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唐初宰相多至一二十人,重大事务都由政事堂会议讨论。唐玄宗时期,宠信个别宰相如姚崇、宋璟,以及李林甫、杨国忠之流,这就使得唐朝前期的三省长官合议制,向宰相专权化方向发展。前期的姚崇、宋璟德才兼备,他们的专权促成了开元之治。此后只知专委而不重选相,终于造成李林甫、杨国忠专权乱政。皇帝不亲理朝政,个别宰相专擅朝政,导致政局日趋败坏,最终引发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唐开元十一年(公元723年),唐玄宗将中书省与门下省的职权合而为一,称之为“中书门下”,下设5房分主政事,有行使权力的“中书门下之印”。中书令是大权独揽的宰相,中书门下成为中央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货真价实的宰相府。门下省之名虽存,实际亡,已成为空壳,完全失去了它原本的审核封驳之权。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是变相恢复专职宰相,标志着三省长官合议被宰相专权取代,政事堂制度由此瓦解
——摘编自沙宪如《唐代政事堂制度述评》
A.实现了工农业的协调发展 | B.促使国民经济格局得到了根本改变 |
C.提高了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 D.着眼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服务 |
A.奴隶主阶级利益得到维护 | B.民主政治存在着一定弊端 |
C.城邦事务决策具有随意性 | D.民主原则与实践存在偏差 |
A.标志着传统神权政治的终结 | B.有利于国家治理的人文理性化 |
C.助推史官记录君主真实言行 | D.说明了中央集权体制开始萌发 |
A.关中地区率先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 B.大地主田庄上的劳作状态 |
C.土地私有制开始取代土地国有制 | D.自然经济下农业丰收情形 |
A.存在有偏激情绪和绝对化倾向 | B.注重变法实践与社会实际的契合度 |
C.旨在开启思想文化领域近代化 | D.希望通过改良的方式达到政治目标 |
A.民族交融得到了加强 | B.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开始出现 |
C.政治文化具有稳定性 | D.“华夷”之间的界定比较明确 |
A.为文艺复兴运动提供了基础 | B.为人文精神滥觞准备了条件 |
C.推动了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 | D.彰显了理性主义的社会影响 |
A.使敌后战场始终作为抗日主战场 |
B.具有必胜的决心和高明的战术 |
C.成功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
D.以维护革命统一战线为立足点 |
A.社会环境变化助推儒学思想创新 |
B.程朱理学思想与心学观念合流 |
C.经济转型引发了主流思想的嬗变 |
D.儒家学者缺乏坚定的政治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