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有学者提出:元朝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也是两宋否定唐后期藩镇分权的继续,相当于自隋朝始第三个“正——反——合”阶段的“合”。据此推断,所谓的“合”是指(     
A.铲除了唐后期以来的地方割据势力B.延续了两宋时削弱地方权力的传统
C.实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D.加强了对地方军事和政治上的控制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颁布市易法。该法规定,各常平所储存的钱谷为根本,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上涨过高时,则以低于市场价进行出售;当粮食的市场价格下降过低的时候,则向市场购买进行囤积。这一举措(     
A.有利于经济市场的稳定B.干扰了正常的商业秩序
C.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D.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任土作贡”(依据土地具体情况,制定贡赋的品种和数量)现象古已有之,汉代形成制度。唐代法律明文严格规定土贡征收数量、种类、时间及运输、库存、支用;唐后期地方官员间馈赠礼物中有许多当地土贡物产,土贡流动距离近至同一州、同一道,远至跨州连郡。唐后期这一现象(  )
A.主导区域之间经济文化交流B.为地方割据奠定了经济基础
C.表明中央对地方控制力减弱D.说明政府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唐中宗神龙三年(707),门下省给事中卢粲根据贞观旧制,反对将驸马武崇训的墓地称为陵,两次封驳皇帝的制书,直至获准。这表明当时(     
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晋书》记载鲜卑族曾居“洛阳四市”,“改务农业”;同一时期的位于东北集安地区的高句丽墓葬出土了种类较多的铁制农具、工具、车具、锅形生活用具;十六国时期的北燕冯素弗墓出土了文房四宝;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革中有死后不得归葬平城之法。这反映出当时(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判断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依此标准,下列已经进入“文明社会”的是(     
①陕西姜寨聚落遗址                                ②大汶口文化遗址
③河南二里头遗址                                   ④浙江良渚遗址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史记》记载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据此可知,分封制(     
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文化交融
C.扩大了国家统治范围D.巩固了王室权威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为汉高祖到汉武帝120年间,军功阶层担任三公九卿、王国相、郡太守的变化趋势。这反映了汉代前期(       

A.“重文轻武”的治国思想B.政治清明社会相对稳定
C.道家学说政治地位的形成D.君主集权体制得到强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有学者指出,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经济政治基础、天下一家的观念和代代相承的教育体系。据此理论,下列最利于秦代推动中华文化认同形成的措施是(       
A.推广儒家思想B.建立皇帝制度C.实行郡县制度D.统一文字货币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宋代文官凭着“差遣”担任指定的工作,大多数官员都带着其他官职的人员出任,而那些官员的本来职务,却是由另外一些被“差遣”的官员担任的。在各路及其所辖的州县,都有直接由中央管辖的单位派驻。宋朝这一做法(     
A.加剧了冗官问题B.解决了地方割据
C.减轻了财政负担D.增强了治理能力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