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社会主义原则 | B.政治协商原则 |
C.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 D.人民民主原则 |
A.随意性强,解释权掌握在大法官手中 | B.不断地完善,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
C.成为罗马历史上成就最高的法律制度 | D.对欧洲国家的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 |
A.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 B.得益于专制君主的支持 |
C.建立起世界各地的直接联系 | D.更新了欧洲人的世界观 |
A.抵制全球化以保护民族文化的传统 |
B.逆全球化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
C.当代文化发展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弘扬本土文化 |
D.全盘接受西方的自由主义、民族主义等基本价值取向 |
材料 1602年,传教士利玛窦携带地理学家奥特里乌斯绘制的欧洲地图来华,太仆寺少卿李之藻等人提供了长江、黄河、长城等详细的明朝地理资料,并与利玛窦协作绘成现存最早的中文彩绘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以木版刻印出版。此图按万历皇帝授意,以中国版图为中心,展现了世界整体的轮廓。依据经纬度绘制椭圆横版地图,全图标注世界1114个地名,绘有五大洲(当时澳洲还未被发现)、四大洋,附注各国地理志异,绘有风俗禽兽,四方各置“九重天图”“天地仪图”“日月食图”等。1608年,万历皇帝下令临摹12份传世,原本随葬明定陵。至晚明,该图已被官员、士人当做奇巧之物。清代士大夫质疑大西洋“荒渺莫考”,认为“夫人顶天立地……此可以见大地之非圆也”,无人着意于此图的技法和价值。鸦片战争失败后,道光皇帝派姚莹询问中英、中俄之间的距离、方位时,《坤舆万国全图》就藏在深宫之中。2014年,地理学家郝晓光绘制的竖版世界地图公开出版发行,克服了传统横版地图不适合表达南北半球地理关系的缺陷,用多元和多角度的方式,全面客观展现世界的地理关系。同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欧期间,欧洲议会议长舒尔茨赠送的礼物,正是奥特里乌斯绘制的地图。此时,欧美也开始采用郝晓光竖版地图,并纷纷效仿绘制。从利玛窦到郝晓光,“西方—东方”“东方—西方”的轮回走了400多年。
——摘编自黄时鉴、龚缨晏《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的背景。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22—1823年,欧洲“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革命。1823年12月,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国情咨文,宣称:“今后欧洲任何列强不得把美洲大陆业已独立自由的国家当作将来殖民的对象”,“让我们坐视欧洲列强对它们(美洲地区)进行任何方式的干涉而不加过问是不可能的”。同时指出美国对欧洲的政策是“不干涉任何国家的内政,不对任何国家所加于我的损害妥协”。这就是著名的“门罗宣言”。
——摘编自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等
材料二 1969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谈及美国对亚洲“友邦”的政策时说:“在国内安全问题上,在军事防务问题上,除非受到一个大国的带有核武器的威胁以外,美国将鼓励并有权期望逐渐由亚洲国家本身来处理。”这被称为“尼克松主义”。1970年2月,尼克松进一步指出:“美国仍将参与盟国与友邦的防卫和发展。但是美国不能也不会为世界上所有自由国家设想和拟订全部计划、执行全部决策、承担全部防务责任。”为此他提出将“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作为新的“和平战略”的三大支柱。1971年7月,尼克松在讲话中认为世界存在美国、西欧、苏联、中国和日本五大力量中心,美国不再处于完全占支配的地位,必须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这些都扩充了“尼克松主义”的内涵。
——摘编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指出门罗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史料 | 出处 |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始皇置酒咸阳宫,博士七十人前为寿。” | 《史记·秦始皇本纪》 |
“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 《史记·项羽本纪》 |
A.焚书事件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 B.秦始皇并未下令焚烧书籍 |
C.秦末战争可能加剧文献损毁 | D.焚书事件造成了文化断层 |
A.体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影响 | B.以知识分子群体为宣传对象 |
C.推动了国际汇兑业务发展 | D.回应了民族解放战争的诉求 |
A.新航路开辟导致西欧贸易逆差 | B.东方在新航路开辟后获利较大 |
C.东方生产方式整体上优于西方 | D.西方开展机器生产的外部因素 |
材料一 下面是有关棉花的一系列历史考古发现。
发现一:考古学家在距令4000年前的埃及法老墓中发现了罕见的盛有棉籽的器皿,以及木乃伊身上缠绕的棉布彩带。
发现二:“那里还有一种长在野生树上的毛,这种毛比羊身上的毛还要美丽,质量还要好。印度人穿的衣服便是从这种树上得来的。”
——摘编自希罗多德在印度旅行时的记述
发现三:下图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棉布单、棉布方巾等汉晋时期的棉织品。据研究显示这些棉布很有可能来源于古印度地区。在新疆尉犁营盘汉晋墓地还出土了100克棉铃壳的籽棉。
材料二 全球棉花生产、消费中心的转移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材料三 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和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
(1)分别指出材料一中的三则考古发现对研究棉纺织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