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代 | 作者、著作 | 世界史编写的相关视角和内容 |
1962年 | 周一良、吴于广《世界通史》 | 以五种社会经济形态作为划分历史阶段的标准,以阶级斗争为纲,以人民群众为主角。 |
1994年 | 吴于广、齐世荣《世界史》 |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重构世界史的宏观体系,考察世界由分散演变为整体的全部历程。 |
2010年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 | 展示了世纪之交中国学者对世界历史的独立见解,努力打造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世界历史编写体系。 |
A.确立以阶级斗争为中心的世界史体系 | B.借鉴了苏联的世界历史研究模式 |
C.促进了当代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 | D.逐步构建中国的世界史话语体系 |
材料一
《三国志·魏纪》 | 《后汉书·献帝纪》 |
天子以公领冀州牧。 | 曹操自领冀州牧。 |
汉罢三公官,置丞相,以公为丞相。 | 曹操自为丞相。 |
天子使郗虑策命公为魏公,加九锡。 | 曹操自立为魏公,加九锡。 |
汉皇后伏氏,坐与父(伏)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 | 曹操杀皇后伏氏,灭其族及其二子。 |
汉帝以众望在魏,乃召群公卿士,使张音奉玺绶禅位。 | 魏王丕称天子,奉帝为山阳公。 |
材料二 北宋历史学家司马光为便利纪年,认为在乱世存在多个政权并立时要选择其中某个政权作为正统,如在三国时期以曹魏为正,南北朝选择宋齐梁陈纪年,五代十国则选择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为标准。北宋和辽、夏并立,因宋受后周禅让,所以在这一时期将宋作为正统。他认为这一举措“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
——据(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三 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司马光)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
——(南宋)朱熹《资治通鉴纲目》
(1)根据材料一,比较《三国志》和《后汉书》对相关史事叙述的差异。A.维持国家的统一稳定 | B.服务帝国的对外扩张 |
C.推动各地的经济交流 | D.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 |
A.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统治 | B.不合作运动实现了印度的独立 |
C.非暴力抗争的灵活性和合法性 | D.甘地始终坚持法律为斗争武器 |
A.褒扬周文王的德行 | B.揭示儒家的政治理想 |
C.警示后世的统治者 | D.美化先秦的治国模式 |
A.促成国共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进行土地革命,推翻南京国民政府 |
C.联合不同阶级,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 D.加强民主建设,巩固抗日根据地 |
A.传统的宗藩国家体系逐渐解体 | B.中国面临的列强侵略压力减轻 |
C.清廷近代国家主权观念的增强 | D.洋务运动提升了中国国际地位 |
材料一
材料二 宋代漕运发运司平常时间在丰收的地区籴米储备,当某地因灾歉不能完成漕额或逾期未交,发运司便以所储之粮代为上供。尔后,将代发漕粮折算为钱,由被代地区上交。清代,朝廷不断上调漕船附载土宜的额度,对于回空南下的漕船也规定了具体附载物及其数量,过关免税。
漕运体系构成了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系统,有供都城消费的“京师之运”,供战争之需的“兵营之运”,供赈灾济荒的“赈济之运”。当南漕北运的格局形成之后,各王朝首先都没有考虑通过海运的形式来完成赋税的运输。漕运基本上始终是实物赋税的形式,由于漕运而流通的物质数量十分庞大,尤其是粮食,由于漕粮的持续供应,围绕都城巨额的粮食消费并未促成巨大粮食市场的形成。
——摘编自吴琦《南漕北运:中国古代漕运转向及其意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汉、唐朝、明朝三个时期的漕运线路方向作出合理解释。A.土地经营理念发生变化 | B.重视规范田产交易秩序 |
C.政府严厉抑制土地兼并 | D.商业交易的媒介纸币化 |
A.科学革命中实证主义的不足 | B.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局限 |
C.宗教改革中浪漫主义的缺陷 | D.启蒙运动中理性主义的矫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