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号 | 表面积/ | 0min | 20min | 40min | 60min | 80min |
① | a | 2.40 | 2.00 | 1.60 | 1.20 | 0.80 |
② | a | 1.20 | 0.80 | 0.40 | x | |
③ | 2a | 2.40 | 1.60 | 0.80 | 0.40 | 0.40 |
A.实验①,0~20min,![]() |
B.实验②,60min时可能处于平衡状态,![]() |
C.相同条件下,增加氨气的浓度,反应速率增大 |
D.相同条件下,增加催化剂的表面积,反应速率增大 |
A.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甲>乙 | B.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时间:甲<乙 |
C.平衡时,氧气的浓度:甲<乙 | D.平衡时,容器内SO3的体积百分数:甲>乙 |
A.通过充入惰性气体增大压强,不改变反应Ⅰ的反应速率 |
B.恒温恒压条件下,ΔH1保持不变,说明反应Ⅰ达到平衡状态 |
C.若只发生反应Ⅰ,恒压条件下,向原料气中掺入水蒸气,可增大反应的平衡常数,提高丙烯的产率 |
D.已知高温条件下,C-C键比C-H键更易断裂,则制备丙烯应选择较低温度下的高效催化剂 |
选项 | 实验方案 | 现象 | 结论 |
A | 有机物A加入NaOH乙醇溶液中,充分加热;冷却后,取混合液加足量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 | 未产生白色沉淀 | 有机物A不可能是氯代烃 |
B | 常温下,用pH计测得0.1mol/L弱酸盐NaA、NaB、NaC溶液pH值分别为a、b、c | 若c>b>a | 水解程度A->B->C- |
C | 向放有少量脱脂棉的试管中加入几滴较浓的硫酸,充分搅拌后,加入新制Cu(OH)2悬浊液,加热 | 未观察到砖红色沉淀生成 | 说明纤维素没有发生水解 |
D | 将封装有NO2和N2O4混合气体的圆底烧瓶浸泡在热水中 | 红棕色加深 | NO2转化为N2O4 是放热反应 |
A.A | B.B | C.C | D.D |
A.25℃时,同浓度的NaHC2O4溶液的pH比NaHCO3大 |
B.用0.5mol/L的草酸钠溶液浸泡CaCO3,可实现CaCO3完全转化为CaC2O4 |
C.某温度下,向含CaC2O4固体的饱和CaC2O4溶液中加入少量草酸钠固体,则CaC2O4溶解性将减小 |
D.过量CaCO3溶于水达到溶解平衡,其上层清液中含碳微粒主要是CO![]() |
A.图1现象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
B.图2中b点的操作是压缩注射器 |
C.d点:![]() |
D.若不忽略体系温度变化,且没有能量损失,则T(b)<T(c) |
实验编号 | 1 | 2 | 3 | 4 | 5 |
![]() | 2.0 | 1.0 | 0.50 | 2.0 | 2.0 |
![]() | 2.0 | 2.0 | 2.0 | 1.0 | 0.50 |
![]() | 0 | ![]() | 1.5 | 1 | 1.5 |
反应时间/s | 37 | 68 | 133 | 72 | 139 |
反应速率![]() | 2.0 | 1.1 | 0.5 | 1.0 | ![]() |
反应速率常数![]() | 3.4 | 3.8 | 3.4 | 3.4 | 4.0 |
A.上表中的速率为![]() |
B.由实验可知反应的速率公式为![]() |
C.表中数据![]() ![]() |
D.实验测得的5组反应速率常数不完全相等,说明浓度对k有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