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1979年3月,国家决定从夏粮上市起,粮食统购价格提高20%。1985年,粮食收购改为合同定购,并分地区分品种逐步提高合同收购价格。1994年,对粮食定购实行“保量放价”,粮食收购价格随行就市,比1993年上涨46.6%。这一系列调整(     
A.释放了农村的生产活力B.推动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C.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D.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1949年10月至1958年12月,我国翻译出版了外国文学作品5356种,其中俄苏文学作品有3526种,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拖拉机站站长和总农艺师》等。占同期外国文学作品总数的65.8%。这表明(     
A.双百方针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B.国家重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C.一边倒方针推动译书范围扩大D.政府注重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如图为1902年《新民丛报》第四号的部分内容。这集中体现了当时国内(     
第一篇:《新民说》,认为“只有有利于群体,才能有利于个人,这是天下公例”
第二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的学说》,谈论专制,立宪和共和政体
第三篇:《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地理栏:《亚洲地理大势论》 ,讨论“欧洲诸国何以强,亚洲诸国何以弱"
A.公民意识的觉醒B.革命思潮蓬勃发展C.国家观念的传播D.共和思想渐入人心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有学者提出,“财政、货币、土地政策是历代经济变革的核心命题,成败得失俱因之于此。可惜的是,整个洋务运动时期……所有的变革只密集地发生在工业经济的领域里。……虽然轰轰烈烈,却无法造成社会机制的转变”。据此,该学者认为洋务运动(     
A.经济变革不够深入B.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各方利益未能兼顾D.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明初,政府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县州府务必周知。市村绝不许有逸夫,若或异四业而从释道者。户下除名”。这一规定旨在(     
A.强调基层教化B.禁止乡村人口流动C.维护社会秩序D.完善地方行政体系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汉唐时期,国家中存在着诸多游离在编户齐民之外的“贱民”。到了宋代,世家大族不复存在,雇工、客户等原来被视为贱民的人成为编户齐民。这一变化主要源于(     
A.户籍管理的强化B.科举制度的冲击C.赋税政策的调整D.土地流转的加快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据记载.汉“孝文时,荚钱益多,轻,乃更铸四铢钱,其文为‘半两’,令民纵得自铸钱。故吴,诸侯也,以即山铸钱,富埒天子……邓通,大夫也。以铸钱财过王者。故吴、邓氏钱布天下”。这(     
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中,形制大小相若的“冋形”现象是商青铜礼制的特质,多件同形器物大小依次递减的“列器”现象,多是“夏礼”在古蜀文明中的延续,三件同类形制相若的“三件套”现象则是“蜀礼”的体现。这表明(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和平与战争】

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美国对华政策转变的影响。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