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释放了农村的生产活力 | B.推动了分配方式的多元化 |
C.提高了农民的经营自主权 | D.促进了农业结构的合理化 |
A.双百方针促进文学领域的繁荣 | B.国家重视文化领域的意识形态建设 |
C.一边倒方针推动译书范围扩大 | D.政府注重借助外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
第一篇:《新民说》,认为“只有有利于群体,才能有利于个人,这是天下公例” 第二篇:《法理学大家孟德斯鸠的学说》,谈论专制,立宪和共和政体 第三篇:《论民族竞争之大势》 ,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之国家而已” …… 地理栏:《亚洲地理大势论》 ,讨论“欧洲诸国何以强,亚洲诸国何以弱" |
A.公民意识的觉醒 | B.革命思潮蓬勃发展 | C.国家观念的传播 | D.共和思想渐入人心 |
A.经济变革不够深入 | B.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
C.各方利益未能兼顾 | D.加重政府的财政负担 |
A.强调基层教化 | B.禁止乡村人口流动 | C.维护社会秩序 | D.完善地方行政体系 |
A.户籍管理的强化 | B.科举制度的冲击 | C.赋税政策的调整 | D.土地流转的加快 |
A.影响了政府统治基础 | B.抑制了通货膨胀现象 |
C.调整了休养生息政策 | D.减少了国家财政收入 |
A.古蜀地区已有华夏认同理念 | B.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 |
C.中华文明在交流中不断融合 | D.以青铜器为代表的礼乐制盛行 |
材料 蓝鼎元(1678—1732年),字玉霖,福建漳浦县人,历任广东普宁知县、广州知府和内阁一统志馆编修等。1721年,清廷讨论准备把台湾镇总兵迁移到澎湖。蓝鼎元上书说:“台湾海外天险,治乱安危关系国家东南甚巨,其地外则日本、琉球、吕宋、噶啰吧、暹罗、西洋荷兰诸番,一苇可杭;内则福建、广东、浙江、江南、山东、辽阳,不啻同室而居,非若寻常岛屿郡邑介在可有可无间。”清初,虽在台湾设置府县,但认为台湾是海外孤悬之地,不宜“辟地以聚民”。蓝鼎元上书主张鼓励携眷入台,消除单身青壮年给社会的压力;同时从大陆获得大量劳动力,便于台湾的开发。蓝鼎元根据台湾社会的特点,提出广设义学,设立“讲约”;提倡节俭,力禁豪奢;主张严禁鸦片、赌博。当时台湾还生活着土著民族“番人”,蓝鼎元主张严禁“社商”、“通事”欺压盘剥番民,主张减轻番民的徭役、兵役,加速开辟番地,使番民成为清朝的子民。
——摘编自赵靖《简论蓝鼎元的经济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鼎元经营台湾的主张。材料 1937—1939年是中国孤军奋战的时期,只有苏联一国给中国以巨大援助,英美一个大搞远东慕尼黑,另一个大做军火生意。中国以极大的勇气和毅力坚持下来,挡住了日本百万大军的进攻。1939年以后美国对华援助有所增加,从当年9月到1941年12月这段期间,美国援华贷款总计1.7亿美元,但远远不能满足中国战场的巨大需要。而美国的对日经济制裁,首先是仅有象征意义的“道义禁运”,到1940年7月,仍未把日本所需要的石油和废铁包括在内。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此后美国对华援助持续增加。
——摘编自齐世荣《中国抗日战争与国际关系(1931—194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其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