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方案 | 预期结果 |
Ⅰ.甲×野生型→F1 F1×乙→F2 Ⅱ.甲×野生型→F1(甲) 乙×野生型→F1(乙) F1(甲)×F1(乙)→F2 Ⅲ.甲×乙→F1 F1自交→F2 Ⅳ.甲×乙→F1 F1×野生型→F2 | A. F1全表现为野生型 B. F1全表现为早抽薹 C. F1出现野生型和早抽薹,比例约为3:1 D. F2全表现为野生型 E. F2全表现为早抽薹 F. F2出现野生型和早抽薹,比例约为9:7 G. F2出现野生型和早抽薹。比例约为3:1 H. F2出现野生型和早抽薹。比例约为1:1 |
突变体 | S(♂) | L(♂) | O(♂) | P(♀) |
突变性状 | 羽化周期为19h | 羽化周期为29h | 羽化周期无节律 | 小翅(隐性) |
所在染色体 | ? | ? | ? | 常染色体 |
A.W基因启动子序列改变,它控制合成的蛋白质结构未改变 |
B.若敲除基因G,籼稻品种T的籽粒会变得粗短 |
C.籼稻品种T自交,结出的种子中细长籽粒占3/4 |
D.若两对基因均杂合的正常个体自交,结出的种子中细长籽粒占3/8 |
A.实验前,各切块细胞液浓度丙>乙>甲 |
B.实验中,丙切块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
C.实验中,乙切块细胞内蔗糖浓度与浸泡液中蔗糖浓度相等 |
D.实验后,甲切块细胞放入清水中一定能够发生质壁分离后的复原现象 |
正常翅红眼 | 正常翅紫红眼 | 残翅红眼 | 残翅紫红眼 | ||
F1 | 雌性个体 | 0 | 1/2 | 0 | 1/6 |
雄性个体 | 1/12 | 1/12 | 1/12 | 1/12 |
A.控制芦花和非芦花性状的基因在Z染色体上,属于性染色体遗传 |
B.雄鸡中芦花鸡的比例比雌鸡中的相应比例大 |
C.让F1中的雌雄鸡自由交配,产生的F2雄鸡表现型有两种,雌鸡也有两种 |
D.将F2中的芦花鸡雌雄交配,产生的F3中非芦花鸡占3/4 |
分组 | 1 | 2 | 3 |
NaCl浓度 | 0.1mol/L | 0.5mol/L | 1.0mol/L |
菠萝用量 | 100g | 100g | 100g |
处理时间 | 30min | 30min | 30min |
蛋白质含量 | |||
蛋白酶活力 |
A.设计实验时要参考日常浸泡所用的盐水浓度和时间,表中实验分组合理 |
B.实验的可变因素是盐水浓度,也可以将菠萝用量或处理时间作为可变因素 |
C.蛋白质含量测定用595nm光是因为考马斯亮蓝的吸收光谱中595nm吸光率最大 |
D.蛋白酶活力测定时,OD值越大说明蛋白质提取液中有活性的酶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