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郊园即事

(唐)王勃

烟霞春旦赏,松竹故年心。

断山疑画障,悬溜泻鸣琴。

草遍南亭合,花开北院深。

闲居饶酒赋,随兴欲抽簪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原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

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注】①抽簪,谓弃官引退。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诗首联表明诗人心迹,为全诗奠定了吟咏春天的基调;颔联转入写园内的画障和鸣琴。
B.王诗颈联描写春天的花草,用“合”“深”二词渲染春天无处不在、春天的勃勃生机尽现眼前。
C.程诗前两联从视觉的角度写景叙事,侧重从颜色方面描绘春天原野上清新自然的景致。
D.程诗尾联用“况是”“不妨”“莫”等词,笔锋一转,发表议论,深化主题,颇有几分理趣。
2.这两首“即事”诗都通过描写春天的美景抒发诗人的感受、发表诗人的议论,但抒发的感受、发表的议论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任君官舍秋雨

黄庭坚

墙根戢戢数蜗牛,雨长垣衣亭更幽。

惊起归鸿不成字,辞柯落叶最知秋。

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穟犹思晴後收。

独立搔头人不解,南山用取一樽酬。

【注】戢戢:聚集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前两句描写了一场秋雨之后,墙根处聚集很多蜗牛,苔藓爬满垣墙的景象,环境显得清幽寂静,烘托了诗人闲适宁静的心情。
B.诗歌三、四句描写了鸿雁回归和落叶离枝的秋天景象,“惊起”二字写“归鸿”受到惊扰而飞起,“辞柯”二字表现了落叶的依依不舍。
C.本诗最后一句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都用了“南山”这一意象,但在表情达意方面其作用有较大差别。
D.诗中通过对雨水、蜗牛、归鸿、落叶、菊花等精细而准确的描写,以小见大,传达出作者对时间、命运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2.“菊花莫恨开时晚,谷穗犹思晴后收”两句诗意蕴深刻,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清词,完成下面小题。

东风第一枝 咏木棉

张维屏

烈烈轰轰,堂堂正正,花中有此豪杰。一声铜鼓催开,千树珊瑚齐列。人游岭海,见草木、先惊奇绝。尽众芳、献媚争妍,总是东皇臣妾。

气熊熊,赤楼城堞。光烂烂,祝融旌节。丹心要伏蛟龙,正色不谐蜂蝶。天风卷去,怕烧得、春云都热。似尉佗、英魄难消,喷出此花如血。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八字,运用四对叠词,响亮雄壮,声情相配,渲染木棉花中“豪杰”的气势。
B.“千树珊瑚齐列”写出了木棉美丽高贵的特点,可与繁盛、名贵的珊瑚相提并论。
C.下阕的“赤楼城堞”“祝融旌节”运用了比喻手法,凸显木棉花红亮伟丽的特点。
D.“怕烧得、春云都热”中的“怕”为设想之辞,未实写却已道尽木棉红如烈火之势。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张维屏称赞木棉为花中豪杰的原因。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侍御赴安西   

高适

行子对飞蓬,金鞭指铁骢。

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

虏障燕支北,秦城太白东

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①虏障:指防御工事。②燕支:山名,这里代指安西。③太白东:指秦岭太白峰以东的长安。④《梅花落》:是古代横笛名曲。梅花:多种植在江南,塞上无梅。

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金鞭”“铁骢”“虏障”“胡天”“羌笛”“关山”等用词来看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
B.第一首诗中“功名万里外”点出李侍御远赴安西的目的,这也冲淡了此次离别之愁。
C.第一首诗颈联连用地名扩大意境,使人联想到安西与长安有万里之遥,隐藏着情语。
D.第二首诗前两句交代听吹笛的时间和地点,第一首全诗却没有交代送别时间和地点。
2.两首诗的末两句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画线诗句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过三闾庙

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

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楚城

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

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戴诗三、四句写秋风穿过枫林,悲凉肃杀,“萧萧”一词更含不尽幽怨。
B.陆诗首句通过“猿鸟”侧面表现了“城”之“荒”,强化了人之“悲”。
C.陆诗三、四句写时隔千百年,但“滩声”似旧,屈原式的悲剧不断重演。
D.两诗均以写景为主,兼叙屈原的典故,怀古伤今,情感深沉、韵味无穷。
2.这两首诗中,“沅湘”“滩声”都是与江水有关的意象,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初入淮河四绝句

杨万里

(其三)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其四)

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

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

【注】①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千,作此诗以抒怀。②王人:皇帝的使者。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三首句描述了界河的现状,两岸的舟船不能相向行驶,只有背向而驰。
B.其三“波痕交涉亦难为”说谁也无法限制波浪相连,借“波痕”讽喻分裂现状。
C.其四前两句描述了南宋使者到了北方后不愿听取中原父老诉说不幸的场景。
D.其四后两句把悲愤之情寄托在客观景物的叙写之中,怨而不怒,风格沉郁。
2.其三中出现的“鸥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愁

石象之

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

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

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币地丝

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

注:①窗涵:窗棂,窗格子。②币地丝:遍地的丝绳。③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称五侯,这里泛指达官贵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追寻“愁”的踪迹,表明“愁”无影无踪,无时不在,不请自来,来而不去。
B.颔联化用前人词句,写出“愁”潜入的时机,春归之际,烦闷之时,最易生愁。
C.尾联写“愁”无处不在,表达对达官贵人不知愁的批判和深深的无奈之情。
D.本诗题为“咏愁”,但通篇不着一“愁”字,却无一句不切题,可谓“有神无迹”。
2.颈联与秦观《浣溪沙》“无边丝雨细如愁”,都运用比喻写“愁”,却各尽其妙。请赏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苏台至望亭驿人家尽空春物增思怅然有作因寄从弟纾

李嘉祐

南浦菰蒋覆白蘋,东吴黎庶逐黄巾

野棠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

远岫依依如送客,平田渺渺独伤春。

那堪回首长洲苑,烽火年年报虏尘。

【注】①黄巾: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诗中泛指农民战争。②长洲苑:春秋时吴王所建大型苑囿,在今望亭镇境内,繁华热闹,屡遭战火劫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春回大地,本应该是一片欣欣向荣,但战乱频仍,诗人眼前却是另一番景象。
B.“江燕初归”从燕的视角写但见屋宇不见人的凄凉,点出了题目中“怅然”的缘由。
C.“远岫依依如送客”以山喻人,似是在给诗人送行,实际是写诗人启程却无人相送。
D.尾联望向一片烽烟战乱中的旧苑长洲,昔盛今衰,引起诗人的感喟,让人无法释怀。
2.《唐诗笺要》评价本诗“满眼惨淡,含情最远”,请结合诗句对此进行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一,运用比喻,写半亩的“方塘”虽然不算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那样地澄澈明净。
B.其一,方塘之所以“清”,既是因为它很深,也是因为它有“源头活水”的不断输入。
C.其二,描绘的则是一幅静态之景,写搁浅于江边的蒙冲巨舰今日犹如羽毛飘浮,轻盈。
D.其二,“昨夜”与“此日”对比,“枉费”与“自在”对比,在自然现象中寓含规律。
2.两首诗都借助形象说理,富有哲理情趣。请你简要分析“形象”与“哲理”之间的关系。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双声子·晚天萧索   

柳永

晚天萧索,断蓬踪迹,乘兴兰棹东游。三吴风景,姑苏台栅,牢落暮覆初收。夫差旧国,香径没、徒有荒丘。繁华处,悄无睹,惟闻糜鹿呦呦。

想当年、空运筹决战,图王取霸无休。江山如画,云涛烟浪,翻输范蠡扁舟。验前经旧史,嗟漫哉、当日风流。斜阳暮草茫茫,尽成万古遗愁。

【注】①牢落:即寥落,稀疏零落貌。②夫差旧国:指吴王夫差的国都苏州。③翻:反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侧重写景,抒写了三吴姑苏的自然景象,引发怀古伤今之遐思。
B.夜暮时,姑苏亭台鹿群争相鸣叫的画面,仍可让人感到此地的繁华。
C.下片追叙春秋时吴越争霸的旧事,抒发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
D.结句描写斜阳映照下衰草连天的景象,情景交融,有余韵悠长之效。
2.柳永这首词与他很多词作细腻委婉的风格不同,偏向于豪放,请简要分析。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