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印度资产阶级改良社会的愿望 | B.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崩溃瓦解 |
C.传统佛教文化影响了独立运动 | D.印度尝试以非暴力手段赢得独立 |
A.五四运动成果斐然 | B.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
C.实业救国实践告捷 | D.国际地位有所上升 |
材料— 1952年,毛泽东首次出京就到黄河视察,并发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对“黄河的事情”亲自挂帅,多次主持会议研究治理黄河的重大问题。根据黄河自身的特点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黄河水利委员会在中共中央治黄方针的指导下,提出了“兴利除害,分步治理”的治黄指导思想。从1950年春开始,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治理黄河的两个阶段工作,有目的、有步骤地对黄河流域进行从治标到治本的综合治理,遏制了黄河水患。1954年3月,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计五万多人,许多包工队都重新整顿劳动组织,并积极改进工具,推行先进工作法,使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都有所提高。1954年黄河顺利地度过了八次大汛,此后黄河水利委员会在此基础上编制了黄河流域规划,开启了全面的治本工作。
——据郭书林、王瑞芳《从治标到治本: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黄河治理》整理
材料二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河治理开发得到进一步加强。邓小平、陈云等非常关心黄河的治理开发以及水资源利用等问题。1979年7月下旬,邓小平到山东视察。他得知青岛缺水,指挥实施“引黄济青”工程。1989年11月,“引黄济青”工程竣工,青岛市用水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98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解决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重大环境问题进入了法制化轨道。1988年,第一部《黄河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完成,为黄河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20世纪末21世纪初,黄河断流以及黄河受纳的污染物量已超出自身水环境的承载能力,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失衡等问题带来的严重后果日益凸显。为此,相关部门从1999年开始对黄河水量进行统一调度。2000年,黄河小浪底枢纽一期工程开始发挥调蓄作用。至2012年,黄河流域的水质总体恶化趋势初步得到遏制,水资源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不断深入,其中重要生态敏感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有效控制,黄河断流也未再出现。
——摘编自陈建波《新中国黄河治理的成就及启示》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治理黄河的特点。A.第三世界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 B.世界殖民体系走向瓦解 |
C.美苏争霸的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 D.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
A.教育体制的创新 | B.书院的官学化趋势 |
C.书院功能的改变 | D.文化思想发展繁荣 |
A.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 B.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 |
C.各国近代化节奏不同 | D.欧洲人口结构的恶化 |
A.世界产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 | B.信息技术主导经济形态 |
C.科学、技术和生产密切结合 | D.科学技术高度综合趋势 |
材料一 清代辽南地区没有设置正式的驿站,以地区性的急递铺代之,包括辽阳、金州等地。明代从辽阳到旅顺口设置驿站,但清政府觉得“盖邑非往来之冲,而前代置驿皆省,檄书传送,一二铺司事耳”。因此从辽阳到旅顺的道路上始终没有设置驿站,而“凡往来公文俱由铺兵传递”。
——摘编自王绵厚等《中国东北与东北亚古代交通史》
材料二 1984年6月,沈(阳)大(连)高速公路开工建设,1990年建成通车。沈大高速公路全长300多千米,连接沈阳、辽阳、鞍山、营口、大连五大工业城市,沟通大连港、营口港、鲅鱼圈港,是东北地区一条重要的运输大动脉,是当时中国大陆最早建成的一条高速公路,被誉为“神州第一路”。沈大高速公路开创了中国大陆建设高速公路的新纪元,带动了全国高速公路的大规模建设。
——摘编自曲青山等《中国改革开放全景录·辽宁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代辽南地区交通管理的特点及原因。A.适应了封建正统的需要 | B.保障了西汉政权的稳固 |
C.体现了限制君权的思想 | D.确立了儒学的独尊地位 |
A.改变了农村生产主要经营形式 | B.引领着土地所有制调整的方向 |
C.反映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趋势 | D.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