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注重宣传策略的选择运用 |
B.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心理累积 |
C.突出整体舆论氛围的创设 |
D.由下而上一步一步发展而来 |
A.学术思想与政治互为补充 | B.学术争论服务于政治变革 |
C.思想自由逐渐得到了恢复 | D.维新派固守儒家伦理道德 |
A.绘画的颜料与技巧 | B.写意写实的绘画理念 |
C.商品经济发达程度 | D.主流意识形态的差异 |
谈画报
以图为主、辅以文字的画报的创办则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在近代中国社会传播先进知识和思想的障碍。因此,在清末民初的中国,通过创办图文并茂的画报启迪民智、申说文明,就成为很多知识分子改良社会的一个现实可行的途径。
材料一 古希腊学者托勒密编著地理学著作八卷,其中六卷都是用经纬度标明的地点位置表。多数的地点位置,是根据对本初子午线和平纬圈之间的距离计算出的。魏晋时期,裴秀编制的《禹贡地域图》和《地形方丈图》中系统地总结出“制图六体”,为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实地起伏与换算)等。16世纪后的欧洲天主教积极向海外拓展,出现了基督教历史上继唐、元之后在中国传教的第三次浪潮。随后,两种坐标体系同时出现在一幅地图上。法国的地形图上出现了中国地图上的方里网;中国的《大清一统舆图》采用了西方地图上的经纬线。东西方两个体系的制图要素同时出现了。
材料二 《海国图志》一方面延续着中国传统的图志体例,另一方面又摒弃了九州八荒、天圆地方的旧观念,树立了“五大洲、四大洋”的新的世界史地观。1845年清朝官员叶子佩绘制的《万国大地全图》“经度以京师为第一度”。1864年湖北官书局出版的《全国直省府厅州县图》,内容以康乾内府舆图为蓝本,以半官半民的形式出版,打破了纯官方编制、收藏地图的传统。1886年陈兆桐绘制《万国舆图》“原照英国舆图绘译,所有经纬,仍照原图以格林威治为中线”,书中的“五大洲各国大事表”,以民主、君民共主、君主将当时全球57个“自主”国家分为三类。近代中国第一次民间公开出版的地图是1903年武昌舆地学会出版的《中外舆地全图》。1906年由清朝学者周世棠、孙海环编辑《二十世纪中外大地图》,被称为民间刊行四大全国地图集之一。
——摘自陈潮《中国近现代地图出版概况》等
材料一 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的关键在基层治理。传统中国的正式官僚体制只能到地方州县一级,州县以下的基层社会则是以士绅、宗族等地方精英为主导的地方自治。中国自秦以后形成以地缘为特征的乡里组织是封建王朝国家权力向基层社会的延伸,是官府控制地方的重要工具,其职能主要是负责征派赋税徭役、掌管教化治安等。其他诸如公益活动、社会救助、水利设施等地方公共事务,则主要依托基层社会力量来完成。广泛存在于基层社会的宗族组织(族权)与地方势力(绅权),以及各类民间会社组织,在构建地方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是在以血缘、伦理、道德为基础的宗族与士绅的协助下,使得古代国家治理体系更加稳固而难以瓦解。
——摘编自杨国安《“天高皇帝远”?古代基层社会如何治理》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一方面需要充当国家收取税费、社会动员的先行官;另一方面作为乡村社会的领袖,族长、乡绅被认为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力量,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传统的乡村精英无法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原有的功能,逐渐退出了乡村治理的舞台。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A.方邦联盟是当时华夏政治的共同体 | B.中原文化是各部族聚合裂变的产物 |
C.西周的封邦建国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 D.华夏文化体系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 |
材料 16世纪~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简表
阶段 | 时间 | 重要事件 |
第一阶段工场手工业时代 | 16—18世纪中期 | 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英国圈地运动:世界市场的雏形时代开始出现 |
第二阶段蒸汽时代 |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 |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25年英国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1857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
第三阶段电气时代 | 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 | 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世界市场最终确立:全球交往频繁。 |
第四阶段 | 20世纪20年代—20世纪70年代 |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布雷顿森林体系:资本主义“黄金时代”。 |
A.未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种种弊端 |
B.未能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
C.未能认识到无产阶级需要团结与联合 |
D.未能认识到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能够推动历史的发展 |
A.西欧大陆失去了与法西斯抗衡的力量 | B.二战规模扩大使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
C.西方中立自保政策助长法西斯的侵略 | D.国际反法西斯同盟迟迟得不到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