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①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H基因 |
B.②号个体23Kb的DNA条带中一定含有正常pH基因 |
C.推测④号个体不一定是苯丙酮尿症患者 |
D.④号个体为PAH基因杂合体的概率为2/3 |
A.1/2 | B.12/25 | C.12/23 | D.4/7 |
A.甲乙信封中的B与b卡片数之比约为93:7 |
B.甲信封中还应装入与B、b卡片数之和相等的空白卡片 |
C.乙信封模拟的女性群体中色盲占比约为0.5% |
D.完善模型后,重复多次实验,出现Bb组合约为13% |
A.复等位基因的遗传并不遵循基因的遗传定律 |
B.自然条件下,该植物的雌配子、雄配子最多都是两种 |
C.杂交父本、母本均为atad时,后代的基因型种类最多 |
D.若子代中有雌株,则对应的双亲基因型组合有三种 |
个体 | 母亲 | 父亲 | 姐姐 | 患者 |
表现型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患病 |
SC基因测序结果 | [605G/A] | [731A/G] | [605G/G];[731A/A] | ? |
A.![]() | B.![]() |
C.![]() | D.![]() |
A.4∶3 |
B.3∶4 |
C.8∶3 |
D.7∶8 |
A.实验证明F0-F1颗粒是线粒体基质内的酶 |
B.F0-F1颗粒中F0具有疏水性、F1具有亲水性 |
C.实验中[H]指的是NADPH |
D.图2中H+跨膜运输的方式为协助扩散 |
A.图中所示的反射弧中含有4个神经元,效应器是伸肌运动神经末梢及伸肌 |
B.兴奋传至a处时,a处膜内外电位应表现为内负外正 |
C.若神经元轴突外的Na+浓度升高,神经元产生的动作电位峰值将增大 |
D.伸肘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能产生和释放神经递质 |
A.T1时期的细胞中可出现3种颜色的6个荧光位点 |
B.T2时期的某个细胞中可能出现3种颜色的4个荧光位点 |
C.最终形成的4个子细胞中有一半细胞染色体数目异常 |
D.T1、T2、T3时期均含有同源染色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