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政治盟友 | B.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
C.重视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 D.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
A.世界饮食结构日渐趋同 | B.各国民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
C.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新航路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 |
材料一 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产生了革命性变化。16—17世纪,欧洲的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代科学兴起,被称为“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促进了思想解效和社会进步。
——《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材料二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7—19世纪,资产阶级在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不同规模、不同形式的革命或改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英国、美国和法国走在前面。随着资本主义的扩限,俄国、日本、意大利和德意志等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资产阶级也建立起适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治制度。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之间的关系。A.中国和非洲交往源远流长 | B.古代非洲城市发展水平较高 |
C.非洲文化地域性特征明显 | D.古代非洲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
A.让工业反哺农业 | B.实行计划管理体制 | C.优先发展重工业 | D.利用商品价值规律 |
A.是古代中国最早出现夜市的城市 | B.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限制被打破 |
C.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 D.是当时世界上商业活动最繁华的都市 |
内容 | 比例 |
中国战区总面积占世界反法西斯战区总面积比例 | 27% |
中国抗击日军人数占世界法西斯军队人数比例 | 21.6% |
中国参战人口占世界参战总人口比例 | 26% |
A.日军占领了整个中国的版图 |
B.中国抗击日军人数比世界各国抗击法西斯人数都多 |
C.所有中国人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D.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重要组成部分 |
材料 1932年中国重要新闻标题摘编如下:
锦州撤防辽西尽陷;蒋汪昨晚在杭晤谈;溥仪竟作傀儡;日本大批军批昨日到沪;蒋汪均决长住首都:日本毁我经济中心,上海闸北惨化灰烬;日军自昨晨猛烈总攻,我军沉勇坚守击退之;十九路军奉令开闽;蒋介石又做鄂豫皖“剿赤”总司令;全国红军继续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阀大调白军布置进攻苏区;日军果进犯热河;湘鄂赣红军二次大胜利;国民党进攻苏区;愧儡组织近状;全线出击,红军捷报频传。
——摘编自陈益民、江沛主编《老新闻1931-1939》
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择取材料中的有关时事,拟定一个主题,写一篇短评。(要求:主题正确,运用材料,史实准确,评论合理。)材料一 在同一块耕地上连续耕作,重视水利灌溉、粪肥使用及田间管理,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特征。先秦出现的连作制在两汉发展成熟。魏晋南北朝时期冬小麦种植的推广,为豆类作物与大、小麦的轮作提供了条件,麦类作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44~200倍,唐代北方麦豆两熟制普及。宋代南方水稻育秧、插秧技术推广与提升,普遍实行稻麦轮作,同时圩田、梯田等大量出现。明清随着美洲作物的传入、双季稻的推广,轮作物种更为丰富,山地、丘陵等得到进一步利用。传统农业的不断发展,为中华文明生生不息提供了经济支撑。
——摘编自赵德馨主编《中国经济通史》等
材料二 罗马帝国时期,农业中普遍采用轮作制。4世纪后,法兰克人从罗马人那里掌握了二圃耕作方式,轮流耕种全年耕地的1/2。10世纪起,重犁的采用以及长达300年的大垦荒运动,扩大了耕地面积。三圃制流渐流行,耕地依自然条件划分为三大块,分别进行春播(大麦、燕麦等)秋收、秋播(小麦、黑麦等)夏收和休耕。耕地收割完毕和休耕的土地成为"敞地",作为公用牧场。13世纪,豆科植场加入轮种,谷物收获量为播种量的3~4倍。14、15世纪,粗放农业开始向集约农业过渡,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结合,葡萄、啤酒花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增,近代西欧农业的许多特征逐渐形成。
——摘编白马克垚《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与西欧古代农业在土地利用方式上的主要差异。A.美元占据国际货币体系主导地位 | B.埃及民族解放运动获得广泛支持 |
C.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 | D.西方大国间盟友关系破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