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历史上,存在着受到王朝特别重视、据之即足以控制全国的特殊地区,它集中了全国最重要的武力、财赋与人才资源,并拥有统治全国的合法性。这些地区就是王朝统治的“核心区”。如图中的①②分别为明朝初年和明成祖之后的“核心区”。
——摘编自鲁西奇《中国历史的空间结构》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一部关于保护世界遗产的根本大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对提议进行了讨论,最后决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拟定一个公约,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文件中。1972年11月,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对于世界遗产是一个重要的时刻。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正式通过了影响深远、历久常新的全球性保护世界遗产方面最重要的国际公约:《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
——刘红婴、王健民《世界遗产概论》
材料二本公约缔约国均承认,保证第1条和第2条中提及的、该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确定、保护、保存、展出和遗传后代,主要是有关国家的责任。该国将为此目的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国资源,必要时利用所能获得的国际援助和合作,特别是财政、艺术、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援助和合作。……本公约缔约国,在充分尊重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所在国的主权,并不使国家立法规定的财产权受到损害的同时,承认这类遗产是世界遗产的一部分,因此,整个国际社会有责任给予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7届全体会议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在各缔约国领土内保护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责任原则,并阐明此原则提出的理由。
A.反映了强权政治和世界霸权主义 | B.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
C.客观上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 D.催生出单极世界格局 |
某历史著作的目录(局部)
单元 | 单元标题 | 课标题 |
第3单元 | 跨洋交流与全球联系 | 欧洲人对世界各大洲的探险 近代早期亚洲的贸易和冲突 全球性的交流 |
第4单元 | 罗马天主教会的分裂 集权国家的形成 早期资本主义社会 科学与启蒙运动 | |
第5单元 | 新世界 | 美洲的殖民社会 欧洲人在太平洋 |
时间 | 中国对英输出额 | 英国对华输入额 |
1790~1794年 | 5844 | 5008 |
1800~1804年 | 7557 | 7716 |
1820~1824年 | 6525 | 9816 |
1830~1833年 | 7335 | 9950 |
A.中国在对英贸易中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
B.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始终处于入超地位 |
C.中国的商品价格远高于英国商品价格 |
D.19世纪英国迅速扭转了对华贸易的逆差局面 |
A.统治者决策决定了改革成败 | B.改革加剧北宋积贫积弱程度 |
C.官僚意见不统一制约了改革 | D.改革失败因其制度层面缺陷 |
A.买办复杂又矛盾的身份特征 | B.近代买办阶层社会地位卑微 |
C.买办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发展 | D.近代民族企业来源成分复杂 |
A.延续了英国文官传统选拔标准 | B.试图打破英国政务官“政治中立”的原则 |
C.反映了执政党的政治诉求 | D.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 |
材料一 表:巴拿马运河的变迁
时间 | 事件 |
16世纪 | 西班牙国王下令进行运河开凿的测量,受限于技术条件和拉美独立运动的开展,运河开凿没有进展。 |
1879年 | 法国全面负责运河开凿,因流行病发生及财政困难,挖凿工程于1889年停顿。 |
1901年 | 美国获得开凿、经营和管理运河的特权。随后,美国与巴拿马签订条约,规定巴拿马不得在运河区执行国家主权,由美国任命总督,施行美国法律并驻军。 |
1914年 | 运河正式通航,沟通了两大洋。 |
1963年 | 迫于巴拿马群众要求恢复运河主权的斗争,美国同巴拿马政府达成协议,同意在运河区同时悬挂两国国旗。 |
1964年 | 美国撕毁协议,连续几天单独升美国国旗,引发了巴拿马反美爱国风暴。 |
1977年 | 巴拿马与美国签订全部收回运河的管理和防务权的新约。 |
1999年 | 巴拿马于12月31日正式收回对运河行使主权。 |
材料二
注:漫画中一艘印有英法美三国国旗的轮船以“国际交流”的名义通过苏伊士运河,而埃及总统纳赛尔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子两腿横跨苏伊士运河将船栏住。纳赛尔后面坐的是苏联外交部长谢皮洛夫。
——选自吴广伦《老漫画中的世界史》
材料 欧洲与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进程 | 欧洲 | 中国 |
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个性解放的宣传; 16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的民主、共和主张,法国进步思想家鲍埃西等人的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17世纪,格劳秀斯、洛克等人的社会契约思想、分权说的产生,英国立宪政体的产生; 18世纪,孟德斯鸠、卢梭等人民主思想的激荡,法国民主政权的建立。 | 19世纪四五十年代,魏源、徐继畬等开始注意中西政制之别,赞扬民主制度又“公”又“周”; 19世纪60年代,冯桂芬提出“君民不隔不如夷”批评专制制度不如立宪制度通达民情; 19世纪70年代,个别改良派如郑观应等发出开设议院的议论 19世纪80年代,部分洋务派如崔国因等提出立宪问题,个别改良派开始宣传“公平”思想; 19世纪90年代,开设议院主张的普遍提出,而后是社会契约论、天赋人权论、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 20世纪初,先是革命派民主思想的激荡,紧接着便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五四新文化运动,重新宣传人的尊严、个性解放。 |
——摘编自熊月之著《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