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粒子在![]() |
B.粒子在0,![]() |
C.若![]() ![]() ![]() ![]() ![]() |
D.在![]() |
A.O点的电势为0,电场强度也为0 |
B.A点电场强度和B点电场强度相同 |
C.A点电势和B点电势相同 |
D.电子在A点的电势能大于在B点的电势能 |
如图所示,A、B为相互接触的用绝缘支柱支持的金属导体,起初它们不带电,在它们的下部贴有金属箔片,C是带正电的小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把C移近导体A时,A、B上的金属箔片都闭合 |
B.把C移近导体A,先把A、B分开,然后移去C,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
C.把C移近导体A,再把C移走,然后把A、B分开,A、B上的金属箔片仍张开 |
D.先把A、B分开,再把C移走,然后重新让A、B接触,A上的金属箔片张开,而B上的金属箔片闭合 |
A.带正电的粒子在S点的加速度小于在T点的加速度 |
B.带正电的粒子在S点的速度大于在T点的速度 |
C.点电荷电场中S点电势低于T点电势 |
D.带正电粒子在S点的电势能小于在T点的电势能 |
A.B点对应的电阻为12Ω |
B.A点对应的电阻为3Ω |
C.工作状态从A变化到了B时,导体的电阻增加了9Ω |
D.工作状态从B变化到了A时,导体的电阻减少了10Ω |
A.电场中A、B两点的电势差和两点间移动电荷的电荷量q成反比 |
B.在电场中A、B两点间移动不同的电荷,静电力做的功WAB和电荷量q成正比 |
C.UAB与q、WAB无关,与是否移动电荷也没有关系 |
D.WAB与q、UAB有关,与电荷移动的路径无关 |
A.4:1 | B.1:4 | C.1:2 | D.2:1 |
A.卡文迪什总结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 |
B.库仑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扭秤实验研究得出了库仑定律 |
C.法拉第通过油滴实验精确测定了元电荷e的电荷量 |
D.麦克斯韦引入了电场的概念并用电场线表示电场 |
A.当滑片P滑到a端时,R上获得的电压是0 |
B.当滑片P滑到b端时,R上获得的电压是0 |
C.当滑片P滑到ab的中点时,R上获得的电压是![]() |
D.当滑片P滑到ab的中点时,R上获得的电压是![]() |
A.1.5V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