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人民日报》(1950~1952)关于“青年劳模”事迹的报道(部分)
时间 | 地区 | 人物 | 标题 |
1950年3月1日 | 山东省 | 赵桂兰 | 《共产党的好女儿—赵桂兰》 |
1950年4月15日 | 河北省 | 王青梅 | 《妇女劳动模范王青梅当选县人民政府委员》 |
1950年9月8日 | 河北省 | 潘长有 | 《潘长有热修马丁炉—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三》 |
1950年9月13日 | 湖北省 | 贺世古 | 《兵工劳模贺世古—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八》 |
1950年9月14日 | 湖北省 | 朱玖 | 《女工纺纱能手—朱玖工农兵劳模大会工业代表介绍之九》 |
1950年9月24日 | 辽宁省 | 赵国有 | 《赵国有—新运动纪录创始者》 |
1950年9月27日 | 黑龙江省 | 梁军 | 《新中国的女拖拉机手—梁军》 |
1950年11月10日 | 辽宁省 | 张子富 | 《劳模张子富怎样进行宣传鼓动》 |
1951年6月26日 | 安徽省 | 甘彩华 | 《治淮女英雄甘彩华》 |
1952年5月5日 | 辽宁省 | 金秀兰 | 《特等治淮模范金秀兰民工分队创造战胜稀泥的好办法使工程所需时间大大缩短》 |
A.“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 |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建立 |
C.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壮大 |
D.贸易中心的转移和货币地租的兴起 |
A.经济全球化已是大势所趋 |
B.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
C.欧洲依然是世界的中心 |
D.“冷战思维”主导国际关系 |
A.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全部结束 |
B.俄国遭受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
C.七月流血事件使人民群众觉醒 |
D.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 |
A.①②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材料一 (北京)大学学生二千,大抵暮气甚深,蔡先生来,略与改革,似亦无大效,惟近来出杂志一种曰《新潮》,颇强人意,只是二十人左右之小集合所作,间亦杂教员著作,第一卷已出,日内当即邮寄奉上,其内以傅斯年作为上,罗家伦亦不弱,皆学生。
——摘编自鲁迅《致许寿裳》
材料二 《新潮》每本里面有一二篇纯粹科学文,也是好的。但我的意见,以为不要太多;而且最好是无论如何总要对于中国的老病刺他几针,譬如说天文忽然骂阴历,讲生理终于打医生之类。现在的老先生听人说“地球椭圆”,“元素七十七种”,是不反对的了。《新潮》里装满了这些文章,他们或者还暗地里高兴。(他们有许多很鼓吹少年专讲科学,不要议论,《新潮》三期通信内有史志元先生的信,似乎也上了他们的当。)现在偏要发议论,而且讲科学,讲科学而仍发议论,庶几乎他们依然不得安稳,我们也可告无罪于天下了。总而言之,从三皇五帝时代的眼光看来,讲科学和发议论都是蛇,无非前者是青梢蛇,后者是蝮蛇罢了;一朝有了棍子,就都要打死的。既然如此,自然还是毒重的好。——但蛇自己不肯被打,也自然不消说得。
——摘编自鲁迅《对于〈新潮〉一部分的意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潮》创刊的原因。A.历史作品都带有主观性 | B.历史学家必须具有自我批评精神 |
C.历史本身不具有客观性 | D.历史学家应该带着反省研究历史 |
材料一 伦敦于1499—1665年发生多次严重鼠疫疫情。随着王权的加强和民族国家的形成,都铎王朝摆脱了中世纪消极无为的宗教防疫观念束缚,而以积极的姿态来处理防疫事务。为防控疫情,1518年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来隔离措施在全国逐渐合法化和制度化。政府严禁疫区人员流动,以防止疫情扩散。政府积极加强公共卫生建设,以消除疫病滋生条件。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在这些法令基础上,英国政府初步构建了国家公共卫生防疫体系,为防疫工作奠定了制度基础。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决定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来救助那些因为瘟疫、灾荒四处流浪的乞丐和流民。由于政府救济.许多家庭愿意接受隔离,这使得英国的防疫工作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17世纪末期鼠疫逐渐从英国消退。
——据陈凯鹏《近代早期鼠疫在英国消退原因探析》
材料二 明朝后期疫病发生频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580年、1639年出现两次延续多年的瘟疫。疫情出现后,明朝基本上都是向疫区派出医官对患者进行诊治,并散发相关的药剂,向灾民发小额救济钱物,同时设坛做法事,期盼降神而祈福禳灾。有官员曾上疏说:“今之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明朝防疫的消极反应在很大程度受“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影响,认为瘟疫是天神“震怒”的表现,这种观念使人丧失了与疫病积极斗争的意志,另一方面政府的公共责任也趁机推卸。瘟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崇祯十六(1643年),北京鼠疫流行,不到7个月时间,就造成了20万人死亡,蔓延势烈,形势惨重。
——据程扬《中国明清时期疫病时空分布规律的定量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卫生”一词在晚清日益流行。由于近代社会的急剧转型……卫生涉及的已经不是个人或地方团体层面,而是与国家、民族联系一起。……文化市场涌现大量的生理卫生、生殖医学的书籍和刊物,相关的广告与介绍也频繁见诸报端,大多强调泰西的兴盛与其对生理卫生学的重视密切关联,表示译者或作者的目的即在希望种族强盛上。《高等小学卫生教科书》广告词言:“今亟译此类之书,以饷吾国民。凡有保种之责,而知亡国之忧者,盖令青年子弟日肆习之。”
——摘编自张仲民<出版与文化政治:晚清的“卫生”书籍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朝和英国政府防疫措施的特点。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 |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
C.美国资本主义世界霸主的地位已经丧失 |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
A.两河流域 | B.黄河流域 |
C.尼罗河流域 | D.印度河流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