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为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甲、乙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地点 性质 | 有机质 (g/kg) | 氮 (g/kg) | 磷 (g/kg) | 钾 (g/kg) | pH值 |
甲(公主岭) | 22.8 | 1.40 | 1.39 | 22.1 | 7.6 |
乙(祁阳) | 13.6 | 1.07 | 1.07 | 22.1 | 5.7 |
A.气温高,微生物分解速度快 | B.成土母质中矿物质含量丰富 |
C.以常绿林为主,枯枝落叶少 | D.降水多,土壤化学风化和淋溶作用弱 |
A.甲—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 | B.乙—补充熟石灰,增施有机肥 |
C.甲—减少粮食种植面积,退耕还草 | D.乙—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
熟化是通过耕种、定向培育,将自然土壤转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且肥沃的土壤的过程。我国东北的黑土、南方的红壤经熟化都可成为水稻土。图1为自然土壤与水稻土结构示意图,图2为黑土、红壤和水稻土关系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pH值降低 | B.母岩风化强 | C.结构更简单 | D.土壤肥力高 |
A.表土层紧实,提供农作物扎根立足条件 |
B.母岩层变薄,阻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 |
C.耕作层浅薄,提高土壤有机质 |
D.犁底层紧实,提高保水保肥的能力 |
A.土壤水分 | B.矿物质 | C.土壤温度 | D.土壤酸碱性 |
浙江省某高中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红壤野外观测实践,并撰写了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中写道:红壤,剖面呈土红色,腐殖质含量高,质地较黏重,透气性差,呈酸性,并绘制了土壤剖面图(见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A.地形坡度影响其土层厚度 | B.成土母质是其有机质主要来源 |
C.高温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 D.生物决定其矿物质的成分 |
中国古代先民非常擅常利用道俗直观的语言描述地理事物。曾用青、红、黄、白、需五色来描述我国东南西北中五个发位的土壤。其中以《齐民要术》为代表,根据农民的生产实践,将土壤分为弱土、重土、紧土、线土、肥土、将土、燥土、湿土、生土、熟土、寒土、屹本,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开发的影响,各地土壤也悄然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较符合“白,弱土,寒土”的省级行政区是( )A.黑龙江 | B.青海 | C.内蒙古 | D.甘肃 |
A.地形地貌 | B.光热条件 | C.水热条件 | D.农业耕作 |
A.引淡淋盐 | B.少耕深松 | C.客土置换 | D.平整土地 |
牙刷草是找铜矿的指示植物。“牙刷草,开紫花。哪里有铜,哪里就有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广为流传的谚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牙刷草生长所需的铜元素主要来自( )A.生物 | B.气候 | C.地形 | D.成土母质 |
A.气候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 | B.成土母质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 |
C.陡峭的山坡很难发育成深厚的土壤 | D.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风化壳逐渐加厚 |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cm的底土放置在0~15cm的表土上方。下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植被吸收增多 | B.土质更加疏松 | C.有机质积累增多 | D.淋溶作用较强 |
A.10年 | B.15年 | C.20年 | D.25年 |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通过提水泵站从德泽水库提水,引至输水线路后,再通过自流至盘龙江,最后进入滇池。该输水线路长约115.34km,其中醒洞长约104.52km。云南滇池及滇东地区处于长江、珠江和红河三河分水岭区域,是传统的干旱缺水地区。过去滇池一直是昆明的“排污地”,严重富营养化,水质一直处于劣V类。德泽水库库区岸坡陡峻,平均水深52.5米,于2012年9月蓄水,2016年10月取水口以上局部库段暴发蓝藻,2018年6月库区大面积暴发蓝藻。下图为滇池水系及牛栏江调水工程示意图。
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是我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的成效对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1988年国家批准设立了甘肃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完成下面小题。
A.具有森林、湿地、草原生态环境功能 | B.阻挡沙漠从北、西、南、东四面合拢 |
C.为东部的黄土高原提供生态安全屏障 | D.为三江源地提供水源补给和生态保障 |
A.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动植物物种 | B.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各种生态系统 |
C.保护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自然遗迹 | D.为发展旅游业提供独特自然风光 |
我国提出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是确保能源行业的碳中和转型。下图中甲图是2000-2018年黄河流域碳排放变化趋势,乙图是黄河流域地理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碳排放量呈中游>上游>下游空间分异 |
B.上游碳排放占比呈上升趋势,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
C.中游碳排放占比呈下降趋势,对能源依赖性较弱 |
D.下游碳排放占比呈先升后降趋势,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
A.地区产业结构 | B.经济发展水平 | C.地区人口总量 | D.工业技术水平 |
A.①②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