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南京条约》 | B.《北京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A.1940年 | B.1941年 | C.1942年 | D.1943年 |
A.魏源 | B.洪秀全 | C.陈化成 | D.林则徐 |
材料一:
材料二: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这次合作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历史条件下,由中国共产党首倡和积极推动,国民党蒋介石在日本侵略严重危及其统治的现实逼迫下,为共同抗日而实现的。
——朱燕娜《浅析二次革命论与新民主主义革命论的提出背景》
材料三:书信摘抄
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出战前致信将士们: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决不半点改变。八路军副总参谋长左权给母亲的信中说:不管怎样,我们要坚持到底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
材料一:
材料二:是役(甲午战争)败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邓力群《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A.八七会议 | B.古田会议 |
C.遵义会议 | D.中共七大 |
材料 这次运动不仅仅是甚至主要是由一种进行一场被腐败的清王朝长期耽搁的改革的鼓动而发起的。这场就像野火一样的革命在南至广东北到直隶的中国大地上蔓延,它很显然是一场被当作是削弱外族统治的全国起义。他们借用了民主西方的政治呼声。在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心地区,它用共和政府装点了自己,但它的动力却源于一个民族在满族统治以来近三百年的不受羁束传统情结。
——摘编自埃德温·J·丁格尔《1911—1912亲历中国革命》
A.①②④③ | B.①②③④ | C.②①④③ | D.③①②④ |
A.甲午战败,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
B.八国联军侵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 |
C.《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 |
D.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