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水稻纯合品系H是优良的人工栽培稻,纯合品系D是野生水稻。品系H和品系D中与配子育性相关基因分别为SH和SD,与某抗性相关基因分别为TH和TD。构建分别含有基因TD和SD的纯合品系甲和品系乙的流程如图1表示,每个品系只有一对基因与品系H不同,其余都相同。图中的BC6F1指回交六次后的子一代,其余类推。

(1)图1所示过程中,进行多次回交的目的是___________,对回交子一代进行分子检测的目的是筛选出具有___________基因的子代,再与品系H进行回交。培育纯合品系甲和品系乙时利用的原理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发生___________的行为变化。
(2)将纯合品系甲和品系乙杂交后的F1自交获得F2,并对亲本及F2进行基因检测,带型分布如图2所示。经统计,F2中TD/TH基因的带型1、2和3的数量分别为50、94和56,SD/SH基因的带型1、2和3的数量分别为12、72和60。由此判断,F1中的TD/TH基因和SD/SH基因___________(填:“一定”“不一定”或“一定不”)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F2出现上述分离比的原因很可能是F1产生的含有___________基因的花粉或卵细胞部分败育导致的。

(3)请利用已有的材料,设计两组能相互印证的杂交实验并结合分子检测技术,探究F1部分败育的配子是花粉还是卵细胞。(要求: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与结论,假设F1败育配子比例与上述实验相同)。
实验思路: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则为花粉败育;
___________,则为卵细胞败育。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XY型昆虫的有眼和无眼、青眼和白眼分别由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两对基因均不位于Y染色体上。现有一只纯合青眼雄虫和一只纯合无眼雌虫杂交,F1雌虫全为青眼、雄虫全为白眼。让F1雌、雄虫随机交配得到F2,F2雌虫、雄虫均表现为青眼:白眼:无眼=3:3:2。
(1)该昆虫的有眼与无眼基因位于___________染色体上,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2)F1雄虫的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中含有__________个白眼基因。F2中青眼雌﹑雄昆虫随机交配,得到的F3青眼雌虫中杂合子占__________
(3)该昆虫野生型翅色为无色透明。Gal4/UAS是存在于酵母中的基因表达调控系统,Gal4基因表达的Gal4蛋白能够与特定的DNA序列UAS结合,并驱动UAS下游基因的表达。科研人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一个Gal4基因插入到雄虫的一条3号染色体(3号染色体为常染色体)上,得到转基因雄虫甲。将另一UAS-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简称UAS-GFP基因)随机插入到雌虫的某条染色体上,得到转基因雌虫乙、丙。甲、乙,丙均为无色翅。为探究UAS-GFP基因插入的位置,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一:甲与乙杂交得到F1,F1中绿色翅:无色翅=1:3。根据基因之间的关系分析,F1出现绿色翅的原因是___________。根据F1结果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判断UAS-GFP基因插入的位置在乙昆虫的3号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_
②实验二:甲与丙杂交得到F1,将F1中绿色翅个体相互交配得到F2,发现F2雌雄昆虫翅色比例不同,推测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如果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为__________,则说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蓝粒小麦是二倍体小麦(2n=42)的4号染色体被其近缘种长穗偃麦草(两条均带有蓝色素基因E)替换。雄性不育小麦的不育基因T与等位可育基因t也位于4号染色体上。如图是培育蓝粒和不育两性状不分离的小麦新品种的育种过程。已知不育株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正常分离,来自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不能联会而随机分配。小麦5号染色体上的h基因纯合后,可诱导来自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4号染色体配对并发生E基因片段易位。回答下列问题。

(1)亲本不育小麦和F1不育株的有关育性的基因型_____(填“相同”或“不同”),F2中蓝粒不育株的基因型及比例是_____。F2蓝粒不育株的卵原细胞在减数分裂时理论上能形成_____个正常的四分体。
(2)如果F2蓝粒不育株与二倍体小麦(hh)测交,F3中出现蓝粒不育株的原因是_____,这种变异属于可遗传变异中的_____(填类型),F3蓝粒不育株中基因型为hh的占比是_____
(3)F4蓝粒不育株和小麦(HH)杂交后单株留种形成一个株系。若株系中性状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F4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连锁,符合育种要求;若株系中性状及比例为_____,则说明F4蓝粒不育株体细胞中的T基因和E基因未连锁,不符合育种要求。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源自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已知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的控制。现有一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果蝇品系甲,用其进行系列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请回答:

杂交组合

父本

母本

F2表型及比例

F1

品系甲

暗红眼:白眼=1:1

品系甲

F1

暗红眼:棕色眼:朱红眼:白眼=43:7:7:43


(1)上述杂交结果表明A/a、B/b基因很可能位于____________染色体上(均不考虑XY同源区段),且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__
(2)由表中数据可知杂交组合Ⅰ、Ⅱ的F2表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很可能是____________,其中发生这种变化的性母细胞比例为____________(用分数表示)。
(3)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Ⅰ时,发现极少数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变。据此推测极少数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
(4)已知野生型果蝇及品系甲均为S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上述极少数F1雄蝇(雄蝇T)的一个SD+基因突变为SD基因,S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蝇T,得到一只如下图所示的变异雄蝇X,其中序列R/r是染色体上一段与精子不育现象有关的DNA序列,SD基因编码的G蛋白可与序列r相互作用,使含有序列r的精细胞发育异常并死亡。

①雄蝇X发生的变异类型为____________
②SD基因与A/a、B/b基因所在染色体的位置关系最可能为____________
③将雄蝇X与品系甲雌蝇杂交,所得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甲型流感病毒(IAV)是一种RNA包膜病毒。IAV表面存在2种糖蛋白,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前者帮助病毒识别宿主细胞表面的特定受体,后者促进病毒膜与宿主膜的融合释放病毒基因组。下图1表示双抗夹心胶体金法检测甲流的抗原检测试剂盒内部试纸条的构造,其中抗体1、抗体2分别是以HA,NA为抗原制备的单克隆抗体,抗体3是针对抗体1的抗体,抗体2和抗3分别固定在试纸条的检测线(T线)和质控线(C线),抗体1进行了胶体金标记,若抗体1在T线或C线大量聚集,将使该处显红色。图2是4个人的检测结果。

(1)甲流病毒(IAV)首次进入人体时,激活B细胞的第二信号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次进入人体时,________细胞可以产生抗体,抵御病毒的侵染。
(2)病毒进入人体后,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过强可引起“细胞因子风暴”,细胞因子在细胞免疫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
(3)图2表示4个人检测的结果,其中可以确定没有甲流病毒的(阴性结果)是__________,检测结果无效的是___________。结果甲形成的原因是样品中含病毒,病毒HA与抗体1结合后移动到T线处,_______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呈红色条带;剩余抗体1和HA结合物移动到C线处,_____________使胶体金聚集而呈现红色条带。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已知大肠杆菌菌株A的基因型为metbiothr+leu+thi+,菌株B的基因型为met+bio+thrleuthi(一表示不能合成,+表示能合成,met、bio、thr、leu、thi分别表示甲硫氨酸、生物素、苏氨酸、亮氨酸、硫胺素)。
(1)若用基本培养基(营养缺陷型菌株不能生长)单独培养菌株A和B,二者均不能生长,但在完全培养基中可以生长;若将菌株A和B在完全培养基中混合培养,再取菌液涂布在基本培养基上,培养平板上会出现菌落。为解释该现象,研究者提出了两种假说:
假说1:在混合培养过程中一些物质从一个菌株中释放出来后被另一个菌株吸收;
假说2:在混合培养过程中,两种菌株发生了杂交,出现了基因重组。

①为判断假说1是否正确,用如图1所示的装置开展实验。一段时间后取U形装置滤片两侧的菌液,分别涂布于____________(填“基本培养基”或“完全培养基”)上。若实验结果显示______________,则假说1不成立。
②为验证假说2是否正确,可对图1装置所作的改进措施为_____________,其余实验操作不变。
(2)菌株A和菌株B又分别有链霉素敏感(strs)和链霉素抗性(strr)两种类型,链霉素会抑制strs菌株的细胞分裂,导致无法完成基因重组。选取相应菌株开展杂交实验,并取菌液涂布于不同的培养基上,实验结果如表所示。

培养基

现象

处理

不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

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

实验甲(A strs×B strr

有菌落

有菌落

实验乙(A strr×B strs

有菌落

无菌落


①实验甲、乙在不含链霉素的基本培养基上均有菌落出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②据结果分析,两种菌株在杂交中的作用不同,其中菌株________(填“A”或“B”)相当于雌性个体,即作为遗传物质的__________(填“供体”或“受体”)。
(3)进一步研究表明,某种菌株能够作为遗传物质供体是因为含有一种微小质粒F因子。含有F因子的菌株(F+菌株)可向不含F因子的菌株(F-菌株)转移F因子中的DNA,且F因子也可整合到细菌拟核DNA中成为Hfr菌株。Hfr可从任意起点向F-转移拟核DNA,根据F-菌株中出现Hfr菌株基因的时间,可确定拟核DNA上不同基因的位置。请根据表中相关实验结果,判断三种基因在图2圆圈上的相对位置:trpA__________、hipA__________、polA__________(填“①、②或③”)。

第1组实验结果

第2组实验结果

第3组实验结果

第4组实验结果

第5组实验结果

基因

转入时间

基因

转入时间

基因

转入时间

基因

转入时间

基因

转入时间

proA,B

5min

hipA

4min

xylA

4min

polA

4min

purL

17min

galE

17min

purL

27min

polA

11min

xylA

11min

pyrG

21min

trpA

27min

pyrG

31min

metA

18min

argR

20min

argR

30min

hipA

34min

argR

40min

thrA

25min

pyrG

29min

xylA

39min

purL

57min

xylA

49min

proA,B

30min

purL

33min

polA

46min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野生型果蝇的眼色有红眼、褐眼和白眼,受两对等位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基因控制红色,b基因控制褐色,B对b为完全显性作用。A基因抑制B基因和b基因的表达,a无抑制作用。现用两个野生型纯合子雌雄果蝇交配,子代如下:

(1)从实验结果可知A(a)基因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理由是_________
(2)F1中白眼雌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2中白眼果蝇的基因型有_________种;让F2中白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后代出现红眼果蝇的概率为_________
(3)若F1中白眼雄蝇产生一个不含性染色体的配子,则性染色体可能在减数分裂_________(填“I”、“II”、“I或II”)未分离。
(4)果蝇Y染色体上有一H基因,X染色体上无等位基因,带有H基因的染色体片段可转接到X染色体上。含有两个Y染色体的受精卵不发育,含H基因的个体为雄性,不含H基因的个体为雌性。一个基因型为的受精卵中的H基因丢失,该果蝇可与一只体细胞中含两条性染色体但基因型未知的雄蝇杂交得F1,F1果蝇雌雄间随机杂交得F2。若F2果蝇中雌雄比例为7:8,则该未知雄蝇的基因型为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血糖的平衡对于保证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的能量供应具有重要意义,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重要激素。下图表示胰岛素分泌的调节过程及胰岛素作用机理。

请分析回答:
(1)当血糖浓度上升时,葡萄糖感受器接受刺激产生兴奋,最终由传出神经末梢释放____________,与胰岛B细胞膜上相应的受体结合,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多;由图可知,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还受到____________的影响。
(2)据图分析,胰岛素与组织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一方面增加细胞内葡萄糖转运蛋白的合成,促进____________进入细胞;另一方面促进细胞内____________的合成。
(3)糖尿病病因之一是患者血液中存在异常抗体(图中抗体1、抗体2,可与图中相应细胞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造成其结构改变而失活)。图中因____________(填“抗体1”或“抗体2”)引起的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来治疗,这种抗体的致病原因是此种抗体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导致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浓度上升的敏感度降低,引起胰岛素分泌量减少,血糖浓度升高。
(4)为研究桑叶提取液对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效果,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实验材料和仪器:生理状况相同的健康大鼠30只、桑叶提取液、蒸馏水、血糖测定仪等。
②实验步骤:
a.随机选取10只大鼠作为甲组,另外20只制备成实验性糖尿病的大鼠随机均分成乙组和丙组。
b.____________________,并进行数据统计。
c.丙组大鼠灌喂桑叶提取液2mL/d,甲组和乙组大鼠灌喂___________________,连续灌喂4周。在这过程中,各组大鼠均饲喂普通饲料,自由饮食。
d.4周后,测定各组大鼠的血糖浓度,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③实验结果:
请据下表中的实验数据将“组别”栏补充完整,从上到下依次是_________(用甲、乙、丙表示)。

组别

数量(只)

实验开始时(mmol/L)

4周后(mmol/L)

10

3.85

3.94

10

18.62

10.12

10

19.46

19.00


④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运动后肌肉的损伤修复对于机体恢复正常的运动能力十分重要,最新研究发现了依赖于肌肉干细胞的肌肉损伤修复机制。
(1)骨骼肌细胞呈细长的圆柱状,细胞内往往含有多个细胞核,以实现对骨骼肌细胞的______作用。
(2)在成人骨骼肌中,肌肉干细胞一般处于静止状态。在运动损伤后,肌肉干细胞可以________为成肌细胞,成肌细胞融合并发育为骨骼肌细胞。
(3)对成年小鼠进行偏心运动,并对肌细胞进行Hsp27(肌节损伤的标记物)染色,结果如下图(箭头所指部位为损伤的肌节,其他发光的结构为细胞核)。

由实验结果推测,肌细胞的损伤修复与细胞核迁移有关,依据是________
(4)肌细胞的损伤修复需要多种蛋白质参与。在肌细胞损伤修复中,细胞核迁移的作用可能是______
(5)为验证肌肉损伤通过激活Ca2+-Cdc42信号通路(已知Ca2+促进Cdc42表达)引起肌细胞核迁移,请选择实验材料和处理,设计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

组别

材料

处理

预期结果

1

2

3


材料:Ⅰ.肌细胞   Ⅱ.表达钙报告基因的肌细胞
处理:a.不处理   b.激光损伤肌节   c.注入Cdc42抑制剂   d.局部激活Cdc42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类黄酮在植物应答各种环境胁迫和种皮发育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具有耐高盐特性的拟南芥,筛选获得1个透明种皮拟南芥突变体。与野生型拟南芥(不耐高盐褐色种皮)相比,突变体成熟的种子颜色为黄色,其种皮性状由5号染色体上隐性的单基因控制。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发现,拟南芥黄色种子出现的原因是5号染色体上A基因的碱基C变为T,使得甘氨酸突变为谷氨酸。这种变异类型的本质是_________。类黄酮合成的关键酶(查尔酮合酶)由基因A控制,说明基因A对种皮表现型的控制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
(2)正常情况下,植物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是以_________为基数成倍存在,如拟南芥(2n=10)。若发生染色体数目变异,则会出现非整倍体,这是由于细胞中_________导致,如拟南芥5号染色体多一条称为5号染色体三体。现有不耐高盐(显性)的拟南芥三体(5号染色体多一条)纯合子、耐高盐的二倍体突变体。请你利用最简单的方法,设计实验确定耐高盐基因是否也位于5号染色体上:
①实验方案:__________,统计F2的性状表现及比例。
②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表现型及比例均为__________,则耐高盐基因不位于5号染色体上;若F2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__,则耐高盐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上。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