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大事年表(部分)
1931年9月 | 九一八事变 |
1935年7—8月 | 日本策动“华北五省自治” |
1935年12月 | 中共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 |
1936年12月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7月 | 七七事变 |
1937年9月 | 国民政府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 |
1938年3月 | 台儿庄大捷 |
1938年5月 |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
1940年下半年 | 百团大战 |
1944年下半年 | 抗日根据地率先局部反攻 |
1945年8月 | 毛泽东发表《对日寇最后一战》的号召 |
1945年9月 | 日本签订无条件投降书 |
时间 | 事件 |
1931年9月 | 九一八事变 |
1935年8月 | 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1936年1月 | 东北抗日联军成立 |
1936年12月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
1937年7月 | 七七事变 |
1937年8月 |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
1937年9月 | 平型关大捷 |
1938年5月 |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 |
1940年8月 | 八路军打响百团大战 |
1945年4月 | 中共七大召开 |
1945年8月 |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
中国近代史大事记(部分)
1921年 | 中共一大召开 |
1926年 | ① |
1927年 | 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1935年 | 遵义会议 |
1936 | 会宁会师 |
1940年 | ② |
1948—1949年 | 三大战役 |
1949年 | 渡江战役 |
1949年 | 新中国成立 |
制度创新是指在人们现有的生产和生活环境条件下,通过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变革的创新。制度创新是自主创新的保证,是促进自主创新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力。
——《论制度创新》
材料一
![]() 铁犁 | ![]() 穿有鼻环的牛尊 |
材料二 根据《汉书》记载:周朝分封的诸侯国大约有“千八百国”。到春秋时期,还剩140多个诸侯国;到战国初期,只剩下十几个诸侯国。
材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是哲人辈出的时代,又是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国家靠什么治理,需要建立怎样的社会秩序,人的本性是什么……围绕这些问题,诸子各派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各抒己见,争鸣辩论,为后世留下了一座极为丰富珍贵的思想宝库。
材料四 著名历史学家王曾瑜先生曾指出,“自秦汉至明清,社会也有不少变动,例如自唐迄宋,日本学者称之为唐宋变革期。若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则至多只能算是一个小变革期。”“只有春秋、战国时期,才是中国古代最大最重要的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20世纪中日“唐宋变革”观研究述评》
材料一
材料二 按历史资料 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包括传世文献、档案、碑刻、简帛、墓志等。实物资料是指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物证,包括遗迹、遗址、遗物等。
材料一:至春秋中期以后,使用铁器的情况已很多……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江西九江、江苏六合、河南洛阳等地,都发现了春秋中晚期的铁农具。孔子的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也。”汉景帝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国郡务劝农桑……”
材料三:由于对中国丝绸的刚需以及中国保持对外交流和交往的需求,丝路沿线大国把欧亚大陆东西两边早已建立起来的成熟交通网络,,连接成一个有官方提供军事保护和后勤支撑的网络。通过这个有主干和支流的网络,欧亚大陆东西方的人员、信息和物资得以顺畅交流。
——《文明的交流互鉴从未停止》
材料四:(东晋建立后)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一 由于这些情况相结合,亚历山大二世能在1861年3月1日颁布……法令。……这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材料二 “‘一幢裂开的房子是站立不住的。’我相信这个政府不能永远维持半奴隶和半自由的状态。我不期望联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确希望它停止分裂。”
材料三 日本新领导人……并不对西方文明本身感到兴趣,而仅仅对其中增加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组成成分感兴趣。……建立一个强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希望国家。
材料四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材料一
材料二 与普通军队区分……在四军各团营兵士内,是非常团结,彼此相依为命的……每个士兵都知道对工农的帮助的重要,到达某一地方每个士兵能自动向群众宣传,与之发生亲密的关系。
——《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1929年9月)
材料三
材料四 毛泽东到重庆,在社会上激起巨大反响。《新华日报》发表群众来信说:“毛泽东先生应蒋主席的邀请,毅然来渝,使我们过去所听到的对中国共产党的一切诬词和误解,完全粉碎了。毛先生来渝,证明了中共为和平、团结与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这的确反映和代表了我们老百姓的要求。”
——《毛泽东重庆谈判》
材料一:都江堰水利工程既做到了防洪,又对成都平原进行了灌溉。这是李冰利用岷江自有流向,采取既没筑坝,也未修闸的方式,实现了无坝引水;根据岷江来水量有限分水,即“四六分水”,既保证了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保持了岷江仍然是一条奔腾的河流。
——摘编自王瑞芳著《人水和谐的典范——都江堰的当代价值与保护》
材料二: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和《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材料三:某班开展“最美劳动者”评选活动,以下是评选结果。
人物 | 成就及影响 |
爱迪生 | 为了解决漫漫黑夜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困扰,他通过数千次尝试,终于找到一种新材料,发明了白炽灯泡,将人类带入光明的世界。 |
詹天佑 | 为打破近代以来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在修建京张铁路时,他精心勘测、设计、施工,实现了“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的既定目标。京张铁路成为中国独立自主建成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
袁隆平 | 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他带领团队通过十多年的实验研究,成功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并不断攀登水稻产量的高峰,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
——摘编自统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