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
——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吴于廑整体世界史观的理论基点,是认为世界历史包括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尽管吴先生未做明确论述,但仍能从其诸多行文中感受到整体世界史观富含的内在逻辑。有三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整体世界”涵义非常明确,即人类各阶段社群的活动范围和认知范围整体化;它是开放的,即每代人都有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其二、各个阶段的“世界”都呈整体化趋向,历史是“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逐步成为全世界历史的。其三、整体内部是不平衡的、呈现差异的,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整体各部分间的联系,也有疏密和强度差异,即使20世纪的整体化世界。内部格局也不断演变……
——刘景华:吴于廑先生的整体世界史观述评
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你如何理解20世纪下半叶(二战后)的“整体化世界”与“内部格局不断演变”,并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结构完整、史论结合)材料 下图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月十一日北京《日新画报》第20期刊载的《韩文公》。
注:图中的文字为:唐朝韩文公因为唐皇迎佛骨(佛骨就是佛的死骨头),上了一道折子,说是佛本不灵,徒乱人心,请将佛骨或用火烧,或扔水里。又把迷信无益的道理说得狠真切,因此得罪,贬赴潮州。喝!敢情破除迷信的事,从古就有啊。
——据陈平原《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晚清画报研究》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画报刊登《韩文公》现象做出符合时代背景的历史阐释。材料一 宋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宋代海路主要包括:通往东南亚、南亚乃至西亚、东北非洲等地的南海航线和通往日本、朝鲜和琉球等地的东海航线……政府在沿海港口置市舶司,“掌蕃货贸易之事”……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高红清《国际化的宋代与海上丝绸之路》
材料二 公元1000年以前,亚非等地区独立形成多个棉花种植和纺织技术中心,并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商贸流通,史称“棉花部落”。16世纪初期,哥伦布远航使得欧洲有了建立世界棉花帝国的可能。18世纪英国逐渐成为世界棉花帝国的中心。棉花制造帝国的诞生,与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密不可分。英国纺纱工厂的生产效率大增,旧有原棉供不应求,原棉价格暴涨。为了大规模扩大棉花生产,美国种植园主引入成千上万的奴隶,同时美国政府驱逐印第安人原住民,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新领土,把棉花种植园引入西部和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全球史》等——摘自杰里·本特利《全球史》
(1)假如你是一位生活在南宋的商人,选择从海路出发贩运货物至西亚、北非。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你选择走海路的原因,并写出出发港口的名称及所带的商品。A.承认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 | B.铸造银元以之为法定货币 |
C.国民政府实行了法币改革 | D.币制改革开始发行金圆券 |
A.考课意在约束官更加强监督 | 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
C.官员的选拔完全依据其功绩 | 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
A.经济快速发展引发社会问题 | B.政府不断强化对经济的干预 |
C.工业化进程提高了行政效能 | D.工业革命推动政府职能变化 |
一 | 人口大量集中于中心聚落,出现了早期的城市和城乡一体的新型区域聚落布局 |
二 | 在中心聚落中开始出现了分区规划的城市建设理念 |
三 | 社会成员之间的贫富分化开始出现 |
A.工商业得到独立的发展 | B.集市在中原大量兴起 |
C.农业发展和生产力进步 | D.小农经济的高度发达 |
材料一 在整个18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科学方面,人类理论知识实现巨大飞跃,“知识就是力量”渐成世人的普遍心态;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使各个阶层都以物质利益为对象而进行生活和生产。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卢梭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提出了自己的教育观。在卢梭看来,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人本身,要培养人本身而不是一个社会角色,就必须根据儿童各自不同的生理心理特点,对儿童进行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自然教育,决不能不顾个性,只求共性。此外,他还认为人拥有一个先天的善良本性,但因后天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善良本性逐渐被“污染”,因此要尽可能杜绝外力对儿童的影响,不让任何外在的情感和观念得以传播,以影响儿童的自然成长。
材料二 马克思认为教育应当首先是人的教育,而非“角色”教育;需要培养的不是“自然人”,而是“社会人”。他还指出人不拥有任何超越历史和时代的先验本性,其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理想教育场所的选择应自觉地融入现实社会,作为社会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存在。此外,他还强调合乎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仅仅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一个前提,而不是根本,更不是全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赵义良《论马克思对卢梭教育思想的继承与超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卢梭教育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材料一 1617世纪,从利物浦等海港出发的奴隶商船、海盗船活跃于非洲与美洲大陆,一本万利的“海上贸易”使英国的毛呢、布匹、高档酒价格急剧上升,拥有十多万只羊、酒窖千所、纺机百部的大农场、大工场遍布英国。同一时期,中国金银比价约为1:7,欧洲约为1:15.5,英国商人纷纷将美洲白银输入中国套换黄金获利。1717年,金银贬值,物价飞涨,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牛顿规定,将黄金价格确定为每盎司等于3英镑17先令10.5便士,从此英镑按黄金固定了价格,牛顿创制了金本位的最早雏形。1821年,英国立法正式确立了金本位制,规定每英镑含7.32238克纯金,英镑与其他国家纸币或铸币按各自含金量自由兑换,世界贸易在19世纪中后期进入了“英镑世纪”。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元的国际地位因其国际黄金储备的巨大实力而空前稳固,这就使建立一个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货币体系成为可能。
——彼得马丁《资本战争》
材料二 许多工业企业家和有组织的劳工不喜欢金本位制的僵化,在金本位制下,政府不能利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并且不能通过货币贬值来改善工业的竞争地位。政治上敏感的一些银行家也愿意接受经过改进的美元本位制,这将使美国的国际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获得特权地位。大通银行董事长认为:“美元可以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稳定挂靠单位,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外汇媒体”。到1944年初,凯恩斯和怀特充分讨论出黄金——美元本位制下国际货币稳定与国内管理的货币灵活变动之间的妥协方案。
——选自(美)杰弗里弗里登著《20世纪全球资本主义的兴衰》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英国金本位制度形成的原因,及20世纪前期英国金本位制度衰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