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注重培育公民参政素养 | B.维护雅典社会的公序良俗 |
C.坚持民主政治运行规则 | D.具有人文主义的精神素养 |
A.百合花成为法国的象征符号 |
B.法兰西王权有一定程度加强 |
C.等级君主制在法国已经形成 |
D.世俗王权完全超越教会教权 |
A.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 B.坚定信仰与灵活政策的统一 |
C.国际关系从对抗到和解 | D.现代化模式从单一走向多元 |
A.推行全球战略 | B.实施马歇尔计划 | C.反对共产主义 | D.遏制苏联的发展 |
地区 | 1950—1973年 | 1973—1990年 | 1990—1999年 |
15个复兴的亚洲国家和地区 | 2.5 | 3.9 | 4.6 |
拉丁美洲 | 2.5 | 0.7 | 1.4 |
非洲 | 2.1 | 0.1 | -1.2 |
东欧和前苏联 | 3.5 | 0.7 | -4.8 |
西欧 | 4.1 | 1.9 | 1.4 |
美国 | 2.5 | 2.0 | 2.1 |
A.二战后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持续向好 |
B.15个亚洲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率不低于美国 |
C.不同地区间人均GDP增长不平衡问题日益严峻 |
D.现代东方文化推动了亚洲人均GDP的持续增长 |
材料一 每十家各令挨报甲内,平日习为偷窃,及喇唬教唆等项不良之人;同具不致隐漏重甘结状,官府为置舍旧图新簿,记其姓名;姑勿追论旧恶,令其自今改行迁善;果能改化者,为除其名;境内或有盗窃,即令此辈自相挨缉;若系甲内漏报,仍并治同甲之罪。又每日各家照依牌式,轮流沿门晓谕觉察;如此即奸伪无所容,而盗贼亦可息矣。
——《王阳明全集·申谕十家牌法》
材料二 (乾隆)二十二年更定保甲之法:一、顺天府五城所属村庄暨直省各州县乡村,每户岁给门牌。十户为牌(奇零散处,通融编列),立牌长;十牌为甲,立甲长;三年更代。十甲为保,立保长,一年更代。士民公举诚实识字及有身家之人报官点充。……凡甲内有盗窃、邪教、赌博……聚会等事,及面生可疑、形迹诡秘之徒,责令专司查报。户口迁移登耗,责令随时报明,于门牌内改换填给。
——《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十家牌法在基层治理上体现的特点。结合王阳明心学内容,简要说明他采取“姑勿追论旧恶,令其自今改行迁善”这一做法的原因。材料一 16世纪,西式建筑在中国出现,多集中于澳门,主要由传教士和殖民商人修建。18世纪,由传教士郎世宁、王致诚设计,中国工匠精心修建的圆明园分园——长春园的欧式宫殿,是中西建筑文化交流的光辉典范。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作为工业文明的体现,开始大量传入中国,给国人巨大的思想冲击,如康有为见识了香港西式建筑林立、街路整齐后,认为西人治国有方,进而摒弃了“西人为古之夷狄”的看法。20世纪上半叶、西式建筑规模进一步扩大,如上海国际饭店高达24层。另外,资政院、教堂、医院等建筑也一改中国传统建筑“城高池深”的特点,体现了某些近代社会的气息。
——摘编自田毅鹏《西式建筑进入中国的沧桑往事》
材料二 早在秦汉时期,西方就通过陆路交通,从中国瓷器、漆器等商品上的建筑、风景图案信息来猜想推测中国园林。16世纪末开始,来华传教士的著作中对中国园林的记录让西方全新认知了中国园林,如《张诚日记》认为中国屋宇、花园的美在于布置得宜和对自然的模仿。18世纪,传教士马国贤、王致诚分别将《避暑山庄图咏》《圆明园图咏》传到西方,让西方对中国园林的了解进入到图像时代。受中国园林艺术影响,英国率先在西方兴建了以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为特征的自然风景园。
——摘编自李晓丹《17—18世纪中西建筑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大量传入中国的原因。材料一 海洋经济对大国发展有着内在的持久推动作用。英国就是一个正面典型。英国通过海洋向外扩张,不断谋求海外殖民地的经济资源,源源不断地为其自身发展注入财富,最终铸成“日不落帝国”。其实,在海洋发展初期,英国与西班牙、荷兰等海洋强国相比处于不利地位,为此制定一系列航海条例,并为贯彻法案不惜与荷兰开战。而当自身海洋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英国又将航海自由原则运用到极致,力图为英国海上霸主提供制度保证。
——摘编自冯梁《西方海洋强国的经验教训及其启示》
材料二 1979年,美国“航行自由计划”(Freedom of Navigation Program,简称FON)出台,旨在通过对全球范围内被美国认为存在“过度海洋主张”的海域开展航行自由行动来保护美国的“航行自由权利”。2009年之前,美国赴南海开展航行自由行动的频次相对较低,且没有针对性地指向某一特定国家。2009年,美“FON”计划作出针对性调整,南海开始成为航行自由行动实施的重点。 “FON”计划的调整是为了配合美国“重返亚太”战略,利用南海争端和航行自由问题打压中国的海洋主张,阻碍中国的发展进程。为此,美国逐渐增强在南海的军事部署,并不断以“航行自由”名义派遣舰机赴南海执行侦察、巡航任务。
——摘编自刘松岳《中美南海航行自由争端研究——基于海权观的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确立“海上霸主”地位的主要手段(至少两种),并简析其对英国的影响。新中国治理黄河大事记
时间 | 措施 |
1954年 | 黄河下游春季修堤工程全面开工,河南、山东两省各工段上堤的民工共达五万多人。 |
1955年 | 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根治黄河水害的决议,这是中国唯一一部经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审议通过的大江大河流域规划。 |
1960年 | 黄河流域各地水土保持全面开始,水土流失治理发展为一村一组合作成片治理,还出现了一乡一县,或几县大联合的场面。 |
1981年 | 山西河曲农民苗混瞒率先在新尧沟250亩小流域内进行承包治理。一年半的时间里,他造林整地140亩,栽梨、枣等经济树55亩,沟底打坝4座,收入达到2750元。 |
1983年 | “户包”治理小流域这一创举,很快得到了中央支持,党中央及时发了简报,明确承包期可以延长、转让、继承。 |
1993年 | 《水土保持法实施条例》正式由国务院颁布,之后水利部又陆续出台了《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管理办法》《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批管理规定》等行政规章。 |
1994年 |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启动,在项目区内改良农田、植树造林,并进行交通道路、文教卫生、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 |
2003年 | 郑州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控中心和西安黄河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建成,开发了水土保持信息服务、多沙粗沙区水土保持管理等运用系统,初步实现了水土保持信息的传输、管理、查询与共享。 |
——摘编自项晓光等《黄土高原60年水土保持的治理与探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新中国的黄河治理”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A.该文物可以说明辽河地区开始出现阶级分化 |
B.研究红山文化有助于了解母系氏族社会文明 |
C.此遗址展现了公元前5000年前后的辽西风貌 |
D.此遗址是中华文明“多元并进”格局的例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