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 主张 |
吴虞 | 是则今日之礼,据《隋志》言之,更非文、武、洙、泗之旧,仅采秦氏尊上抑下之旨……自汉迄今,滔滔不返,变本加厉,而其害酷矣 |
黄胜白 | 人类进化是什么?也无非是使社会上的人性得个充分的发展。所以礼教既可以为建设社会的基础,也可为进化运动的中心。(礼教的原旨)实在是为抵制人类的兽性,实在没有允许帝王和富贵的人可以除外 |
A.彰显了构建新价值体系的目标 | B.蕴含了直面现实的反思精神 |
C.推动了近代中国思想格局变化 | D.反映了贯通中西文化的倾向 |
A.权力结构已发生变动 | B.外交政策的灵活性特点 |
C.民主革命时机已成熟 | D.政府以保境安民为要旨 |
A.政府逐渐丧失经济控制能力 | B.社会土地交易规模日益扩大 |
C.市场调节助推货币体系变革 | D.史料互证才能揭示历史真相 |
A.体现了“六经皆史”的史学思想 | B.反映了宋儒重建儒家信仰的文化自觉 |
C.弘扬了“经世致用”的治学风尚 | D.强调了士子应借助史实领悟理学真谛 |
A.缘于儒学的世俗化和平民化 | B.深受文学复古潮流的影响 |
C.折射出科举取仕形式的变迁 | D.表明蒙学教育进一步发展 |
A.折射出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 | B.反映了政府注重对边疆的基层治理 |
C.有利于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 | D.表明秦国比六国更早地推行郡县制 |
A.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 B.作物种类丰富且技术较发达 |
C.文化发展具有多元性特征 | D.已出现社会阶层分化的现象 |
材料:清季(即清末)以前,谈及宋朝学界常以“积弱不振”来概括。这与“积贫积弱”存在本质区别,其一,“积弱不振”更多偏向宋朝“积弱”,比如王夫之甚至认为宋朝的忧患有弱无贫;其二,更多侧重主观政论而非客观史评,比如古代学者对王安石变法恶语相向,以致人们将其视为奸邪小人。与前人相比,梁启超共有两大突破:第一,在评论宋朝的国衰兵弱时,兼顾评议宋朝的国贫民穷。第二,在谈论自家的主观政见时,立足讲说宋代的客观史事。从此,学界开始摆脱儒教史观中君臣之分与正邪之辨的束缚。积贫积弱论的定型,首次显现于民国钱穆的《国史大纲》一书,后来该论因邓广铭师徒的播扬而备受全国学界青睐。改革开放后,宋朝形象从积贫积弱论向登峰造极论迈进,需要说明的是,这一转型只是趋势,目前尚未彻底完成。
——摘编自朱永清《积贫积弱:清季以降宋朝贫弱形象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宋代形象评价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完整,逻辑清晰。)材料:张仲景,生活在东汉末年,其父亲张宗汉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当时社会政治腐败,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造成“生灵涂炭,横尸遍野”,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张仲景被朝廷派到长沙做太守。在料理政事之余,每月初一、十五两天在衙门大堂为百姓诊病,挽救了无数百姓的生命。东汉末年,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东汉王朝四分五裂,面对这一局面,张仲景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建安十五年,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认为,作为一名医者要有热爱患者之心,学医不仅目的要明确,而且态度要端正;一个负有“救人”“活命”之责的医者,就应当“志存救济、勿为名利”,要真正做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身”。东汉末期意识形态领域中杂说盛行,人们通过卜巫咒禁、祈求祷告达到敬天保命的目的,使朴素的医学染上了神秘色彩。他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认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他已经认识到病因的物质性,并逐渐意识到了生老病死等生命现象的规律。
——摘编自张今歌《论张仲景“仁爱”思想及其价值》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仲景“仁爱”思想产生的原因。材料:一战爆发后,英法针对德国进行了大量的宣传活动。直到1917年,威尔逊总统才认为德国开始进行“无限制潜艇战”是对美国蓄意的挑衅,对德宣战后不久便成立了官方宣传机构——公共信息委员会,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政府名义进行大规模宣传活动的组织。通过适当的宣传活动,政府可以引导民众的思想,尤其是当时美国国内依然存在着反战团体,也能敏锐地抓住德国内部诸如粮食、军费短缺等问题。公共信息委员会与好莱坞合作拍摄宣传电影并对外出口,其中包含了大量美国城市场景和工业化成果,也将以“十四点”为主的威尔逊总统的思想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公共信息委员会创制的著名宣传海报《我需要你加入美国军队》,在之后的多次战争中被美国宣传人员加以改编使用。
——摘编自董奉昊《一战时期美国公共信息委员会对德国的战争宣传(1917~1918)》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时期美国对德战争宣传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