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神经细胞间兴奋的传递依赖突触。无脊椎动物枪乌贼的星状神经节具有巨大的化学突触结构(巨突触),可用微电极来记录突触前动作电位和突触后电位变化(如图1)。以下是关于递质释放机制的相关研究。

(1)在图1中的突触结构中,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后,由突触前膜释放的________作用于突触后膜的________,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兴奋。
(2)河豚毒素(TTX)是一种钠离子通道阻断剂。用TTX处理突触前神经纤维,然后每隔5min施加一次刺激,分别测量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结果如图2。推测TTX导致突触前和突触后神经元电位发生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上述实验过程中,研究者检测到,在使用TTX后突触前膜处的Ca2+内流逐渐减弱,由此推测“突触前动作电位通过提高突触小体内Ca2+浓度来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研究者利用图1所示标本进行如下实验,获得了支持上述推测的实验结果。
实验材料:BAPTA   ——是一种Ca2+螯合剂,能够快速与钙离子发生结合,从而阻断钙离子与相应分子的结合“笼锁钙”——是一种缓冲液,暴露在强紫外线下会释放钙离子;强紫外线不影响正常神经纤维兴奋。
实验过程及结果:
第一组:对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先检测到突触前动作电位的发生,之后检测到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第二组:先向突触小体注射适量BAPTA,接着在突触前神经纤维施加适宜电刺激。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实验过程)。
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下图为甲、乙两种单基因遗传病的遗传家系图,其中I-2只携带一种致病基因。人群中甲病基因频率为1/15,乙病基因频率为1/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病为伴性遗传,乙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B.II-3体细胞内最多含有6个致病基因
C.III-1与一正常女性结婚,生下患病小孩的概率为6/11
D.III-7与一甲病男性结婚,生下正常小孩的概率为49/116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野生型果蝇眼色是暗红色,暗红色源自于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叠加。棕色素与朱红色素的合成分别受 A/a、B/b基因的控制。现有果蝇品系甲为一种棕色素与朱红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眼纯合突变体。利用该品系进行一系列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杂交结果,推测A/a基因位于 _______ 染色体上,B/b基因位于 _____ 染色体上(均不考虑XY同源区段)。品系甲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___     
(2)根据F2的表现型及比例,推测这A/a、B/b两对基因的存在位置关系是 ______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数据,推测组合Ⅰ与组合Ⅱ的F2表现型及比例不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多次重复上述杂交组合Ⅰ时,发现极少数实验组合中所得F2全为暗红眼,而重复杂交组合Ⅱ,所得F2的表现型及比例不变。这种F1雄蝇被称为雄蝇T。已知野生型果蝇及品种甲均为SD+基因纯合子,研究人员发现雄蝇T的一个SD+基因突变为SD基因,SD基因编码G蛋白,G蛋白可以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导致精子不育。

①据此判断雄蝇T杂交结果的原因最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 ,SD基因是 _____(填“显”或“隐”)性突变产生。
②研究人员将雄蝇T与品系甲杂交,子代的表现型是_______。将子代中雄果蝇与品系甲雌果蝇杂交后代全为暗红色,由此推出SD基因与A/a,B/b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__
③进一步用射线照射雄蝇T,得到一只变异的雄蝇X,两者体内部分染色体及等位基因(SD、SD+)如上图所示。将X与品系甲的雌果蝇杂交,所得子代全为雌果蝇,且暗红眼与白眼比例约为1:1。据此推测,精子不育现象与染色体上一段DNA序列r有关(其在同源染色上相同位置对应的序列记为R),请在雄蝇X的图中标注序列r和序列R最可能的位置_________。请解释X与品系甲的雌果蝇杂交子代全为雌果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为衡量甲、乙两种植物的竞争能力,科学家进行了取代种植实验,即将甲、乙植物按照不同的比例进行混合种植,并计算收获时的种子产量比值,结果如图所示(M=甲的播种种子数/乙的播种种子数,N=甲的收获种子数/乙的收获种子数)。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长时间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生态位的分化
B.甲、乙的种间竞争能力受其相对密度的影响
C.当M=b时,甲乙两植物具有相同的种间竞争能力
D.在自然状态下,若观测到某年M值为a,则预测在未来甲将淘汰乙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某二倍体高等雌性动物(2n=4)的基因型为AaBb。其卵原细胞(DNA被32P全部标记)在31P培养液中分裂产生的卵细胞与精子(DNA被32P全部标记)完成受精作用,受精卵在31P培养液中进行一次分裂。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某时期的细胞如图所示,图中①、②两条染色体仅含31P。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受精卵形成该细胞的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B.图示细胞含有4个染色体组,4对同源染色体,8条染色单体
C.图示细胞中有6条染色体含32P,含31P的DNA大于8个
D.若产生该精子的精原细胞是纯合子,则精原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人类的色盲有红绿色盲和蓝色盲,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系谱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蓝色盲与红绿色盲的遗传不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Ⅲ4和Ⅲ5再生一个只患一种病男孩的概率为1/2
C.Ⅳ3细胞中的致病基因至少有一个来自Ⅱ5
D.Ⅱ1与Ⅱ2生出患病孩子Ⅲ1与基因重组有关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自然状态下,小麦自花传粉,玉米可自花也可异花传粉。将基因型为Aa的个体分别进行连续自交、连续随机交配、连续自交/随机交配并逐代淘汰隐性个体,根据各自的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绘制成曲线如下图所示(横坐标P代表亲本,Fn代表子代),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杂合子(Aa)小麦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Ⅳ
B.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Ⅰ
C.连续自交或随机交配若干代,基因频率均保持不变
D.杂合子(Aa)玉米连续自然种植,每代都淘汰aa,子代中Aa基因型频率曲线为Ⅲ
类型:单选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传统栽培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基因组复杂,导致育种进程十分缓慢。我国“优薯计划”,用二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用种子繁殖替代薯块无性繁殖,彻底变革马铃薯的育种方式。
(1)栽培马铃薯为同源四倍体,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最多存在________________个等位基因,如果不考虑交换,该植株减数分裂后将产生________________种配子类型,因此四倍体杂交后代杂合种类多,产量高,品质好等优良性状无法通过自交或者杂交来保存。
(2)栽培马铃薯的紫茎与绿茎互为__________,纯合紫茎RRRR与纯合绿茎rrrr杂交,F1基因型为__________,F1植株与绿茎杂交F2紫茎比例为5/6,该数据是否支持“F₁植株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联会后平均分配且随机移向细胞两极”的推测,请用遗传图解证明你的判断__________
(3)科研人员尝试用二倍体马铃薯替代四倍体进行育种,但二倍体马铃薯普遍存在自交不亲和现象(即自花授粉后不产生种子),育种十分困难。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二倍体自交亲和植株RH,利用它进行育种。科研人员用RH与自交不亲和植株进行杂交,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
   
①自交亲和与自交不亲和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研究人员推测,自交亲和是__________性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
②F1中自交亲和的植株自交,子代未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请尝试作出合理解释_____
(4)除自交不亲和外,二倍体马铃薯还存在自交衰退现象。马铃薯在长期的无性繁殖过程中,累积了大量的隐性有害突变以杂合子形式存在。马铃薯易出现自交衰退的现象,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
(5)杂合状态下的有害突变(被掩盖)称为杂合负荷,纯合状态下的有害突变称为纯合负荷。两者共同决定了遗传负荷(由于有害等位基因的存在而使群体适应度下降的现象,即遗传负荷值越大,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越弱)。为了选择更适合作为自交亲本育种的马铃薯,研究人员进行了多品系二倍体马铃薯全基因组测序及与表型的关联性的研究,统计了大量二倍体中遗传负荷与杂合负荷及纯合负荷之间的关系(如图2),杂合负荷及纯合负荷之间的关系(如图3)。请选择①或者②任意一题作答。
   
①有的育种工作者认为“为使后代适应性更强,应该选择长势较好,块茎较大的表型优良的二倍体个体作为自交育种的起始品系。”据图2、图3分析,请你对该观点作出评价,并说明理由______
②为了选择更适合作为自交亲本育种的马铃薯,得到A、B两类植株的信息如下表,据图2、图3,请在表格中用“+”表示相关负荷值:用“√”表示根据表型和基因组信息可能作出的自交育种材料选择,并说明理由______

表型

   

   

杂合负荷值

++++++

++

纯合负荷值

++

遗传负荷值

+++

根据表型选择

根据基因组信息选择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家蚕(2n=28)为ZW型性别决定。其蚕卵有圆形和椭圆形,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并且存有假母系遗传现象(子代总是表达母本基因型决定的性状);黑色卵(A)对白色卵(a)为显性,位于10号染色体上;正常蚕(Os)的幼体体表不透明,油蚕(os)的体表透明。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杂交实验中,蚕卵形状中______是显性性状,F2的基因型是______。蚕卵形状的遗传符合基因分离定律,其判断依据是______
(2)研究表明,os基因位于家蚕的Z染色体上,W染色体上无相应基因。若通过杂交实验证明os基因位于Z染色体上,则其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及杂交结果分别为______
(3)雄蚕食桑少,蚕丝质量高,蚕农希望只养雄蚕,避免雌、雄蚕混养。可通过改造W染色体实现只养雄蚕的目的。
①图2中用γ射线处理、改造W染色体时所引发的变异称为______。研究人员利用W1通过杂交培育了基因型为aaZW1A的种蚕,该种蚕与白色卵雄蚕杂交,子代中______卵孵化为雄蚕。
②图3中利用W2构建的家蚕平衡致死体系中,m基因和n基因为隐性致死基因,os基因能遮蔽m基因的致死作用。普通蚕无m、n隐性致死基因(基因型为aaZMNZMN、aaZMNW),请说明利用家蚕平衡致死体系繁育雄蚕的过程______。家蚕平衡致死体系可以自稳,请用遗传图解解释其原理(只要求写出个体的基因型,基因型写法参照下例:平衡体系中的雌蚕写作aaZmNWosA)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水稻的杂种子一代具杂种优势,在培育过程中常常使用雄性不育系,但雄性不育 系获取过程繁杂。我国科研人员培育出了智能不育系水稻,其自交后代可保留自身性状,也可利用除草剂筛选出雄性不育系用以杂交制种。已知水稻内源 CYP81A6 基因功能丧失会导致其对除草剂抗性消失、基因R可使雄性不育基因m 育性恢复、基因F使含有该基因的花粉致死,将CYP81A6 反义基因C^、基因R、基因F 构建成连锁基因群,导入纯种雄性不育系中,即可得到智能不育系。现有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甲、乙、丙三株智能不育系水稻,回答下列问题。(不考虑基因突变和连锁互换)
(1)反义基因C^ 是将 CYP81A6 基因的编码区反向连接在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构成的,它通过抑制_______ 过程使CYP81A6 基因功能丧失。
(2)雄性不育基因m 位于2号染色体上,导入植株甲中的1个连锁基因群是否插入到2   号染色体上,对其自交后代智能不育系个体所占比例 _______ (填“有”或“没有”)影响,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利用植株甲的花粉进行单倍体育种,所得植株的基因型是 _______________
(3)若植株中插入2个连锁基因群,分别位于2条同源染色体上时培育不成功,原因是   _______;植株乙中2个连锁基因群位于2条非同源染色体上,且其中1条是2号染色 体,则其自交后代中与植株乙基因型相同的个体所占比例是 _______
(4)水稻叶片有绿色和紫色两种表型,其中紫色的出现由独立遗传的两对等位基因A/a、 B/b 决定,a 基因控制紫色色素合成,B 基因允许紫色性状在叶中表现,紫色在叶片中不表 现时叶片仍为绿色。将只含1个连锁基因群的绿叶智能不育系丙作母本,与绿叶智能不育 系甲作父本杂交,F 全为绿叶,F   自交得F,则可根据F 叶色的表型及比例判断连锁基 因群插入的位置。若F 中绿叶:紫叶=7:1时,判断连锁基因群在丙中插入的位置是___________,丙的基因型为 _______
(5)该转基因智能不育系可防止基因污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题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