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以下为世界近现代史上的若干关键词:
新航路开辟、光荣革命、启蒙运动、《独立宣言》、俄国农奴制改革、工业革命、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制度、世界市场、《共产党宣言》、巴黎公社、第一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经济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两极格局、世界贸易组织。 |
材料
无线电的发明和使用代表了20世纪20年代的技术进步和通信变化。美国广摇公司开始销售收音机。第一家用于商业广播的电台是WWU,它于1920年夏在底特律建立,当WWU和设在匹兹堡的KDKA电台在1920年播放美国总统大选结果时,美国政治迈进了一个新时代。1922年,纽约的一家电台第一次开始播放商业广告。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收听广播的时间为平均每天4.5小时。新闻播报过去仅占节目总量的4%,如今则上升到30%左右。在德军对英国实行“闪电”空袭之时,美国人一般都喜欢听爱德华·默罗发自伦敦的、以真实的空袭警报为背景的报道。他们还听埃里克·赛瓦菜德来自缅甸战场的报道,听他描述从飞机跳伞的感受。尽管有时由于信号和静电波的影响收听极其困难,但是现场直播的节目叙事性强,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这对人们来说是一种从未有过的体验。战争的话语同时也侵入了几乎所有其他的节目。甚至是长时间的广告,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战争的存在。
——摘编自【美】加里·纳什等著《美国人民:创建一个国家和一种社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美国无线电使用的特点。材料一 17世纪末,咖啡通过也门穆哈港口的船只和商队,经红海和陆地到达埃及的地中海口岸,再传播到地中海沿岸和西欧。由于需求量不断增大,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人开始深入也门去采购,在穆哈设厂并专门派船运往欧洲。英国的咖啡进口量从1685—1688年的每年21.3万磅,上升到1699—1701年55.2万磅,到了1713—1715年,又升至135万磅。随着各国之间交流的加强,咖啡逐渐被引入西半球国家,咖啡产业迅速发展。至1800年,委内瑞拉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咖啡生产区,当时种植园主要生产糖料作物,作为补充的咖啡极大增加了种植园的收益。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的传播与贸易》
材料二 17—18世纪,咖啡成为巴黎乃至欧洲大陆高雅人士的消费品。这时期民众对奢侈品的仿效追逐导致商品需求和市场日益扩大,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方式,催生出新的制度和商业文化。王室、贵族和富裕阶层对咖啡等奢侈品的神秘感吸引着新兴市民阶层,刺激他们更多、更紧张地工作,产生了所谓“勤劳革命”。咖啡、糖、巧克力、烟草、茶这些“成瘾性食品”以及精致家具等耐久高档品共同促进了奢侈消费的增长,奢侈品得以“物化”。
——摘编自潘宏胜《咖啡文化与现代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咖啡产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推动咖啡产业发展的因素。A.致力追求社会平等自由 | B.鼓励民众发财致富 |
C.主张政府构建安全保障 | D.决定改革挽救危机 |
A.保持严格中立态度 | B.采用姑息纵容政策 |
C.秉持客观公正立场 | D.奉行大陆均势原则 |
A.计划经济对资源精密分配的要求 | B.社会主义建设积累的经验 |
C.发展科技以提高国家实力的需要 | D.人民的教育水平普遍提高 |
A.保证了苏联经济健康发展 | B.有利于国际关系合作共赢 |
C.使二战前的国际矛盾加剧 | D.意在维护斯大林经济体制 |
项目年份 | 1913 | 1928 | 1932① | 1937 | ||
世界 | 世界 | 世界 | 欧洲 | 世界 | 欧洲 | |
工业总产值 | 5 | 5 | 3 | 2 | 2 | 1 |
机器制造业 | 4 | 4 | 2 | 1 | 2 | 1 |
电力 | 15 | 10 | 7 | 4 | 3 | 2 |
A.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性 | B.斯大林模式有明显的弊端 |
C.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效显著 | D.借鉴了西方工业发展经验 |
A.余粮收集制保证了内战胜利 | B.苏俄亟需发展社会生产力 |
C.计划经济体制需要进行调整 | D.实行粮食税已经迫在眉睫 |
A.美日争夺的焦点已经转移 | B.美国放弃“门罗主义” |
C.“全体一致”的原则失效 | D.亚太地区不稳定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