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推动传统交通工具革新 | B.树立经世致用学术风气 |
C.继承发扬荀子君民思想 | D.推翻封建社会统治秩序 |
A.民主共和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 B.恢复帝制基于当时的现实需求 |
C.南方各省普遍缺乏国家统一意识 | D.近代中国国家政治转型的艰难 |
A.倡导经世致用学风 | B.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
C.创新教育管理制度 | D.践行平等教育理念 |
材料 世界十大城市,1750—1950年(单位,千人)
序号 | 1750 | 1800 | 1850 | 1900 | 1950 | |||||
1 | 北京 | 900 | 北京 | 1100 | 伦敦 | 2320 | 伦敦 | 6480 | 纽约 | 12300 |
2 | 伦敦 | 676 | 伦敦 | 861 | 北京 | 1648 | 纽约 | 4242 | 伦敦 | 8860 |
3 | 君士坦丁堡 | 666 | 广州 | 800 | 巴黎 | 1314 | 巴黎 | 3330 | 东京 | 7547 |
4 | 巴黎 | 560 | 君士坦丁堡 | 570 | 广州 | 800 | 柏林 | 2424 | 巴黎 | 5900 |
5 | 江户(东京) | 509 | 巴黎 | 547 | 君士坦丁堡 | 785 | 芝加哥 | 1717 | 上海 | 5406 |
6 | 广州 | 500 | 杭州 | 500 | 杭州 | 700 | 维也纳 | 1662 | 莫斯科 | 5100 |
——转引自《中国与世界社会——从18世纪到1949》
(说明:上表仅摘录原表前六大城市;上表自1850年起,人口统计范围不再是城市而是城区)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在较短时间里全国建立起数量庞大的放映队,每个放映队要配备1台移动放映机、1台发电机、1套扩大装置、1个自耦变压器、3个收束银幕、1个均衡电阻、30个600米片盘、10个左右120米片盘、10个片箱。他们携带影片进入工矿、农村地区,让电影真正深入到基层。
1950—1957年18个省市区平均每十万人拥有的放映单位数量
北京 | 上海 | 天津 | 吉林 | 山西 | 内蒙古 | 浙江 | 山东 | 江西 | |
1950 | 1.6 | 1.6 | 1.0 | 0.6 | 0.2 | 0.3 | 0.1 | ____ | 0.1 |
1952 | 4.9 | 2.3 | 1.5 | 1.1 | 0.5 | 0.4 | 0.3 | 0.2 | 0.4 |
1957 | 7.0 | 2.6 | 2.9 | 3.2 | 2.5 | 2.7 | 1.1 | 1.0 | 15 |
____ | 福建 | 湖南 | 河南 | 广西 | 甘肃 | 青海 | 贵州 | 四川 | 新疆 |
1950 | 0.2 | 0.1 | 0.0 | 0.1 | 0.1 | 0.1 | 0.0 | 0.1 | 1.4 |
1952 | 0.3 | 0.2 | 0.2 | 0.2 | 0.2 | 0.9 | 0.1 | 0.3 | 1.6 |
1957 | 1.3 | 0.9 | 0.8 | 1.2 | 1.9 | 6.0 | 1.0 | 1.4 | 5.8 |
——据徐鹤涛《电影如何下乡——新中国放映队体系的建立》
材料二 1951年3月8日在全国26个城市同时举行的“国营电影厂出品新片展览月”展映了《新儿女英雄传》《白毛女》《翠岗红旗》《上饶集中营》《民主青年进行曲》《团结起来到明天》《陕北牧歌》《辽远的乡村》等20部故事片和《中国人民大团结》等6部新闻纪录片。这批影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工农兵形象迅速占领银幕……。
——陆弘石、舒晓鸣《中国电影史》
材料 外界之势力之影响于学术,岂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势力之瓦解也,国民之 智力成熟于内,政治之纷乱乘之于外,上无统一之制度,下迫于社会之要求,于是诸子九 流各创其学说,于道德、政治、文学上,灿然放万丈之光焰,此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 自汉以后,天下太平,武帝复以孔子之说统一之。其时新遭秦火,儒家唯以抱残守缺为 事,其为诸子之学者,亦但守其师说,无创作之思想,学界稍稍停滞矣。佛教之东,适值吾国思想凋敝之后,当此之时,学者见之,如饥者之得食,渴者之得饮,担簦访道者,接 武于葱岭之道,翻经译论者,云集于南北之都,自六朝至于唐室,而佛陀之教极千古之盛 矣。此为吾国思想受动之时代。然当是时,吾国固有之思想与印度之思想互相并行而不相 化合,至宋儒出而一调和之,此又由受动之时代出而稍带能动之性质者也。自宋以后以至 本朝,思想之停滞略同于两汉,至今日而第二之佛教又见告矣,西洋之思想是也。
——王国维《论近年之学术界》(1905年)
A.殖民主义的遗留问题 | B.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 |
C.美苏冷战带来的恶果 | D.多极化趋势造成挑战 |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 B.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
C.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 D.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
A.![]() | B.![]() |
C.![]() | D.![]() |
A.推动了世界文化多样性发展 | B.导致了埃及本土文化几近中断 |
C.促进了希腊文化中心的转移 | D.加快了文明多元发展格局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