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斑马鱼雌雄表型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基因共同决定 |
B.33℃培育使雄性分化指示基因表达上调促使雄性数量偏多 |
C.高温提高甲基化水平进而使雌性分化指示基因的表达上调 |
D.全球气候变化会对斑马鱼群体的性别比例产生影响 |
A.控制两侧对称和辐射对称花的基因所含遗传信息不同 |
B.F2表型比说明柳穿鱼花型的遗传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
C.控制辐射对称花的Lcyc基因的甲基化程度相对较高 |
D.推测甲基化的程度与Lcyc基因的表达程度成正相关 |
处理 | 净光合速率/(μmol·m-2·s-1) | 气孔导度/(mmol·m2-·s-1) | 蒸腾速率/(mol·m-2·s-1) | 胞间CO2浓度/(μmol·mol-1) |
CK | 10.21 | 0.13 | 2.43 | 306.27 |
N1 | 14.55 | 0.16 | 2.50 | 262.65 |
N2 | 17.14 | 0.23 | 3.42 | 246.92 |
N3 | 16.82 | 0.20 | 3.05 | 253.21 |
N4 | 13.68 | 0.20 | 2.96 | 287.43 |
N5 | 9.94 | 0.11 | 2.34 | 252.64 |
A.仅由实验一不能判断控制松鼠体色的基因的遗传是否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
B.控制体色色素合成的两对基因均位于常染色体上,品系A的基因型为mmnn |
C.F1雄松鼠的减数分裂过程中,体色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互换 |
D.若让F1雌、雄松鼠相互交配,则后代各表型的比例可能为29∶1∶1∶9 |
A.大肠杆菌抗链霉素的突变是发生在与链霉素接触之后 |
B.在操作规范的情况下,5中观察到的菌落数可能大于初始接种到该培养基上的活菌数 |
C.4号和8号培养液中,大肠杆菌抗链霉素菌株的比例逐渐增大 |
D.该实验缺乏对照实验,无法确定抗链霉素性状属于可遗传变异 |
营养级 | 植物 | 植食性动物 | 肉食性动物 |
同化量 | 500 | Y | Z |
呼吸作用消耗 | 132 | 26.5 | 3.8 |
未被利用 | 292 | 34.3 | 3.1 |
其他部分 | X | 2.2 | 0.1 |
A.该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各种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形成的营养结构 |
B.候鸟的迁入和迁出导致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这属于群落演替 |
C.通过该表无法计算肉食性动物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D.表中的X的具体数值是6,由第一营养级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14% |
限制酶 | 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点 |
BamH I | 5'-G↓GATCC-3' |
Sau3 A I | 5'-↓GATC-3' |
Acc65 I | 5'-G↓GTACC-3' |
Bgl Ⅱ | 5'-A↓GATCT-3' |
Kpn I | 5'-GGTAC↓C-3' |
EcoR I | 5'-G↓AATTC-3' |
A.若某基因的1个位点被EcoR I切割,能断开4个磷酸二酯键 |
B.分别用Sau3A Ⅰ和Bgl Ⅱ切割同一种随机序列DNA,前者得到的片段数往往多于后者 |
C.BamH I和Sau3A I切割产生的DNA片段,经DNA连接酶连接后不能重新被Sau3AI切割 |
D.Acc65 Ⅰ和Kpn Ⅰ切割产生的DNA片段,经DNA连接酶连接后可以重新被Acc65Ⅰ切割 |
A.流入该农场的总能量是现有生物拥有的总能量和人工饲料中的总能量 |
B.图1中丙属于第二营养级,乙属于第三营养级,且乙和丙的种间关系为捕食 |
C.图2中第二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a3,第三营养级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2 |
D.该农场中第一和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a2+d1)/(a1+a2+a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