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颁布了《独立宣言》 | B.具有民族解放的性质 |
C.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 D.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 |
材料一:
材料二:政策是助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因素。18世纪英国政府开始征收关税,布了关于工作环境、公共卫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废除了封建农奴制,促进了城镇劳动力的形成。
——[美]布鲁尼格《现代欧洲史》
经过一个世纪的成功探险、奴隶交易、海上动掠、战争和商贸活动,英国具备了工业经济的首要条件:巨大的消费市场,需求的高涨刺激了对新技术的探索。
——[美]舍曼《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雇佣劳动快速发展对新兴政治力量的崛起产生影响,这些政治力量追求社会和政治的变革,越来越关注工人的状况,由此导致的最为显著的结果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
——[美]梅里曼《欧洲现代史》
材料一:对于绝大多数政府高官和贵族而言,俄国之所以没有像西欧国家那样屡遭动荡,就是因为维护了传统的农奴制法律和习俗,反对思想自由和各种“蛊感性”的学说。但是随着俄国受教育阶层的西方化和启蒙思想在贵族中间的传播,他们开始承认农奴制已经成为俄国的道德污点。……1861年,面对波澜壮阔的农民暴动,压力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摘编自张广翔、李振文《再论亚历山大二世与俄国1861年改革》
材料二明治政府认为,为避免中国那样的命运,需要现代化海陆军,提高国防实力。日本工业化第一阶段与军事紧密交织,并确定之后工业发展的形态。明治政府聘谕外语专业技师指导兵工厂建设,设立专门杌枃传授枪炮制造技术,并将最优秀的学生送到海外,以掌握尖端技术。同时,明治政府向军队鼓吹天皇独裁的优越性。
——摘编自【加】林伯特·诺受《日本维新史》等
A.鸦片战争后 |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
材料一 下图
材料二 下图
材料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战国时期某学派观点
材料四 这个词很适合表现春秋战国时期思想主张的多元性以及彼此之间的不同、分歧和冲突。……但在彼此的冲突和批评中,不同思想之间的融合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这种分化趋势和统一趋势并存的局面在战国后期表现得越加明显。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材料一:革命党人……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吾党菁华,付之一炬,其损失可谓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伏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革命以成。则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摘编自孙中山《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材料二: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 ![]() 李大钊 |
材料一:中国的失败使国人痛心疾首、深受震撼,一些有识之士如康有为、梁启超等痛定思痛,开始探索新的救国之道。他们认为,中国要生存、要强大,应该而且也只能向日本那样维新变法,学习西方。1895年春,1300多名举人在北京发动“公车上书”。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
材料二:民国诞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因为它结束了长达二千余年的王朝时代。中国不再隶属于任何“天子”或任何王朝,而归属于全体民众。革命的胜利将政权从满族那里解放出来,将它扩大到所有中国人。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和仁人志士进行了一系列挽救国家危亡的斗争和近代化探索。19世纪末20世纪初,改良派和革命派发起的政治运动都归于失败,救国的任务历史性地落到了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身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全国掀起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摘编自曲青山《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材料四:中国在巴黎和会上蒙受的屈辱阻碍了中国寻求西方模式的国家认同。五四知识界对西方的幻灭,伴随着亲苏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许多中国人认为俄国革命是中国进行国家建构的唯一成功楷模。
——摘编自徐国琦《中国与大战》
材料一: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这场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材料三:1894年爆发的中日战争,以日本胜利、中国惨败而告终。对该战……有如下一些反应:张之洞在给朝廷的电报中指出:“倭约万分无理,地险、饷力、兵权,一朝尽夺,神人共愤,意在吞噬中国,非割占数地而已”。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弃台之事小,散天下民之事大;割地之事小,亡国之事大,社稷安危,在此一举。”陈独秀曾说“甲午之役、军破国削,举国上中社会,大梦初觉,稍有知识者多承认了富强之策”。
——摘编自邓元时《甲午战争与中日两国的历史命运》
材料四:八国联军最初要求清政府定支持义和团运动的十二名官员死罪,最后解决的办法是赐令庄王自裁;端王充军新疆;毓贤即行正法。在各省,从判处死刑直到仅仅加以谴责的官员共有119名。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A.爆发的原因 | B.战争的经过 | C.战争的结果 | D.产生的影响 |
A.彰显了爱国主义情怀 | B.推动了洋务运动兴起 |
C.维护了国家主权完整 | D.获得了地方政府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