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 | B.早期文明具有多元特征 |
C.地区间相互隔绝的状态 | D.自然崇拜是文明的主题 |
A.加强了皇帝制度 | B.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
C.提高行政效率 | D.扩大官员选拔范围 |
材料一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 科举制 | |
取士方式 | 由地方州郡长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 | 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
取士标准 | 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 | 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
入仕程序 | 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 | 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
教育背景 | 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 | 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
——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
材料二 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
——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
材料三 科举制大事年表
材料四 至1895—1905年间,科举制积弊已久,梁启超言:“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袁世凯会同张之洞等地方督抚大员一起上奏朝廷,称“科举一日不停,士人皆有侥幸得第之心,民间更相率观望”。于是,1905年科举制在内外交困之下走到了历史的尽头。科举被废之后,近代新式学校迅速发展。知识分子逐渐地从封建官僚政治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或通过报刊、学术活动等手段议论国事,影响政治;或进入学堂或出洋留学,但他们的利益被侵害,使其已极少对晚清统治者抱着死心塌地的忠诚了。士绅阶层也把目光和精力投向地方,借清政府开办新政之机,加紧同地方政治势力的联结,发展和壮大自己的力量,直接同清朝中央政府分庭抗礼。钱穆先生对此论道:“晚清末年取消……科举制度,而西方民主自由的地方选举,急切间未能学到,于是政治失却重心,实际上握有军权,即握有了政权。”
——据周宁《蓦然回首:废除科举百年祭》
材料一:
时间 | 影响较大的农民起义 |
仁宗庆历三年五月(1043年) | 王伦领导的沂州(今山东)起义 |
仁宗庆历三年八月(1043年) | 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京西路、陕南农民起义 |
仁宗庆历三年十月(1043年) | 邵兴领导京西路光化军和农民起义 |
仁宗庆历七年十一月(1047年) | 王则领导河北东路贝州士兵和农民起义 |
——摘编自赵继颜《北宋仁宗时期的农民起义》
材料二 在王安石变法实施初期,苏轼就指出,骤行新法“其进锐者其退速”,欲速则不达,因此需要徐徐图之。再次,派遣专使推行新法,“事少而员多”,增加了冗员和冗费,“人轻而权重”,更是容易滋生弊端。苏轼经过长期实地考察,于元祐元年(1086年),写了《乞不给散青苗钱斛状》。他在奏状中说:“熙宁以来,行青苗、免役二法,至今二十余年,法日益弊,刑日益烦,盗日益炽,田日益贱,谷帛日益轻,细数其害,有不可胜言者。”因此,他建议朝廷“所有已请过钱斛,候丰熟日,分作五年十料(即十批、十次)随二税送纳。或乞圣慈念其累岁出息已多,自第四等以下人户,并与放免”。即是说,废除《青苗法》后,农民所欠官府的钱粮,允许分期分批归还,四等以下的贫困户应该全免。
——改编自莹光《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A.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 B.美国社会已认可三民主义 |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 D.中国战场的抗战得到肯定 |
A.推动对外全新局面的形成 | B.促使外交关系突破了僵局 |
C.加快东南亚国家联盟发展 | D.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
A.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 B.强化强宗大族的势能 |
C.革新地方行政区划 | D.弱化政权族权的结合 |
我国皖南山区传统民居为了增加采光通常会修建天井,下图为皖南某地(118°E,30°N)一处民居天井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15°S | B.15°N | C.3°S | D.3°N |
A.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 | B.同一地点日出日落的方位逐渐向南偏移 |
C.在同一地点、时间、方位再次看到日出 | D.晨昏线与经线的夹角先变小后变大 |
A.气体A中一定含有![]() | B.固体A中一定含有S和![]() |
C.该固体混合物至少含![]() | D.该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 ![]() ![]() |
A.常温下,![]() ![]() |
B.向q点的溶液中加入少量对应金属的硝酸盐固体,溶液组成可能变为p点 |
C.a点对应的CuR溶解体系中,v(溶解)>v(沉淀) |
D.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