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张 者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弟弟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孩子们就跟随着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被胡老师打动,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的。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采用了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 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①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 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 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从“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 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②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 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 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或“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
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 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A.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
B.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
C.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
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落果迎秋
逄维维
①在岭南,被落果砸到是很正常的。也许在公园里锻炼,也许在树下躲雨,也许只是坐在椅子上,忽有一物落到你的脑袋上,还未等做出反应,它又弹跳着滚落到地上,抬头四顾,准备捉拿真凶时才发现,原来是落果。哑然一笑中,你能奈何它啥?
②在岭南,不被落果砸到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岭南,处处榕树青不凋,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阔,四季生不息,自然也就当风舞落叶之时,美了这世界。但是,你要以此来判断季节,那显然是不恰当的,至少在岭南是不能这样判断的。
③一场骤雨过后,地上会有许多混着泥浆雨水、枯枝落叶和汁液横流的果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黄、紫红、微绿、墨黑堆砌在一起,斑驳杂糅中一片狼藉,逼迫着一双双纤尘不染的鞋,弹跳着走路,生怕不小心踩到。这碎成一地碾做泥的果浆是什么呢?左右顾之,发现竞是日日途经的大榕树的果子。
④真是没想到,根如蟠龙,皮若裂岩,独木成林,有铺天席地气象的大榕树,竟结满了或黄或红或绿如豆粒般的小果子,隐匿在浓荫不见光、能接三指雨的叶丛里。要不是疾风骤雨把它们吹落,我( )不知榕树是有果实的;( )不知它们的果实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疖、臁疮的治疗。真不敢因其小而小看了它们。要不小小果实会像顽皮的小儿,不停地从树上弹跳下来,子弹一样射到你的身上、头上,让你赶忙和它玩“果实躲避战”。这么可爱有趣的小果实,你怎舍得责怪它们呢?自是情不自禁地捡起,仔细观之尝之。你以为在行道路上只躲避这一种落果,那就大错特错了。
⑤作为行道树,树干高擎俊朗,举树芳华,树树如伞,为人们摇出阵阵爽风,小鸟鸣唱,花香阵阵;也为人们过滤酷暑的燎烤和熏蒸,处处当凉台的同时,亦摇落出各式各样的落果。尤其是在电闪雷鸣的台风天,鸟雀收声,夏蝉不鸣,除了雨声,便是芒果咚咚让人心惊的落果声了。这时若不幸被砸中,只是验证了当地的俗语:没有被芒果砸过的岭南人,就不算岭南人。在落果中,我觉得芒果算是巨无霸级别了。我曾捡过一个黄熟的芒果品尝,核大皮厚,肉少纤维多,味道酸涩,和平常水果店买的芒果根本无法相比。其实绿化芒结出的果实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提醒脚步匆匆无暇顾及节气变化的我们,看,那一个个俏皮可爱的芒果就是一个个大大的逗号啊,它们即将变成一个个黄熟的句号,宣告着,秋天即将来临。
⑥诗有云:“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说得真是妙啊,一叶又一叶,一果又一果,一花又一花,由轻落、微落,到淋漓尽致的摇落,在层层递进的“落”中,我听到,秋像多情女子,抖动着曼妙的身姿,在窸窸窣窣沙沙咚咚中,正环佩叮当款款而来。谁再说岭南没有秋,落果是不会同意的。
⑦落果简直就是从天而降、防不胜防的。在你被落果砸得龇牙咧嘴的时候,你一定会听到落果嘈嘈切切地在说:叶落归根,花落成泥,麦粒归仓,瓜熟蒂落,是为了“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至此,万物始落,从枝干上、藤蔓上、茎叶上由热烈繁盛开始走向成熟素简。
⑧对落,我充满了敬意。再也不觉得落是萧瑟和悲苦离愁的了,落的是满地的夏,捡起的却是成熟的秋和早春的嫩芽。在落中吐故纳新。一面是新生,一面是离去;一面是迎接,一面是放下;一面是收获,一面是落果迎秋新梦的开始。
(选自2022年第20期《意林》)
我的岭南风物笔记 | |
目录 | 思考与记录 |
岭南环境 |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岭南自然环境的三个特点。 岭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
岭南物产 | (2)第四段划线句空白处填下列哪组词语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要不是疾风骤雨把它们吹落,我( )不知榕树是有果实的;( )不知它们的果实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疖、臁疮的治疗。 A.还……也 B.竟……更 |
岭南韵致 | (3)结合第六段划线句,至少从两个角度品味岭南之秋的美感。 我听到,秋像多情女子,抖动着曼妙的身姿,在窸塞窣窣沙沙咚咚中,正环佩叮当款款而来。 |
(4)文末,作者对“落”充满了敬意。读完全文,你对“落”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像作者一样表达自己的体验吧! 对“落”,我充满了敬意,敬佩它成就了成熟的秋和早春的嫩芽。 对“落”,我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落”,我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岭南民情 | (5)一枚果子落下,是草木的吐故纳新,一段往事放下,是人生的吐故纳新。谈谈你经历过的一次人生之“落”,并围绕文末的“迎接”“放下”“收获”“新梦的开始”等关键词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成长。 |
一人一指一梅花
李朝德
①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
②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
③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枝繁叶茂的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林徽因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
④林徽因自然是喜爱梅花的。现存的三张经典照片,一张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另外两张与梅花合影的都是林徽因,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
⑤现世安稳,岁月安好,但人生却是瞬息万变。战事一起,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但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林徽因身体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
⑦曾有亲友问:“你们为什么那样心情激动南迁呢?即使成立自治政府,那又怎么样呢?”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
⑧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⑨后来,林徽因全家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暂居,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载梅。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旧居自此破落,蜡梅花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
⑩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的花园在棕皮营,离小窑村的杨晓荣家有近800米的距离,蜡梅花如今怎么会在杨家院子?
⑪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6000元,在当时的昆明就是一年的工资,买蜡梅简直疯了。村民杨晓荣自我安慰,蜡梅花不稀奇,但林徽因栽的蜡梅就稀奇了,整个昆明,甚至整个中国,难有第二株。
⑫如半个世纪前,漂泊离乱中的林徽因来到了昆明郊区陌生的小村落栖身,这株蜡梅花就这样也在陌生之地安定下来,在杨家小院子里安稳生长了20多年。
⑬现在,昆明地铁2号线离小窑村口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城市已经延伸到脚下。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我问他:如果拆迁了,这株蜡梅花怎么办呢?他把茶盅端在手里,思考了半晌说,肯定没有能力再把它带走了,我当年把它移栽来,不能让它死在我的手里。
⑭我说,当年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又养了20年,有什么考虑呢?他晃了晃茶盅,唉的一声,叹了口气。我们都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地喝茶。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补偿呢?我问。他竖起一指头。一万?十万?他忙接上:值吗?怀揣其玉,像寻找识宝之人那样的渴求眼光。当然值,况且,20多年前你花了6000元呢!
⑮他的指头在空中重重点了点,又摇了摇:说对一半,错一半。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他叹了口气,唉!只要有个好的出路,就像嫁自家姑娘,不要一分钱也不会计较。他又接着说,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说到林徽因,他陡然竖起一个大拇指。
⑯这株蜡梅花的主人林徽因在困厄时期怎么谈安身的呢?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尚且幼小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来,我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要真的打进来了,我们也顾不得你了,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中国人的气节?一个如花一样的弱女子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⑰站在这株蜡梅花下,凝视着它的一枝一叶,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我似乎看到了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她抱手而立,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改编剧本)请你根据文章的两条线梳理剧情。林徽因的出场说明
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
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
4.(宣传海报)宣传组设计了四张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张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张。资料笔记
笔记一: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经历小寒到大寒,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它的香是一种暗香,忽隐忽现,却又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
笔记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主要的象征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贞士;二是象征美人、仙子,三是象征隐者高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梅花也会衍生出新的象征意义。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暖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围绕“雪”写了哪几件事?【甲】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朱明东《江北的雪》
【乙】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探寻古道
王月鹏
①我开启探寻千年古道之路。
②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山野边浩荡的水,车子就一晃而过。在路的尽头,茂长着一片竹林。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通往竹林大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凸凹不平,向险而去。为了吸引更多人更便捷地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动手开辟一条新路,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为水泥路。那条千年古道被荒弃了。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千年古道的下方,即使是再热闹的旅游旺季,游人熙攘,也没有人留意高处的这条古道,他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被悬置的景观,无人参观,只是偶尔会在某些时候被村人说起。
③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这个守候着一条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那个铁匠铺比落的村庄更破落,看上去并不是彻底被遗弃的样子。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他苍老,敦厚,脸上刀削一样的皱纹里,填满铁屑状的东西。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来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热情,一边口沫纷飞地讲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在我理解他。他打了一辈子的铁,不舍得丢弃这个技术活,其实他生活得挺好,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持生计,但他仍然坚守着,偶尔过过打铁的瘾。
④他与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手艺相依为伴。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这是一个民间手艺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⑤默立在村头的石碾,只有逢年过节才用一用。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烟圈在仙的头顶盘旋片刻,就像云彩一样飘向空中。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流动饭店”的字样,旁边是同样用漆涂抹的形形色色的与城里无异的各种广告。
⑥我们在老农的带领下,走下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然后连续穿过两个窄胡同,在一座老宅跟前停步。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⑦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犁、耙、楼车、镰、蓑衣、畚箕……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信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比画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之功能……他越讲越来劲,渐渐有了一点神采飞扬的感觉,似乎这些农具激活了他埋在心底的遥远记。我想对劳动工具的热爱,是一个劳动者最朴素的感情吧。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驴具,好做看到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又仿佛看到农人们裸露着黝黑的胸膛挥镐开舍、扶犁耕田、推磨碾米的血面,他们用力气拥抱土地,用汗水浸润生命。
⑧一栋被遗忘的老宅居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拍摄的方式,截取并带走了它们。
⑨我想,许多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仍在乡村间执着地奔走与找寻,因为它沧桑而负历史,也因为它赋予农人的激情与坚韧。
(节选自《失败的寻访》
A.全文通过探寻古道的所见所感,表达“我”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 |
B.“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说明探寻失败,因为千年古道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 |
C.“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烘托出老人认真、郑重的情态以及热爱打铁的情怀。 |
D.第⑤段写“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突出表现老农的孤独与寂寞。 |
看,是眼神交汇,情感传递,思想碰撞; 看,是审视心灵,关注他人,观察世界。在我看来,“你”如日月星,“你”是真善美……。
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推开窗,美景如风,亲情如风,理想如风,文化如风……一缕缕清风,徐徐吹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