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东晋初期政府把南渡的北方侨民编入“白籍”,以别于南方土著的“黄籍”,并;有“不税不役”的待遇。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以现居地为准,不时将侨民编入月郡县户籍,称为“土断”,至此“白籍”逐渐消失。“土断白籍”的推行(     
A.扩大了北民的南渡规模B.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扭转了户籍的混乱局面D.加速了白籍人口土著化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如图所示为以总劳动收入(农业劳动者工资乘以人口)表示的18世纪60年代和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地图(颜色越深代表收入越高)。该图可用于说明当时英国(     

A.社会经济发展助推贫富差距缩小B.工业革命深化普遍改善民众生活
C.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区域经济发展D.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据《1921年浙江社会经济调查》记载,在浙江与上海的内河运输中,“小轮船除运载旅客外,还拖带货船,但运输的货物以上海过来的为多,从湖州到上海的极少,有时往往空船返航”。对该记载解读正确的是(     
A.技术进步推动农业生产繁荣B.内河航运加强东西部的联系
C.城乡交流促进民族工业产生D.新式交通便利工业品的销售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1872年,一位外地来沪的游客,对上海人流行怀表的时尚感到新奇,他作竹枝词描绘这一情景道:“腰悬小表转金轮,巧比铜壶刻漏真。相约只凭钟几点,不劳子午标时辰”。这反映出当时上海(     
A.奢靡之风受到推崇B.钟表得到普及使用
C.城市商业发展迅速D.传统陋习面临挑战
类型:选择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人们在保持饮食的主体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饮食的艺术欣赏功能和养生保健功能。唐朝的饮食文化十分兴盛。在扬州、长安、洛阳、广州等大城市里,“街店之内,百种饮食,异常珍满”。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水陆珍馔,应有尽有。唐朝饮食文化与外国饮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呈现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图景,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饮食生活模式的基础。

——摘编自马瑞裬《浅析唐代的饮食文化》

材料二   1750年至1850年,小麦逐渐取代了其他谷物的地位,引起了欧洲真正的食物革命,白面包不再是富人的专利和地位的象征。工厂系统的渗透为欧洲人生产了数量越来越充足的食物原料,创造了品种越来越多的工业化食品。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增长,食物贮藏技术的不断进步,食物在欧洲人的饮食生活中变得既便宜又充足。欧洲进入19世纪中期以后,人们消费的食物原料的区域性逐渐淡化,食物种类日益增多,质量也日趋符合科学的标准。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饮食文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工业革命时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变化.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

——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批判儒家礼义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的理论基点,是认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尽管吴先生未做明确论述,但仍能从其诸多行文中感受到整体世界史观富含的内在逻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整体世界”涵义非常明确,即人类各阶段社群的活动范围和认知范围整体化;它是开放的,即每代人都有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其二、各个阶段的“世界”都呈整体化趋向,历史是“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逐步成为全世界历史的。其三、整体内部是不平衡的、呈现差异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整体各部分间的联系,也有疏密和强度差异,即使20世纪的整体化世界。内部格局也不断演变……

——刘景华: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述评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20世纪下半叶(二战后)的“整体化世界”与“内部格局不断演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结构完整、史论结合)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一日北京《日新画报》第20期刊载的《韩文公》。

注:图中的文字为:唐朝韩文公因为唐皇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的死骨头),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佛本不灵,徒乱人心,请将佛骨或用火烧,或扔水里。又把迷信无益的道理说得狠真切,因此得罪,贬赴潮州。喝!敢情破除迷信的事,从古就有啊。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报刊登《韩文公》现象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历史阐释。
类型:论述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清朝官方的基层治理系统逐渐失灵,以乡绅为中心的团练组织成为应对社会动乱的重要力量,民间治理系统开始一枝独大。晚清时期,各种社团逐渐出现,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由于内部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近代中国的基层社会治理对象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各种各样的新对象涌现。外国势力和新式武器的流入也使原有对象变得更加复杂。清末新政时期,民事开始从刑事法律中独立出来,同时出现了专门法律,基层治理呈现法制化趋势。在地方治理中多地出现多数人参与纠纷、矛盾、冲突的协调和解决的现象。比如1904年5月13日,《岭东日报》报道了广东省澄海县蓬洲所陈氏模仿“自治”的方式,召集宗族成员协商防止赌博的方法。

——摘编自温建钦《近代基层社会治理出现转型》

材料二 土地革命时期,乡村苏维埃政权成为根据地基层政权。苏维埃政权实行普遍选举制度,并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采取规范的选举程序和合适的选举方法。针对农民对土地的迫切需求,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了土地革命,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乡村苏维埃政权“是我们党建立自己的基层政权的最初尝试”。

——摘编自李增元、伍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村基层治理的百年探索历程及基本逻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基层治理的重大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苏区基层社会治理。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商路,促进了贸易的不断扩大,也为物质、技术、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棉花部落”和18世纪“棉花帝国”的不同之处,并简要说明美国在“棉花帝国”中扮演的角色。
类型:材料分析题
难度系数:较难0.4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