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北宋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一年两熟稻麦复种的耕作方式,但实行之初种植规模并不大。这种耕作方式要求收麦与插秧在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完成,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平原地区稻麦复种规模大于山区。南宋时,习惯面食的北方人大量南下。在地少人多的情况下,稻麦复种制得到推广,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一倍。同时,加大了精耕细作的力度,亩产进一步提高。
北宋中期江南部分地区平均人口密度简表
地区 | 主要地形 | 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苏州、湖州、常州、秀州 | 平原 | 104 |
温州、台州 | 丘陵 | 55 |
歙州、睦州 | 山区 | 30 |
——摘编自《中国通史》等
运用材料,自拟一个与宋代江南经济发展相关的题目,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晰,史论结合。)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
1870 | 24 | 45.5 |
1880 | 36 | 68.8 |
1890 | 49 | 94.2 |
1900 | 68 | 118.2 |
1910 | 85 | 162.4 |
1913 | 100 | 192.4 |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
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在历史脉络中,“运河”属性的体现与变化,是不同历史节点所勾连的历史进程的反映,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国家意志与民众智慧结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运河流域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A.看到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局限性 | B.全面客观地评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
C.否定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进步性 | D.认为甘地实际上为英国殖民者服务 |
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 B.蚕丝生产地位超过粮食种植业 |
C.海上丝绸之路兴盛 | D.传统自然经济结构有一定突破 |
A.儒学基础得到拓展 | B.儒学已克服佛道带来的挑战 |
C.文化专制空前强化 | D.儒学理念出现世俗化的趋势 |
A.中央集权受到威胁 | B.武将政治地位卑下 |
C.统治核心偏安江南 | D.官吏任免随意性强 |
A.儒家思想影响社会习俗 | B.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 |
C.边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 D.宗法分封制影响社会风气 |
A.中共十九大顺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
B.肯定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和经济模式存在着优越性 |
C.中国的“一带一路”给世界和中国提供巨大经济推动力 |
D.中国已经全面实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