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密度制约效应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 |
B.当条件相同时,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与个体平均重量的乘积可能是个定值 |
C.种间关系尤其是捕食关系会使种群数量在变动过程中趋向恢复至平均密度 |
D.地震、火灾、病虫害等的作用强度与种群密度无关,不会引发密度制约效应 |
A.甲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物种当下可能是群落优势种 |
B.引入天敌后,能使被捕食者的能量分配情况向丙转变 |
C.为降低某种群的K值,乙、丙模式起到的效果不同 |
D.丁能量分配模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呈增大趋势 |
超排供体(头) | 头均获胚胎(枚) | 头均可用胚胎(枚) |
1501 | 5.6 | 3.6 |
菌株 | 透明圈大小 | |
平板Ⅰ | 平板Ⅱ | |
A | +++ | ++ |
B | ++ | - |
A.neor基因的作用是鉴定与筛选含有正常PKU基因的胚胎干细胞 |
B.还需在重组载体中的HB1和HB2的上游和下游插入启动子和终止子 |
C.用图中重组载体转化时,可能会出现一些PKU基因错误整合的胚胎干细胞 |
D.需在含G418和DHPG的培养液中培养转化的胚胎干细胞,能够存活的即为正确整合的胚胎干细胞 |
A.限制性引物和非限制性引物均需要依据模板DNA的碱基序列来设计 |
B.据图可知,最后大量获得的ssDNA与图中甲链的碱基序列相同 |
C.该不对称PCR过程中需要(26-1)a个限制性引物 |
D.上述过程中子链分别沿限制性引物的5'端、非限制性引物的3'端延伸 |
A.PCR时需在Ers1基因左右两端分别添加XhoI、HpaI酶切序列 |
B.过程②可用氯化钙处理农杆菌,有助于促进重组Ti质粒转化到农杆菌细胞中 |
C.过程③后可在培养基中添加卡那霉素对转化的植物细胞进行筛选 |
D.可利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检测该植物染色体上是否插入目的基因 |
A.原生质体间的融合是杂交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需借助技术手段实现 |
B.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的物理法包括电融合法和高Ca2+—高pH融合法等 |
C.用不同剂量紫外线破坏黑芥导致其变异的原理是基因突变 |
D.若原生质体均为两两融合,则融合后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应为54条 |
A.荧光恢复的速度可反映荧光标记分子的运动速率 |
B.FPR技术只能用于检测活体细胞膜蛋白的动态变化 |
C.图中曲线上升是由周围非漂白区的荧光分子迁移所致 |
D.在适当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缩短光漂白区荧光恢复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