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民间文学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历史上和当代的许多大作家,都是喝着民间文学的乳汁长大的。民间文学为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分,这种文化基因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

民间文学是塑造当代中国人文精神的重要力量。民间文学所蕴含的风俗习惯、伦理观念、价值观、审美趣味等,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塑造过程。

民间文学为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原创性的精彩文本及样式。在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观音、妈祖等中国民间文学中的神话形象,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民间文学不仅是学术研究的宝库,也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摘编自郭超《民间文学再不抢救,今后就没有了》)

材料二:

民间文学的演述始终与某一生活情境联系在一起。民间文学与生活情境之间的联结最为牢固,同时也具有多向度的社会意义。倘若脱离了具体的生活情境,民间文学便无以演述,也失去了演述的必要。比如,在壮族地区,情歌只有在歌圩的情境中才能充分显示出生活的价值。

民间文学的实际状况让民间文学研究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城乡一体化进程迅速导致民间文学口传文本枯竭,民间文学研究不再可能从田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文本资源。如今,在大部分乡村,人们已听不到村民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了。

(摘编自万建中《打捞失落的民间文学》)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一直在为民间文学传承人才的发掘、培养而努力。命名了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并通过民间艺术表演展示活动、民间文艺学术研讨及交流活动、民间文化传承人专题研修班等相关研修和培训活动,为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和研究学人搭建发展平台。

八年前,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经过一大批民间文学专家及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这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已经亮相。该数据库包含神话、传说、史诗、歌谣、谚语、歇后语、谜语、民间说唱等,几乎囊括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口头文学收集的原始资料,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尽力恢复民间文学曾经生存的民俗场,是破解民间文学传承难题的关键。否则,对传承人的保护就只能是暂时的,建立庞大的数据库可能也会治标不治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恢复民俗场。比如,受到现代文化娱乐活动的冲击,山歌这样一种民间文学形式也就失去了传承的民俗场。但是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完全可以在一些旅游景点开展山歌对唱的民俗表演活动,这种民俗表演既能够吸引游客,又能够培养新的传承人,不失为一种新的民俗场类型。

(摘编自王锦强《如何唤醒沉睡的民间文学资源》)

材料四:

但从发展趋势来看,传统民间文学作品中那些富于感染力和思想性的内容,将长期存活在人民的口耳之间,不过,它们必然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异,被讲唱的机会也将大为减少。大量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新的口头创作,则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它们在现在和未来,都将是民间文学中占主要位置的部分。

不过,大多数民间文学研究者由于向来把主要精力放在传统的民间文学方面,忙于“抢救”而往往忽略了对各种新的口头创作的研究,因此,这一领地还是我国现阶段民间文学研究上的薄弱环节。

(摘编自安德明《变异与永恒——民间文学的现状与未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不可替代的文化基因,许多著名作家就是从民间文学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才创作出了文学精品的。
B.民间文学不仅塑造了当代中国的人文精神,也为中国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提供了重要的载体。
C.民间文学的演述往往不是单独进行的,而是和广大民众的生产生活及各种仪式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很大的实用价值。
D.城乡一体化进程使我们距离传统的民间文学越来越远,我们很难再从田野和乡村中获得演述农耕生活的各种口头文学。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掘和培养民间文学传承人才,命名杰出传承人并开展各种展示、交流、研修和培训活动,是解决当前民间文学传承问题的重要举措。
B.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是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的阶段性成果,是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四库全书”。
C.传统民间文学演述的民俗场因现代化进程的冲击而遭遇破坏,这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民俗场的恢复方面做些努力。
D.保护传统的民间文学固然重要,但也不能无视现实生活中丰富鲜活的口头文学现象,应关注当代产生的活跃在民间的口头创作。
3.以上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      ),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        ;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        。惟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要让中医药发扬光大。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      ),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        。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完善服务体系,鼓励社会力量办中医诊所等医疗机构,改革院校和师承教育,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要从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开始。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当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

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        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      );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事实证明,在现代社会中医药要主动张开怀抱,与现代环境相拥,才能获得新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正本清源        与时俱进        口传心授        源源不断
B.激浊扬清        推陈出新        口耳相传        络绎不绝
C.正本清源        推陈出新        口传心授        络绎不绝
D.激浊扬清        与时俱进        口耳相传        源源不断
2.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闇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注:①闇:通“暗”。

1.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中的“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照应了题目中的“夜”。
B.次句写弹筝。连用两个“自”字,写出了女子全神贯注于筝乐的神态,也表现了她的处境孤单。
C.三、四两句采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写法,写筝声传达出的情感和感人效果,含蓄蕴藉,给人以遐想。
D.这首诗在写景上与《琵琶行(并序)》相似,都写到了月亮,采用了“以哀景写哀情”的正衬手法,借景物传达情思。
2.有学者认为,《夜筝》是《琵琶行(并序)》的一个精妙的缩本。简要分析这首诗与《琵琶行(并序)》在写法上的异同。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④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讲之/语之而不知/舍之可也/
B.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C.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D.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逐段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和重要性、学习的作用、学习方法和态度。
B.文本一最后一段,将“骐骥”与“驽马”作对比,论述二者虽先天条件相差悬珠,但最后功业不同,形象生动地阐述专心致志对成就学问的重要性。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两篇选文谈论的都是有关学习的问题,但面向的群体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娃的心,娃的胆

陈忠实

司令跪倒在黄河水和沙滩相接的水边。

他以从未有过的庄严从未有过的肃穆从未有过的痛彻心肺的悲怆,跪倒在黄河滩上,为着八百个尚未完全成年的关中子弟的英灵。

这儿刚刚发生过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八百个士兵,就从右前方的悬崖峭壁顶上跳进了黄河。他们的手榴弹扔完了,子弹打光了,肉搏之后刺刀拼弯乃至断折了,有的连枪也拼丢了。他们被两倍于自己的鬼子逼到这悬崖上,这八百个中国士兵从崖顶跳进了黄河。

就在司令精心策划的这场战役打响之前,也是这个刚刚组建的新兵团结束军事训练即将参加会战的时刻,他亲自去看望了这些他习惯称为小乡党【注】的士兵:他们稚嫩的脸庞,尚未完成农家子弟到军人的蜕变;新发的军服穿在身上,似乎还不大协调不大熨帖;他们挎在肩头的步枪,总让司令看出扛着犁杖的架势;他们跑步的姿势,明显存留着在雪地里莽原上追撵觅食野兔的野性……司令曾经想到,这些娃娃肯定将成为日本鬼子难以招架的对手:他们之中肯定会有出类拔萃的人物显露出来,进入军队各级指挥岗位,乃至成为将军。当然,也免不了死亡和伤残……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

司令仰头朝崖头山顶上望去,浓厚的暮色里一片模糊。突然,身后传来随员惊讶的声音:“河里是什么?”苍茫模糊的河面上,隐隐可以看到有布质的东西在摆动。

“一杆旗!” 当三个卫兵把那面旗和相连的尸体拉到沙滩上的时候,随员们全都惊呼起来。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他从愤怒、悲怆还有自愧的混乱心境里重新挺立起来。他默默地解开腰里扎着的皮带,再一个一个解开纽扣,脱下军装上衣,蹲下身去,捏着衣襟擦拭旗手的脸膛。突然,他停下手发出一声惊叫:“三娃!是你呀!”

当时给新兵团作完讲演之后,司令走下讲台,绕过讲桌,直接朝列队的士兵走过去。他盯住一个浓眉大眼方脸的士兵,问:“哪个县的?”那士兵抖抖身子挺挺肩膀,举手行一个军礼,铿锵有劲地开口:“报告孙司令,我是蒲城人。”

司令稍一愣怔,眨了眨眼:“你是杨军长的老乡。”随之扬起头,面对士兵,提高嗓门说:“蒲城出忠臣哪!咱们西北军的杨军长,我不用介绍大家都知道了,现在不光咱陕西人,全中国都知道杨虎城将军的忠肝义胆。蒲城还出过一个忠臣叫王鼎,在清廷大堂上扯住皇帝的龙袍,不许退堂不准离朝,非要皇帝答应不签割地赔银的卖国条约……悬梁自尽了。王鼎尸谏皇上,死忠;杨将军兵谏,大忠。”会场顿时一片肃然。

“你们知道不知道蒲城为啥出忠臣?”司令问,顿了顿,便自解奥秘,“人说蒲城包括整个渭北水硬土硬,长出来的麦子,秆儿硬麦芒也硬,麦子磨出来的面粉也是性硬,这样的麦子养起来的男人女人能不硬气吗?”会场一片嘘叹。

司令仍然对着蒲城籍士兵问:“家里都有啥人?”

“俺妈俺爸,俺婆俺爷,俩哥一个妹子。”

“你妈能舍得你当兵?”

“俺妈哭哩!俺爸把俺妈训住了。”

“你爷呢?”

“俺爷听俺爸的主意。”

“这不是颠倒了礼教吗?”

“俺爷说俺爸主意正。”

“你婆呢?婆跟孙子比儿子还亲嘛!”

“俺婆心宽,走时还叫我念她教的口曲儿呢!”

“啥口曲儿?念一念,让我和大伙听听。”士兵清清嗓子,大声诵念起来:

“啥高?

山高,

没有娃的心高。

啥远?

海远,

没有娃的脚远。

啥宽?

地宽,

没有娃的眼宽。

啥大?

天大,

没有娃的胆大。”

司令听得情绪激昂,高扬手臂拍起手来,士兵们更热烈地鼓掌。司令说:“咱们关中及至整个陕西人,自己都说自己是‘冷娃’,什么‘关中冷娃’‘陕西冷娃’。关中娃,陕西娃,何止一个‘冷’字哇!听见这个蒲城小老乡唱的他婆教给他的口曲儿了吗?心——高,脚——远,眼——宽,胆——大。这才是关中娃陕西娃的本色!”

司令亲昵地抚着小乡党的后脖颈:“你叫啥名字?”

“三娃。”

“哪个三字?”

“一二三的三字。”

“改成‘山’吧。”

“好。”

“像山。就像咱们长安的秦岭山一样,压到小倭寇小鬼子的头上。”

“山娃记下了。”

……

六年之后,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八日,日本投降仪式举行。陆军上将第六战区司令孙蔚如一身戎装,高大威武地坐在受降主官的位置上,他的两侧和身后,端坐着包括中共代表董必武等三人在内的八十八人组成的受降团。

冈部直三郎跪倒在受降官孙蔚如的面前。他双膝跪地,双手举过低垂的脑袋,托着那把制造杀戮制造罪恶的指挥刀。孙蔚如走过去,从匍匐在脚下的冈部直三郎的手里收取了这把战刀。那一刻, 他的眼前浮现出三娃或被他改为山娃的那一杆捅穿日军士兵胸膛的军旗的尖矛,响起三娃他婆教给三娃唱的口曲儿。他想对跪倒着的战败之将说,你知道我带的兵娃们的心有多高胆有多大吗!

(有删改)

【注】乡党:老乡。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对黄河河面浊浪翻卷、悬崖石壁陡峭冷峻、战马昂首挺立等场景的描写,营造了雄壮悲怆的氛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B.小说将司令祭拜英灵的场景与八百名年轻士兵参军、训练、战斗、牺牲等情况交错进行叙述,避免了平铺直叙,使情节曲折有致。
C.“他唯独没有料到这种结局”,既写出了战争的残酷与战士牺牲的悲壮,又表现司令对招募娃娃兵入伍的后悔和对他们牺牲的痛惜。
D.小说人物塑造鲜明生动,几句方言口语的对话,一首口曲,一段戏词,惊心动魄的死亡状态,关中好儿郎三娃的英雄形象跃然纸上。
2.关于小说叙写受降仪式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降仪式时间、地点、参加人员都是真实的,历史场景与虚构情节相结合,使艺术描写更显真实,前文的相关情节更能深入人心。
B.在受降仪式的现场,再次写到三娃捅穿敌人胸膛的军旗和唱的口曲儿,凸显了和三娃相似的千万中华好儿郎为国捐躯的英雄形象。
C.抗战胜利,我军受降,这场景是无数英烈用生命换来的,而英雄已逝,从而表达了对英雄的痛惜与缅怀,使小说主题内蕴更深刻。
D.冈部直三郎跪服缴械,与前、后文司令跪拜英灵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外强中干和中华儿女同仇敌忾的英雄气概。
3.此文中战士没有姓氏,呼之以“娃”:由“三娃”而“山娃”。试分析这样设定人物称呼的好处。
4.下面二个片段都是对战士牺牲后的描写,其写法不同,读者阅读的情感体验也各异,试加以比较分析。

《百合花》: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医生听了听通讯员的心脏,默默地站起身说:“不用打针了。”我过去一摸,果然手都冰冷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娃的兵娃的胆》:司令自己也惊呆了——军旗旗杆的钢质尖头, 从一个日本鬼子的胸膛刺进去,从背脊处穿出;那个日本鬼子紧紧抱住中国旗手的后腰,中国旗手的双手死扣着日本鬼子的脖子;两个国籍的士兵面对着面,中国旗手,把一个日本鬼子,用旗杆的尖头捅穿胸膛,直压到黄河水底;旗杆上的中国西北军的军旗已经撕裂,暮色里看不出颜色。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于人类而言,一个成为乐园的沙滩必须具有形式主义的空旷:没有季节性繁殖的鸟兽带来的视觉以及道德上的干扰;涛声近在咫尺,却传递着内藏其中、只可意会的静谧;孩子们既可以在此建筑工程浩大的沙堡,也可以就近找到丰富得近于无限的万物。

礁岩间,残留的水洼里保护着暂时滞留的鱼苗,以及和它们一样害羞的紫红色或棕绿色的藻葵。虾特别精巧,石英质般剔透。小得像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

退潮时的大海,等于为食客提供了一张享乐的餐台和铺在上面的平整桌布:因为,贝类的美味。是的,贝类是如此迷人的食物,以至于它从边缘漫溢出来的肉色在我们看来就像飘摇在酒肆外的幌子。即使以贩卖为目的的采贝者,也难以抵抗即时的诱惑,虽然职业就是在礁石上敲敲打打撬走牡蛎,但在劳作过程中,他们也会奖励自己,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节选自周晓枫《壳》)

1.下列各句中“像”用法与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像”的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A.小得蜘蛛的螃蟹,虚张声势,随时高举透明的小螯示威示警,并趁机侧身溜进气孔只有一颗痣那么大的洞穴之中。
B.在中国无论东西南北,都能按图索骥找到“桃花源”。它神秘山口中放出的一束佛光,这佛光可以幻化为海市蜃楼。(梁衡《追寻那遥远的美丽》)
C.在故宫里,这样曾经专属乾隆的书房还有很多,乾隆花园里的遂初堂、得闲室、三友斋等。(三联周刊《中国人的理想书房》)
D.七点钟,火车喘息着向台儿沟滑过来,接着一阵咔哐乱响,车身震颤一下,才停住不动了。姑娘们心跳着涌上前去,看电影一样,挨着窗口观望。(《哦,香雪》)
2.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他们)用小刀直接别开牡蛎的锁扣,像吸啜汤羹一样饮用它们流质的肉体——如此新鲜,滑下喉咙的时候能感觉到牡蛎美妙的漾动。
A.在故宫内外乾隆使用过的皇家书房中,“长春”是个常见的名字——宫里还有养性殿的长春书屋,宫外的长春园、万寿山等处都有长春书屋。
B.坚强、纯洁、严于律己,客观公正——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身上。
C.任何一门理论学科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
D.我偷偷睁眼看了看女医生,见她皱着眉头,脸色很紧张地说:“现在还不能判断,叫她冷静一会儿再说,大家都去学习去,——提壶开水来。”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组合成一个单句,可以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退潮后留下来的海生物,多数是些微型体;这些缺乏经验的小生命,在世时间尚短,没来得及充分掌握潮信的规律。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____①___,首先明显反映到语言中的词汇上。有关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汉语每年大约出现1000个新词语。这些词语大多比较鲜活。在报刊杂志上频频出现,却又在一般词典里找不到。有鉴于此,____②___。

《新华新词语词典》是一部语词和百科兼收的中小型语文词典。它主要收录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高频使用的新词,共收条目20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____③___,还着重收录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法律、教育、科技等领域出现的新词语。

(节选自《新华新词语词典》前言,有删改)

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新华新词语词典》即将更版,现向社会征集新词语收入词典,请你向其推荐一个近年来出现的新词语(写在横线上),并解释新词的意蕴(本义、通常意义),要求解释清晰,语言准确精炼,最多不超过50字。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方言传递一方缱绻乡音,不仅是地域风物的承载,更体现着传统文化的赓续。方言在于交流,方言的根基是普通老百姓的使用。可是,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而今,能够真正熟悉方言的年轻人已是①_____,更不要说身口相传了。

2021年底,首部人工智能方言文化公益微电影《姑苏琐记·金缕衣》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像创作推动方言回归,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这部作品与前作可谓②_____,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作品上线后就③_____,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由此看来,当下的方言保护更应该调动年轻人熟悉的网络形式,用智能手段转变语言文化传播每况愈下的态势,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1.请在文段的空缺处填入合适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       
A.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B.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C.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人之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D.随着城镇化进程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方言在年轻之人中的声音渐淡,面临着代际传承的问题。
3.文中这些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贺知章曾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B.在影像上同样体现了古代姑苏(即现在的苏州)的独特韵味。
C.其姊妹篇——《姑苏琐记·懒画眉》——在2022年春日已创作完成。
D.用多样化的媒介形式让方言活起来、新起来、亮起来。
类型:语言文字运用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影。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文本二: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术有,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鰻,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节选自《礼记•学记》)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然【A】故【B】安其学【C】而亲【D】其师【E】乐其友【F】而信其道【G】是以虽离【H】师辅而不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和教材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在古代有的指用金属制成的刀剑,有的泛指金属,此处指前者。
B.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步,属于古今异义。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D.《师说》中的“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荀子论述了学习的作用、方法以及态度,认为学习需要逐步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
B.文本二认为,教育的困难在于缺少严格的老师;《师说》则认为,教育的难处在于恢复传统的师道。
C.文本二认为学习者每年都要进入学校学习,隔年考核一次,不同学习年限的人考核内容有所不同。
D.文本二主张既要让学生按时学习正业,也要有空闲的时间学习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亲师信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
5.文本二《学记》是世界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文献。对我们现在的读书求学仍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请根据文本二的二、三、四段进行概述。
类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的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住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Spaziergang(散步)一字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垭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象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象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多角度描写了江南的冬天,写出了作者的切身感受,描绘了一幅幅幅江南暖冬的图画。
B.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但对北方人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C.冬日的江南农村充满诗情画意,人生活在这样的境地,自然会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D.本文语调舒缓,语言清新,与作者写北平的散文《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洒脱胸襟一致。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热爱。
B.第⑤段中作者描绘了冬季江南芦花、红叶、柏子等植物、展现出江南冬景的生机勃勃。
C.作者描写冬霖景象,借助想象,用色状物写景,浓淡适宜,读者能感受到情调的悠闲。
D.本文以画写雨,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艺术积累,增添了文本的雅趣和文化气息。
3.文章题为“江南的冬景”,开篇却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4.在第8段中,作者巧妙地引用了前人的诗句来描写江南的雪景,这些引用起到了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