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别 | 实验材料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线粒体的膜电位相对值) |
甲 | 疟原虫的线粒体 | 加入青蒿素 | 55 |
乙 | 不加青蒿素 | 100 | |
丙 | 小白鼠细胞的线粒体 | 加入青蒿素 | 95 |
丁 | 不加青蒿素 | 100 |
A.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不存在物种间差异 |
B.双氢青蒿素可能导致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力降低 |
C.青蒿素能杀死疟原虫是黄花蒿植株的一种表现型 |
D.青蒿素是黄花蒿的叶细胞中的基因直接控制合成的 |
A.突触前神经元以胞吐的方式释放谷氨酸 |
B.突触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谷氨酸受体 |
C.健康人过量摄入谷氨酸会导致癫痫病 |
D.谷氨酸转运蛋白不足可能导致癫痫病 |
A.“双硫死亡”是细胞凋亡的一种类型 |
B.“双硫死亡”受到环境因素和内部基因的共同调节 |
C.“双硫死亡”是癌细胞生命历程中的必经阶段 |
D.葡萄糖转运蛋白抑制剂可成为治疗癌症的新方法 |
A.花瓣紫色与白色部位PrF3H基因的碱基序列存在差异 |
B.白色部位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于紫色部位 |
C.PrF3H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高有利于花色素苷合成 |
D.启动子甲基化可调控基因表达说明性状并非由基因控制 |
光反应 | 碳(暗)反应 | |||
光能转化效率 | 类囊体薄膜电子传递速率 | 酶R含量 | Vmax | |
野生型 | 0.49 | 180.1 | 4.6 | 129.5 |
突变体 | 0.66 | 199.5 | 7.5 | 164.5 |
A.常采用样方法对该藻类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
B.10-12月,该藻类种群密度最小,K值最大 |
C.正常情况下,温度变化是造成该藻类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 |
D.当藻类数量过多时,可以通过延长食物链的方式来减少藻类数量 |
A.该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 |
B.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具有4个染色体组,4套遗传信息 |
C.参与受精的卵细胞基因型无法确定 |
D.图中的染色体含有31P的有8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