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抹不去的记忆

——写在袁隆平先生逝世一周年

①袁隆平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这一年里,时常有人将金黄的稻穗摆在他的墓前,这是绵延无尽的追忆和思念。

②去年8月,我接到农业农村部机关党委的来电,说部里要组织袁隆平先进事迹报告会,希望我能参加这项工作。在组织事迹报告会的日子里,我时常被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感动着。

③湖南省农科院党委书记柏连阳告诉我们,袁老师91岁高龄还坚守在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的稻田旁,这在世界科学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他完全可以坐在长沙的办公室里,听学生给他汇报科研数据,也可以让学生站在稻田里和他视频。

④年近花甲的赵炳然研究员,三十多年来一直跟随袁老师南繁育种。他说,袁老师有三个孩子,因为科研工作太忙了,一直顾不上,在第二个孩子出生的第三天,就急匆匆地去了海南,临行前他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亲了又亲,深情地对妻子说:“我要去找我科研上的孩子了,你就支持我吧,谅解我吧!”赵炳然说:“袁老师每天都要到田里去看看,摸一摸他心爱的稻穗,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他从骑自行车下田、骑摩托车下田、自己开小轿车下田,一直到我们开车搀扶着他老人家下田。在他一生的科学实践中,始终要求自己亲自下田,掌握翔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他也要求我们所有科研人员必须下田,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电脑里长不出水稻’。”

⑤杂交水稻中心的吴俊研究员说,袁老师73岁那一年,大家无论如何也不同意他再骑摩托车下田了,于是,他得到了一本由交管部门颁发的小汽车“特别驾照”,这个“特别”在于只能从院内开到试验田。“有一次,记者采访袁老师,他得意地说:“我就是喜欢飙车。”我们在一旁就想笑,心想,您那算什么飙车啊!但袁老师就是这样,永远自信爆棚。”

⑥吴俊也曾见过袁老师开会时发火。那是2018年,在讨论一个粮食高产项目指标时,有人提出种植经济效益好的优质稻,有人提出稻田养虾等混养模式,只要收入能折合1200公斤稻谷就算达标。那年已经88岁的袁老师,一听这话就生气了,把本子往桌上一摔,非常严肃地说:“我不同意!到了缺粮的时候,钱管什么用?两个金元宝也换不来一个大馒头。”

⑦湖南杂交水稻中心副主任李莉,原本是一个学油菜的硕士,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一生的专业方向。

⑧2006年5月,马上就要毕业的李莉,正到处投简历找工作。一天,在湖南省农科院杂优中心的办公楼里,袁老师正好迎面走来,这是李莉第一次见到袁隆平院士,还没有回过神来,袁老师就亲切地问她:“你找谁?”“我找工作。”袁老师说:“那到我办公室来吧。”短短十几分钟的英语对话,竟让李莉完成了入职面试。

⑨袁隆平用他严谨的科学态度,把一个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当成一棵小苗,用心去浇灌、培育。他希望李莉做一个像他那样的人,像他那样热爱种子的人。他对李莉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⑩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记者们含泪拍下了这样的画面:工作人员用轮椅推着袁老师进入会场,已行动不便的他仍记挂着第三代杂交水稻,希望推广的步伐快一些,再快一些。

⑪弥留之际,守在身边的工作人员告诉他,新品种的耐盐浓度达到0.9%,提前两年达标,袁老师听后,用尽生命最后的一丝力气点了点头,然后闭上了眼睛。站在病床前的家人和学生,轻轻地唱起了他一生最喜爱的歌曲《测阳河》:“测阳河,弯过了几道弯,几十里的水路到湘江……”

⑫送别的那一天,长沙花店里的菊花售整,明阳山殡仪馆外排起了长队,足有两公里,三十万人冒雨送先生最后一程。我想起诗人臧克家的那句诗:“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⑬他一生守望稻田,把稻香送给全世界。他憧憬着禾下乘凉的美梦,希望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希望全人类都吃饱、吃饱、吃好。他以他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家国情怀,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1.文章第⑥段是如何塑造袁隆平的人物形象的?
2.作者在叙事中,多次引用他人的转述或回忆来展现主人公的形象。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3.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豇豆熟了

①春天的时候,姜伟的妈妈要去城里爸爸承包的快递点当老板娘兼包装打码女工。10岁的姜伟被留在乡村,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

②妈妈觉得应该给儿子留一点儿蓬勃生长的希望,于是买了30棵豇豆苗,在出发前亲自带着孩子在房前屋后栽下。

③豇豆苗没过几天就站稳了。又是一个星期天,妈妈把孩子的四季衣裳都备好,一一给奶奶交代清楚,自己也收拾好行装。她还有最后一项任务——带着儿子给豇豆苗插架,她教姜伟如何引豇豆的藤蔓上架,边示范边指导:“瞧,硬扳硬拗是不行的,就像你们老师说的,教育孩子要顺势而为,我们对待豇豆的藤蔓也是这样。要顺着它的长势,把它逆时针轻轻盘绕在竹架上。”

④最后一根藤蔓也上了架。妈妈解释为何要给豇豆搭架子:“整个夏天,豇豆会野蛮生长,互相争夺阳光并缠斗成一团。就像你们小孩子,若不上学,每天在田野上疯跑,那就会只长力气不长智慧。豇豆也是这样啊,长得太密了通风就差,容易倒伏或出现虫害,搭了架子,引导它们向高处走,向正确的方向走,产量才商。”说完这些,又向姜伟承诺说:“好好念书,好好帮衬奶奶,等到豇豆开花的时候,最多等到嫩豇豆长到一尺多长,妈妈就会回来陪你了。”

⑤豇豆花开了,妈妈没有回来;嫩豇豆长出来了,妈妈还是没有回来。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姜伟在豇豆地里与妈妈视频,晚上7点多钟,妈妈仍然在小山般的快递堆旁忙碌,她一面跟儿子说话,一面飞快地给快递称重,并给它们贴上电子标签。

⑥视频结束,姜伟出神地瞅着豇豆花,恍惚间觉得那些高出他不少的豇豆藤带着满身的长髯悠然地走动起来,它们弯下腰,瓮声瓮气地向他问起近况。

⑦姜伟随手采收的一小把豇豆,被奶奶包了豇豆锅贴。姜伟一口气吃了10个。奶奶欣喜地说:“没想到大孙子这么喜欢吃豇豆,一根豇豆十来天就长成了,不及时收,会变老。豇豆吃不了,咱还可以把它做成豇豆泡菜,等你妈回来吃。”

⑧奶奶要照看地里的农活,还要照顾叔叔家的一对年仅4岁的双胞胎,根本没空管这些豇豆。姜伟已经养成习惯,每隔三五天,就早早起来,先到豇豆地里拔草、浇灌,又将一尺半长的豇豆都摘下来,抱去水龙头下洗净,摊晾在团匾中。等放学归来,团匾上的豇豆已被吹干水分,可以做豇豆泡菜了。

⑨姜伟用自己的压岁钱买了若干大号玻璃密封罐,他煮沸了花椒盐水,耐心放凉。像美髯公的飘逸长髯一样的嫩豇豆们,一层层紧密地盘绕着,被放进密封罐。接着,他将姜片、泡椒、蒜头与花椒盐水一并注入密封罐,又从爷爷那里讨得一小杯高度白酒,注入罐子里,增香防腐。姜伟用尽全力,盖紧了密封罐的盖子。

⑩好了,豇豆们,发酵去吧。或许,等你们变成金黄色,妈妈就会回来了。

⑪照料30棵豇豆,还要兼顾期末考试的复习,这个10岁男孩有些累了。一天,他放学回来,没有马上去侍弄菜地,而是在躺椅上睡着了。在初夏轻柔的风中,他梦见妈妈回来了,正在俯身亲吻他,并给他盖上了一条薄被子。

⑫他暂时还不知道的是,妈妈真的在那个下午回来了。妈妈进门后,第一眼就看见堂屋长案上一溜儿放着的6个泡菜罐子。密封罐上都贴着白纸,姜伟以稚嫩的笔触画下采摘当天的天气与心情,并标注了日期。

⑬通过这6个密封罐,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时光演化的痕迹、孩子成长的痕迹、盼望的痕迹。妈妈蹑手蹑脚地打开了最早泡进去的那一罐酸豇豆,尝了一根,她先是被酸出了泪水,接着,又被发酵的醇香惊住了。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舐的。

(作者:明前茶。有删改)

1.阅读选文,将空格中的相关故事情节补充完整。
妈妈要离开,和姜伟一起栽下豇豆苗→在妈妈离开的日子里,______ →妈妈归来,_____
2.阅读下面的句子,根据括号中的要求赏析句子。
(1)那些藤蔓长长了,像花滑运动员一样,竭尽全力向远方伸手,它们旋转着,引颈盼望着,伶伶俐俐地舒展着。(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2)她久久回味,鲜中带咸,酸中带涩,涩中又有回甘,那久经酝酿的复杂滋味充盈了她的感官,让她感受到,自己归来的这一刻,是被思念的潮汐轻柔舔纸的。(象征手法的运用)
3.文中的“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4.如果要把这篇文章拍摄成微视频,你想突出什么主题?并说说在这个主题下,你会把文章中的哪些内容作为重要镜头去拍摄。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古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3)《庭中有奇树》一诗中描绘主人公痴痴地手执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任花香盈袖而无可奈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诗人笔下,万物皆有灵。李白借“水”来表达对故乡的不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渡荆门送别》);白居易借莺、燕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钱塘湖春行》)。
类型:情景默写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诚实守信,同心共筑。“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某中学八年级(1)班开展了“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这次活动中,同学们踊跃搜集相关图文资料。
(1)老师让同学们每人搜集两条关于诚信的名言,张贴在教室,时刻提醒自己做一个诚信的人。请你也来参与完成。
(2)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一则新闻材料,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其主要内容。

本报天津8月30日电(记者新博、金歆)8月29日,2022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网络诚信建设高峰论坛在津举行,会上首次发布网络诚信发展年度报告—《中国网络诚信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北京邮电大学教育部战略研究基地、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编撰,全面反映2021年以来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取得的新进展新成就。《报告》从总体概况、履责情况、问题挑战、思考建议4个部分阐述年度网络诚信建设情况。《报告》显示,我国网络诚信建设呈现五大特点:规范力度明显加大、诚信机制加快健全、宣传教育深入人心、社会实践丰富多彩、失信惩戒成效明显,我国网络诚信建设整体状况持续向好。


(3)以下是你收集的两幅公益宣传画,请你从中任选一幅,给同学们进行讲解。

   

图一             图二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一首古诗,让我们与古人对话,寻觅逝去的美好,让我们回忆起童年,想起儿时生活的美好,让我们看到山川河流,欣赏自然万物的美好,让我们心灵相通,懂得了理解的美好……美好藏在万事万物之中
请以“藏在 的美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不得抄袭、套作;④书写工整;⑤不得泄露个人相关信息,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尾联和首联相呼应,尾联运用了 _______的修辞手法,又用“鸿雁传书”的故事寄托 _______之情。
(2)请将两幅图与本诗颔联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匹配,哪幅图更符合?请说明理由。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类型:翻译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类型:翻译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请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其与《咏雪》中“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有何异同点。
【链接材料】
ㅤㅤ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类型:语言表达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相关问题。
ㅤㅤ①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创造了交相辉映、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了体现一系列中华民族共同历史和情感记忆的代表性符号和形象,比如汉字、长城、中国结、二十四节气……②这些符号和形象_____,放着中华民族思想的光辉,zhù蓄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体现着中华文化最深层次的文明印记和基因脉,是代表中国形象、展现中国精神、彰显中国气质的重要体。③作为一个中国人,民族自豪感犹然而生,不禁感概:“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1)请将“延”字的笔画顺序书写在下面。
(2)请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_________zhù 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③句中有两处词语书写有误,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 __________改为 ____
(4)第②句横线处应填写的成语是(     
A.截然不同B.标新立异C.独一无二D.混为一谈

(5)第①句画横线部分有语病,请你提出修改意见。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