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若II1 体细胞中不含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在人群中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 |
B.若I2体细胞中含有一个该病的致病基因,则II2与正常女性婚配后不可能生出患该病的男孩 |
C.若I1体细胞中不含该病的致病基因,II1 体细胞中含该病的致病基因,则II2的外祖父不是该病的患者 |
D.若I1和II1 体细胞中含该病的致病基因,则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
A.甲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
B.5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 |
C.7号个体基因型为aaXBXB |
D.若8与9婚配,生出患病孩子的概率为25/32 |
A.该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
B.个体Ⅱ2和Ⅱ3基因型可能相同 |
C.个体Ⅱ2和Ⅲ4均为杂合子 |
D.个体Ⅲ2和正常男性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1/2 |
A.I -1和I -2的基因型相同 | B.I -3和I -4只能是纯合子 |
C.Ⅲ -7的基因型最多有2种可能 | D.Ⅲ-8是杂合子的概率为4/7 |
限制酶 | BclI | EcoRI | XbaI | Sau3AI | BamHI |
识别序列及切割位点 | T↓OATCA | G↓AATTC | T↓CTAOA | ↓GATC | G↓GATCC |
杂交组合 | 亲本 | 子代 | ||
雌性 | 雄性 | 雌性 | 雄性 | |
一 | 朱红眼 | 甲 | 淡色眼 | 朱红眼 |
二 | 乙 | 淡色眼 | 伊红眼:淡色眼=1:1 | 伊红眼:朱红眼=1:1 |
三 | 乙 | 甲 | 伊红眼:淡色眼=1:1 | 伊红眼:朱红眼=1:1 |
亲本组合 |
|
| ||||||
实验一 | 长翅刚毛(♀)×残翅截毛(♂) | 长翅刚毛 | 长翅刚毛 ♀ | 长翅刚毛 ♂ | 长翅截毛 ♂ | 残翅刚毛 ♀ | 残翅刚毛 ♂ | 残翅截毛 ♂ |
6: | 3: | 3: | 2: | 1: | 1 | |||
实验二 | 长翅刚毛(♂)×残翅截毛(♀) | 长翅刚毛 | 长翅刚毛 ♂ | 长翅刚毛 ♀ | 长翅截毛 ♀ | 残翅刚毛 ♂ | 残翅刚毛 ♀ | 残翅截毛 ♀ |
6: | 3: | 3: | 2: | 1: | 1 |
A.果蝇体色和翅形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B.亲本果蝇的基因型是HHvv和hhVV |
C.不具有受精能力的精子基因组成是HV |
D.F2黄身长翅果蝇中双杂合子的比例为2/5 |
A.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Na+的方式均属于主动运输 |
B.图示细胞吸收和释放葡萄糖的方式均属于协助扩散 |
C.图示细胞的膜蛋白有催化、运输、信息交流等功能 |
D.图示的Na+/K+-ATPase也存在于神经元细胞膜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