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雅典作为理想城市的范本,不是因为它集聚了多少财富和人口,而是因为它的文明和文化创造。但即使在雅典城,仍存在着美中不足乃至重要缺陷——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不平衡,在“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宋代江南地区,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宋代江南城市引领中国古代城市按照更符合城市自然规律的方式发展演化,展示了经济与文化“两全其美”的盛况。
——摘编自刘士林《城市史视野下的宋代江南城市与文化》
材料二 明代中期以后,若是将其置于“都市化”的范畴下进行考察,其时代的特殊性就更容易显现出来。此时,社会出现了一个转变过程,举凡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的货币化和多样化,社会流动的加速,无不显示出它与明初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到明朝后期,在外部文化力量的引发下,新的思想迅速萌芽,产生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历史的陈旧的传统受到了来自各方文化力量的猛烈冲击,思想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活跃。
——摘编自陈宝良《明代的社会与城市生活》
材料三 新文化何以能够演变成为现代中国最具深远意义的文化事件?首先是上海这个中心口岸。借助上海这个贸易、经济、文化的码头,新的思潮、新的文化最初在上海落户,然后由上海逐步传播出去。《新青年》迁到北京后,并没有割断和上海的联系,它的印刷和发行仍在上海,因为当时的北京尚不具备这种能力。但《青年杂志》在上海时没什么影响,到北京以后影响就放大了。《新青年》到北京这个政治中心,是由北大的一些教授撰稿编辑的,《新青年》的编辑还是原来那些人,但发言的位置跟在上海时完全不同。
——摘编自周武《新文化运动是京沪共谋的结果》
A.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迁 | B.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 |
C.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
A.军事防御功能的强大 | B.结构风格的创新 |
C.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 | D.历史传承与变迁 |
A.寺院经济实现了完全独立 | B.佛道儒实现了三教合一 |
C.佛家传播进一步深入民间 |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
A.说明列强的侵略渗透内陆地区 | B.推动中国史地学的近代化发展 |
C.反映了国人对时局的忧患意识 | D.受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直接影响 |
文献 | 记载 |
《夷坚支癸》卷5 《神游西湖》 | 江南东路“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为翟氏田仆,每以暇时,受他人厢佣,负担远适”。 |
《夷坚支景》卷5 《郑回答》 | “郑四客,台州仙居人,为林通判家佃户。后稍有储羡,或出人贩贸纱帛海物"。 |
嘉靖《惟杨志》卷8《户口志》 | 扬州坊郭户绍熙年间(1190—1194)有4226户,到宝右四年达7975户,年增长率为13.4%o,远超同期全国人口年增长率。 |
A.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特点 | B.推动小农经济走向瓦解 |
C.动摇了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 D.导致我国人口分布不均 |
一. 阅读下列表格, 回答问题:
A.东亚地区 | B.南亚地区 | C.西亚地区 | D.北非地区 | E.中美洲地区 |
A.文物买卖 | B.殖民掠夺 | C.主动赠送 | D.友好交流 |
A.女性是魏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 | B.艺术作品兼具审美与教化功能 |
C.中国古代绘画作品的写实性极高 | D.艺术创作应适应维护统治需要 |
二、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印制的《陀罗尼经》,当时传入朝鲜,现存于韩国庆州。最早的标有印刷年代(“咸通九年印制”,即公元868年)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原存于敦煌藏经洞,近代被殖民者劫掠至英国。
4.唐朝时,已经出现一定数量的雕版印刷的佛经。这说明( )(双选)A.佛教在唐朝有相当的影响力 | B.佛教在唐朝社会中已取得独尊地位 |
C.唐朝时尚未出现活字印刷术 | D.唐朝时雕版印刷技术已经比较成熟 |
A.音韵学是历史考证重要方式 | B.敦煌郡是汉朝河西四郡之一 |
C.敦煌是唐朝民族交融的典例 | D.考证史料不充分结论不正确 |
A.主观与客观 | B.内因与外因 | C.区别与联系 | D.相同与不同 |
三、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各民族在数千年历史进程中创造的文化财富,一直受到威胁。19世纪开始,一些国家通过立法进行文物保护。1972年联合国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7.基于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你怎么看文物保护的意义。材料 中国都城变迁(部分)
时期 | 概况 |
周朝 |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 |
汉朝 | 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
晋朝 |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
北魏 | 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
隋朝 | 605年,隋炀帝诏令营建东都洛阳城 |
宋朝 | 1127年,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
明朝 | 1421年,明成祖下诏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正式迁都北京 |
清朝 | 1644年,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 |
中华民国 |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定都南京 |
中华人民 共和国 |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确定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
A.激化了清政府同列强的矛盾 | B.便利了中国汲取外交经验 |
C.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 D.预示了清廷沦为洋人朝廷 |
材料 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世界历史出现了大变局,历史学家称为地理大发现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欧洲的航海家发现了绕过非洲好望角,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越过大西洋,发现了美洲新大陆。这些发现,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西方历史学家把它作为中世纪与近代划分的里程碑。这一转折,最值得注意的是“全球化”初露端倪。从此,人类的活动不再局限于某一个洲,而是全球各大洲:人类的视野不再是半个地球,而是整个地球。中国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摘编自樊树志《晚明大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