地是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干旱区山地生态系统生物群落演替的杰出范例。下表为1997—2016年博格达山地垂直带分界线海拔变化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温带荒漠草原带—山地草原带 | 山地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 | 山地针叶林带—高山草甸带 | 高山草甸带—高山垫状植被带 | 高山垫状植被带—冰雪带 | |
1997 | 1257m | 1770m | 2702m | 3269m | 3643m |
2004 | 1245m | 1762m | 2706m | 3283m | 3659m |
2016 | 1185m | 1759m | 2730m | 3293m | 3690m |
A.上限上升—下限下降 | B.上限下降—下限下降 |
C.上限下降—下限上升 | D.上限上升—下限上升 |
A.土壤有机质分解快 | B.人为的管理与保护 |
C.植被覆盖率的提高 | D.冰川融水有所增加 |
我国西北干旱区有一种特殊砂岩地貌,这种绚丽的红层地貌遍布在天山山麓、西部山岭、盆地边缘甚至沙漠腹地。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①—⑦表示地质作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甲—⑥ | B.乙—⑤ | C.丁—① | D.丙—③ |
A.丙岩石主要经熔融作用形成 | B.因温压条件变化使丁变成乙 |
C.火山熔岩主要源自下地幔 | D.乙岩石可能是由花岗岩组成 |
“雅丹”在维吾尔语中意为“具有陡壁的小丘”,雅丹地貌是河湖相土状沉积物经风化、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土墩和凹地(沟槽)地貌组合。柴达木盆地西部分布着世界上延伸最长的雅丹地貌群,盆地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超过200mm,年均温均在5℃以下,气温变化剧烈,风力强盛,大风日数多。下列甲、乙两图分别代表两种不同形态的雅丹地貌。
江心洲是指河流中的沙洲(岛屿),由心滩不断增大淤高而成。江心洲比心滩稳定,一般是洲头冲刷,洲尾沉积,使江心洲不断下移。下图为长江下游某河段江心洲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A.东南侧——河道较窄,流速较快 | B.洲尾处——水流汇集,水量较大 |
C.西南侧——迎水位置,流速较快 | D.西北侧——水量较大,地转偏向力 |
A.上游修建水库 | B.流域降水量减少 | C.下游植树造林 | D.人们在沙洲上挖沙 |
2007年8月—2008年6月发生拉尼娜事件,赤道附近西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比同期升高。在此冬半年期间,北部湾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却比正常年份同期明显下降。科研人员选取2006年7月和2008年7月(休渔期间)北部湾鱼类生物量调查数据进行对比,绘制北部湾优势鱼类生物量的分布图(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太阳辐射强 | B.正值鱼类产卵期 |
C.海水温度高 | D.人为捕捞干扰少 |
A.西南季风减弱 | B.东北季风增强 |
C.海水水温升高 | D.鱼类产卵期提前 |
A.东西部水温的差异减小 | B.中东部气流上升,降水增多 |
C.南北赤道暖流势力增强 | D.秘鲁寒流减弱,渔场减产 |
某地理兴趣小组一年中每天正午测得该树影子顶端在甲乙之间来回移动,树高为4米,OP为4米,P点为甲乙中点(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68.5° | B.66.5° | C.60° | D.55° |
A.A | B.B | C.C | D.D |
我国某校学生准备和家人一起观看日出,经查找资料得到连续两日日出、日落时间(下表中时间为北京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日出 | 日落 | |
第一天 | 07:01:16 | 17:31:08 |
第二天 | 07:02:29 | 17:30:22 |
第三天 | 07:03:37 | 17:29:13 |
A.1月 | B.4月 | C.7月 | D.11月 |
A.哈尔滨(45°N,126°E) | B.北京(40°N,116°E) |
C.成都(31°N,103°E) | D.乌鲁木齐(43°N,87°E) |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A.Ⅰ、Ⅱ、Ⅲ | B.Ⅱ、Ⅰ、Ⅲ | C.Ⅲ、Ⅰ、Ⅱ | D.Ⅲ、Ⅱ、Ⅰ |
材料一 黄河冲积扇沉积的第四纪松散的土层厚达30-50m,该地区古代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地势较高的冲积扇地带。
材料二 下列图片是“黄河冲积扇分布图”及“城市甲-乙一线冲积扇剖面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