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既可以自交也可以杂交,研究玉米无叶舌性状对培育高产优质的玉米新品种具有重要作用。
(1)用5个玉米有叶舌(AA)自交系品种1~5和无叶舌(aa)自交系LG,分别培育出品种1~5的无叶舌近等基因系(指除了控制叶舌性状的基因存在差异之外,其他遗传信息均相同或相近的一组品系)1'~5',操作流程如图1。

分别选择________作为供体亲本和受体亲本,F1与受体亲本杂交子代BC1的基因型为________,经自交后,选择出现________的类型与受体亲本回交,如此重复,最终获得无叶舌的玉米自交系1'~5'。
(2)研究人员分别提取________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比对,可确定a基因的位置范围(结果如图2的A~E),以便插入分子标记S序列(可通过检测S序列快速判断a基因的位置)。请在图2中用方框标出可能存在a基因的位置范围__________

(3)有叶舌品种6具有抗叶斑病、丝黑穗病能力增强等一系列优良性状,有叶舌品种7具有高油酸、抗倒伏等一系列优良性状。如何利用以上品种及S序列快速培育出具有两个品种优势的无叶舌杂交种?请写出主要思路:________(用文字或图示作答均可)。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北方草原上某种鼠的种群中体色有灰色、黑色和褐色三种,由两对具有完全显隐性关系的等位基因M、m和T、t控制。与体色形成有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如下图,其中基因M控制合成酶1,基因T控制合成酶2,基因t控制合成酶3。甲物质对细胞有害,在体内积累过多会导致小鼠过早死亡,约有半数不能活到成年。根据题干和图示信息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1)图示信息说明,基因通过控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控制生物性状。黑色鼠基因型有_____种,写出种群中灰色鼠的基因型:_________________
(2)让两只基因型为MmTt的黑色鼠多次杂交,若M、m和T、t两对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定律,则后代成年后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_______ 。若后代只有灰色鼠和黑色鼠,且成年后两者的比例为1∶6,则M、m和T、t两对基因的遗传是否符合自由组合定律?________。请在下图中画出此种情况下两个亲本鼠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________(如图所示,竖线表示染色体,可用黑点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点并标明基因),并写出子代成年鼠的基因型及比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是某家系甲、乙、丙三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基因分别用A、a、B、b和D、d表示。甲病是伴性遗传病,Ⅱ-7不携带乙病的致病基因。Ⅲ-15为丙病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且为乙病致病基因的杂合子。在不考虑家系内发生新的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病的遗传方式都是是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B.Ⅱ-6个体的细胞中甲乙病致病基因一定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C.Ⅲ-13患两种遗传病的原因是Ⅱ-6的次级卵母细胞发生了变异
D.Ⅲ-15和III-16结婚,所生的子女只患一种病的概率是301/1200,患丙病的女孩的概率是1/1200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研究发现,当果蝇的一条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t纯合时,雌蝇即转化为不育的雄蝇。现将基因t位点杂合的雌蝇与纯合隐性雄蝇作为亲本杂交,则理论上性别比例(♂∶♀)是(       
A.9∶7B.3∶1C.13∶3D.11∶5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鹦鹉的性别决定为ZW型,其毛色由两对等位基因决定,其中一对位于性染色体上,决定机制如图。让一只绿色雌性鹦鹉(甲)先后与乙、丙杂交,结果如表所示。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组别亲代子代
第一组甲×乙黄色,白色绿色,蓝色
第二组甲×丙绿色,蓝色绿色,蓝色

A.鹦鹉乙、鹦鹉丙的基因型分别是BbZAZA和bbZaZa
B.在自然条件下,白色雄鹦鹉的比例大于白色雌鹦鹉
C.第一组子代绿色雄鹦鹉和第二组子代绿色雌鹦鹉杂交,后代出现绿色鹦鹉的概率为5/8
D.欲通过两纯合鹦鹉杂交得到雄性全为绿色、雌性全为黄色的子代,则亲代基因组合有两种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科研人员得到4种浅红眼的果蝇突变体A、B、C和D,将它们分别与野生型果蝇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表示红眼,“m”表示浅红眼)。
组别亲本果蝇F1果蝇的表现型F2果蝇的表现型及数量
雌性雄性雌性雄性雌性雄性
+m+m
A野生型++762242757239
B野生型++312101301105
C野生型+m114104111102
D野生型+m160151155149

(1)据表分析,4种突变体均是单基因的________性突变果蝇。
(2)突变位点在常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有________,判断理由是对应的杂交实验中F1和F2果蝇的眼色表现________
(3)突变位点一定在相同染色体上的突变体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表明它们的突变位点都在_______染色体上。
(4)为探究不同浅红眼突变基因位点之间的关系,科研人员以不同突变体为材料进行了系列杂交实验。
①先进行“♀A×♂B”杂交,发现在F1果蝇中,所有个体均表现为浅红眼,由此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又进行“♀B×♂C”杂交,发现F1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红眼个体与浅红眼个体数量的比值约为9:7。由此判断,在F2雌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在F2雄性果蝇中红眼个体的比例为________
③再进行“♀C×♂D”杂交,发现F1中雌性果蝇全部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全部表现为浅红眼。再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发现在F2果蝇中,雌性个体有1/2表现为红眼,而雄性个体只有1%表现为红眼。由此判断,F1雌性果蝇在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时,约有_______%的初级卵母细胞在这两个眼色基因位点之间发生了1次交换。
类型:实验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虎皮鹦鹉是全世界最普遍的宠物鸟,羽毛颜色繁多,其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野生型虎皮鹦鹉羽毛为绿色,现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毛色单基因突变体(与野生型个体只有一对基因不同),为研究黄色和蓝色突变基因的位置和遗传特点,科研小组利用不同毛色的纯合品系进行了下列杂交实验:
实验一:黄色(雄) ×野生型(雌)→ F1雄性均为绿色,雌性均为黄色
实验二:黄色(雄) ×蓝色(雌) →F1雄性均为绿色,雌性均为黄色
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由实验一可知,虎皮鹦鹉黄色性状的出现是野生型发生_______(填“显性”或“隐性”)突变的结果,该突变基因位于_______染色体上。
(2)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能否判断黄色基因和蓝色基因是否为等位基因?_______,理由是_______
(3)将实验二中的F1虎皮鹦鹉相互交配,F2的雌雄个体中绿色:黄色:蓝色约为3∶4∶1,其中F2雄性个体中纯合黄色所占比例为_______,让F2中的绿色虎皮鹦鹉自由交配,则其子代F3中蓝色雌性虎皮鹦鹉所占比例为_______
(4)家蚕也是ZW型性别决定的生物。幼蚕体色正常与油质透明由基因T、t控制,结绿色茧与白色茧由基因G、g控制,两对基因的位置关系不确定。现有家蚕的三个纯合品系∶品系①同时含有T、G基因,品系②只含T基因,品系③只含G基因。关于这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有以下三种假设,假设一∶两对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假设二∶有一对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另一对位于Z染色体上;假设三∶两对基因都位于Z染色体上。已知W染色体上不存在相关基因。请以上述品系为材料,选择两个品系设计杂交实验,探究上述哪一假设成立。实验思路是_______,根据子一代的情况作出判断。
_______,则假设一成立;
_______,则假设二成立;
_______,则假设三成立。.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甜瓜是世界主要食用水果之一,甜瓜是一年生植物,没有性染色体,但花朵有3种类型:雄花(♂)、雌花(♀)和全花(即两性花, 一朵花中有雌蕊和雄蕊,用表示)。
(1)花朵类型的任意组合,使甜瓜有_________种性别类型。其中常见的品系是雄全同株(♂+)、两性花株()。
(2)研究者在自然界中发现了雌雄异花植株(♀+♂),用该植株和某两性花品系()杂交,F1全部是雌雄异花植株(♀+),F1自交得到的F2性状分离比如下表所示。

♀+♂

♀+

♂+

9

3

3

1


①上述实验说明甜瓜性别是由_______________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决定的。
②研究发现基因控制乙烯ACC的合成,在ACC催化产生的中间产物的基础上,aa基因诱导合成赤霉素促进雄蕊的发育,基因型为aagg的植株最终发育成两性花株()。据此分析雌全同株(♀+)的基因型为A__gg, 雄全同株(♂+)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在雌全同株(早+卓)AAgg培育过程中发现了全雌(♀)突变体,二者杂交后再自交,发现F2雌全同株(♀+) :全雌(♀)突变体分离比为3: 1,则全雌对雌全同株为_____________性状。全雌(♀)突变体与常见的两种性别类型的甜瓜杂交,都可以在__________植株上收获种子用于商业种植,免去了之前杂交育种的繁琐。
(4)为了源源不断获得全雌植株(♀)进行杂交育种,可将(3)F2中的雌全同株(♀+)自交,在F3幼苗期扩增雌花决定基因(用GY/gy表示) ,然后经过Alu I酶切、电泳鉴定基因型,结果如下图所示。

推测gy基因可能是由GY基因发生碱基对的___________突变而来。由结果可知,需要淘汰1.4,但可保留3、6、7,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研究者发现在花芽时期,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GA3)或者硝酸银(AgNO3)可以诱导全雌植株产生--定量的两性花,从而实现自交保存。实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编号

处理苗数

处理试剂

处理浓度(mg/L)

两性花诱导率(%)

1

10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0

2

20

AgNO3

100

5.56

3

20

AgNO3

300

11.11

4

20

AgNO3

500

27.78

5

20

GA3

300

27.78

6

20

GA3

500

22.23

7

20

GA3

700

5.56


上表中第1组处理试剂和浓度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请评价(4)和(5)中所述育种方法的优缺点: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研究水稻D基因的功能,研究者将T-DNA插入到D基因中,致使该基因失活,失活后的基因记为d。现以野生植株和突变植株作为亲本进行杂交实验,统计母本植株的结实率,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编号亲本组合结实数授粉的小花数结实率
♀DD×♂dd16/15810%
♀dd×♂DD77/15450%
♀DD×♂DD71/14150%

(1)表中数据表明,D基因失活使___________配子育性降低。为确定配子育性降低是由于D基因失活造成的,可将___________作为目的基因。与载体连接后。导入到___________(野生/突变)植株的幼芽经脱分化形成的愈伤组织中。观察转基因水稻配子育性是否得到恢复。
(2)进一步研究表明,配子育性降低是因D基因失活直接导致配子本身受精能力下降,若让杂交①的F1给杂交②的F1授粉。预期结实率为___________,所获得的F2植株的基因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
(3)为验证F2植株基因型。研究者根据D基因,T-DNA的序列,设计了3种引物,如图所示

随机选取F2植株若干,提取各植株的总DNA。分别用引物“Ⅰ+Ⅲ”组合及“Ⅱ+Ⅲ”组合进行PCR,检测是否扩增(完整的T-DNA过大,不能完成PCR)。若___________,则相应植株的基因型为Dd;同理可判断其他基因型。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果蝇是良好的遗传学材料,请回答下列遗传相关问题:
Ⅰ.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棒眼雌果蝇品系,其细胞中的一条X染色体上携带隐性致死基因n。且该基因与棒眼基因B始终连在一起,如下图所示。n在纯合(XnBXnB、XnBY)时能使胚胎致死。依据所给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若将棒眼雌果蝇XnBXb与野生正常眼雄果蝇XbY杂交,后代雌性占________
(2)若将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用X射线处理后,性状没有发生改变。为检验其X染色体上是否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用棒眼雌果蝇(XnBXb)与之杂交,得到的F1代有3种表现型,从中选取棒眼雌果蝇和正常眼雄果蝇进行杂交,得到 F2代。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发生了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中雄果蝇应占________;若经X射线处理后的野生正常眼雄果蝇细胞中,未发生新的隐性致死突变,则F2代中雄果蝇应占________
Ⅱ.对于果蝇来说,Y染色体上没有决定性别的基因,在性别决定中失去了作用。正常情况下XX表现为雌性,而XY表现为雄性。染色体异常形成的性染色体组成为XO(仅有一条性染色体)的果蝇发育为可育的雄性,而性染色体为XXY的果蝇则发育为可育的雌性。在果蝇遗传学实验中,科学家发现有时会出现两条性染色体融合形成并联(XX、XY)复合染色体。
(3)用普通野生型雌性灰果蝇(X+ X+)和隐性突变体雄性黄果蝇(XyY)杂交,后代均为______果蝇。
(4)用一只隐性突变体雌性黄果蝇(Xy Xy)与普通野生型雄性灰果蝇(X+ Y)杂交,子代中有的个体胚胎时期死亡,生活的个体雌性均为黄果蝇,雄性均为灰果蝇,显微镜检测发现有的死亡胚胎中出现并联复合染色体。请回答:亲本_____________(雄、雌)性产生了复合染色体;子代中死亡率为__________。子代存活雌、雄个体的基因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