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给事中执掌决策权 | B.皇帝独尊地位削弱 |
C.礼仪严格承袭惯例 | D.中枢机制运行正常 |
A.南北方文化的交流和交融 | B.少数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 |
C.农耕文化已取得主导地位 | D.吸取了汉族先进生产方式 |
A.北方经济比较繁荣 | 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
C.南北文化隔阂增大 | D.北魏改革成效显著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A.地理物产差异影响商贸水平 | B.争霸战争推动了地区经济交往 |
C.区域联系加强利于社会发展 | D.社会分工导致长途贩运的兴盛 |
A.意在缓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 B.解决了武将专权的历史问题 |
C.旨在笼络武将参与国家治理 | D.保障了文官集团的政治权力 |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 | 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 | 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
A.限制地方大族兼并土地及横行乡里 | B.禁止中央官员的以权谋私的不法行为 |
C.杜绝诸侯王在察举士人时偏向亲己 | D.打击地方高级官员和地方大族相互勾结 |
非士族 | 次等士族(含北人,吴地士族) | 高级士族 | |
人数 | 1 | 39 | 27 |
比例 | 1.49% | 58.21% | 40.30% |
A.南方士族擅权日甚 | B.豪强势力不断膨胀 |
C.政治资源得到整合 | D.门阀士族走向消亡 |
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 B.推动了文化交融 |
C.扩大了国家统治范围 | D.巩固了王室权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