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棉花的一系列历史考古发现。
发现一:考古学家在距令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发现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摘编自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
发现三:下图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据研究显示这些棉布很有可能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还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
材料二 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考古发现对研究棉纺织业的史料价值。材料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现在进行的改革则属于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正道,首先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灵活独立的“人”,然后是要培养各行业专才和行业领袖的“才”。
——摘编自彭笑刚《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A.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经验 |
B.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
C.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D.标志着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世界历史舞台 |
A.君主立宪制不切实际 | B.民主化没有充分体现 |
C.议会和政府互相制约 | D.受启蒙思想影响很深 |
A.苏俄对社会主义认识有所突破 |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被彻底否定 |
C.苏俄的经济基础开始发生变化 | D.新经济政策推动了贸易自由化 |
材料 所谓“全球联系”,系指15世纪以后出现的,跨越国家、民族、文化和社会形态界限的接触与互动。全球联系的建立,造成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交换。其结果既有积极的,比如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和进步,也有消极的,比如造成战争、疾病和灭绝。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近代卷》
解读材料,从中选取某种视角,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A.城邦意识 | B.直接民主 | C.爱国精神 | D.公民权利 |
A.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 B.西亚是世界文明的起源地 |
C.希腊文明的发展得益于西亚文明 | D.交流借鉴有利于文明进步 |
A.美苏加强文化领域合作 | B.美国政策制定中的冷战思维 |
C.美国试图缓和美苏关系 | D.美苏在科技领域的激烈竞争 |
A.价格革命对欧洲的消极影响 | B.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局限性 |
C.欧洲持续探寻新航路的原因 | D.亚洲国家对欧洲的经济封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