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山前该有一棵树(节选)

   

①这是个啥地方嘛,都是光秃秃的石头,裸山。

②树不知道跑哪去了,草也难觅踪迹,花儿那些娇惯的美丽都躲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③这是一个矿区,属于天山深处的神秘所在,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可是,由于找到了一种神秘的石头,兵团突然从三个建制团中抽调了近千人,集结到了这里,并起名506矿。506矿到底有什么矿?弟弟神秘地说“是铀矿。铀矿是造原子弹的!”

④原子弹的赫赫威名谁不知道,于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就有了一种神秘色彩,哪怕是喝着苦泉水也不觉得苦了,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干着一件天大的事情。

⑤父母被调入矿山后,孩子们就跟随着上了山,这样,一个简陋的学校就在山前用石头搭建了起来,屋顶用的是红柳枝和油毡。每天的上课铃声让正在开矿的父母们十分安心,只是他们开山的炮声却让我们十分惊恐。在炮声隆隆中上课,飞石砸在房顶上,如天神的战鼓。胡老师正领读课文《曹刿论战》:“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听到房顶的咚咚声,我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就会心一笑。胡老师也笑,望望房顶说,三而竭了,没事。同学们就哄堂大笑,疲惫的午后课堂突然就活泼了一下。胡老师是一个大学教授,右派,发配到新疆就成了我们的小学老师。我们这些在绿洲出生的新疆兵团人的二代,通过胡老师了解到外面的大千世界。他坚持让我们每周写一篇作文,比方:《苦泉水》《戈壁滩》等。当他望着远方的戈壁和漫山遍野的石头让我们写《树》时,我们不干了,因为我们的眼前根本没有绿色,更别说树了。

⑥有同学就喊,胡老师,我们山上连一棵树都没有,怎么写?胡老师就说,眼前没树,心中难道没有树吗?回家问问父母吧。

⑦于是,同学们就写了很多不一样的树。有村口的大榕树,有门前的大槐树。我爹给我讲了老家的大桑树。他边讲边咽着口水,说起了小时候吃桑葚的故事,那些黑紫的甜蜜安慰了他童年的饥饿和贫困。父母们都是有故乡的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屯垦戍边来到了新疆。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一棵树,而每一种树都寄托着他们的乡愁。

⑧可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兵二代”,眼前连一棵树都没有。我们望着窗外所有的石头,喊:“山前该有一棵树!”

⑨我们是从山下绿洲来的,那里就有树。有沙枣树、白杨树……还有一棵最茁壮的胡杨树,就生长在胜利渠边上。水罐车从胜利渠给我们拉淡水,会从那棵孤独的胡杨树边路过。

⑩那棵茂密的胡杨树孤独地生长着,在夏季它给我们带来一片巨大的绿荫,到了秋天,它那金黄的叶子展开来照亮了荒原。它是那么茁壮,又是那么孤独,美得却让人震撼。

⑪那次关于树的作文课,让我们想起了那棵胡杨树,大家就齐声喊,把那棵胡杨树移到我们山前吧,让我们回家能找到路。

⑫胡老师说:“山上没有水,树不能活。”

⑬同学们喊:“山上没有树,人不能活。”

⑭大家七嘴八舌地说,我们可以喝山上的苦泉水,用山下拉来的甜水浇灌。胡老师被我们打动了,眼眶有些红,下课时他没有和我们告别,就独自走了。

⑮没想到,我们的无理要求有了结果。矿长被胡老师打动,派出了东方红拖拉机,拉着爬犁子,还派了一辆水罐车,要去为我们移那棵胡杨树了。胡老师让同学们坐上了水罐车,下山去看移树的过程,让同学们好好观察,要写作文。

⑯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那棵胡杨树还没有生叶,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萌芽。但我们知道它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大人们沿着胡杨树四周挖了一个大圆圈,然后那圆圈越挖越深,挖了一个很大的坑。树根终于露了出来,大人们就用稻草绳把带土的根部绑成了一个大圆球,再然后用撬杠和拖拉机拉动大圆球,让它滚上大爬犁。

⑰它实在太高大了,树根那个大圆球和树干被捆在爬犁子上,有一半树枝还拖在地上。拖拉机拉着爬犁在前,累得直冒黑烟。装满了甜水的水罐车跟在后面,整个队伍开始向山上移动,远远望去像一个送亲的队伍。

⑱胡杨树被运上山后,就栽在我们小学校操场中央。如果你上山,很远就能看见它。它高高的。耸立着,成了上山者的路标。坐在教室里依窗而望,也能看到它伟岸而又粗壮的树干,这让我们安心,给我们带来希望。栽树的时候全矿的人都来了,那简直就是一个节日。人们眼巴巴地望着从水罐车内放出的甜水浇灌它,用舌头舔着自己干裂的嘴唇。

⑲一口水只能解一时之渴,一棵树却能带来永远的绿荫。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者的短篇小说《山前该有一棵树》,讲述了在远离故乡荒山野岭间移植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到学校的故事。在小说荐读课上,同学们对以上节选的内容进行了品读。
(1)某小组讨论小说标题的作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篇小说题目的妙处。
(2)该作品获奖后,多位文学评论家从不同角度对这篇小说作了点评。请你任选其中一句作为开头,写一段赏析性文字,和同学们分享交流。(不少于150字)
◆动人的细节描写让文章平添了几分神韵。
◆胡老师其实也是一棵“胡杨树”。
◆胡杨树闪耀着天山脚下兵团儿女的精神光辉。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采用了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3.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这个词形容“鸟”的歌喉?
4.简述“——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5.诗歌分为两节,尽管第二节只有两句,但不可或缺,试分析其重要性。
6.《我爱这土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出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请运用象征手法写一段赞美某事或某物的话,表达心中的情感。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 5G富媒体实验室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思客早前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受众的读书习惯,累计回收有效问卷6660份。调查结果显示,43%的受众认为,大部分读书时间被短视频、即时通讯等娱乐活动占据。截至2021年2月,中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 73亿,刷短视频已经成了杀时间第一利器。被短视频霸屏的你,有多久没读书了?我们分析了这6660份调查数据,为你描绘短视频冲击下读书人的变与不变。

理想很丰满,可现实并非如此

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71.45%的受访者表示读书是为了获得新知识、新技能。最近登上热搜的中科院博士的致谢,让我们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读书主要可以开阔眼界、提高修养,有受访者说,读书是认识世界的捷径

想读书,但多数受访者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79. 91%的受访者认为,读书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影响阅读完成率。有受访者说,下班回家还要做饭看孩子,没时间念书”“阅读要动脑子,但有时候累了脑子就不转了

51%的受访者平均每天阅读时长低于1小时。30~60岁的中年阅读群体,平均每天阅读时长在1~2个小时的比例较高。

43%的受访者表示空余时间被短视频、游戏等活动占据,读书成为相对靠后的选择。有受访者说,不是不想读书,实在是短视频太吸引人”“手机刷着刷着,天就黑了。但也有受访者表示,短视频里别人分享的书,我会找来读”“玩手机虽然占用时间,但也为读书提供了新入口

受访者中,超八成是“地铁读书人”

一卷在手一屏万卷,电子阅读成为很多人的首选。调查显示,82.18%的受访者选择用手机读书,70.39%的受访者会读纸质书,有声书阅读的比例则超过三成。《2020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0年人均电子书阅读量9.1本,人均有声书阅读量6.3本。人均纸质书阅读量6.2本,比2019年减少2.6本。2020 年电子阅读付费用户中,26.8%的人每月平均花费100元及以上,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为高质量内容买单。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书成了通勤路上最好的陪伴。调查显示,85. 4%的受访者会在地铁、公交等交通工具上阅读,且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城市化的进程滚滚向前,人们通勤的时间也有所增长,在每日枯燥无聊的上下班路上,时间完全属于自己,人们通过读书来充电、放松。

17~22点是阅读的晚高峰,超七成受访者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对多数人来说,白天的阅读时间趋于碎片化,晚上时间相对完整,没有太多社会活动,在这个时间段用来读书的,人也更多。75%的受访者表示,一个月能读完1~3本书,13%的受访者每月能读完至少4本书。20 岁以下受访者平均每月读完1~3本书的受访者比例最高,为83%。

“硬核书籍”与“心灵慰藉”是多数人的阅读选择

过去的一年,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书单。据京东大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小说、文学、励志与心理学类书籍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群中都更受欢迎。法律类、童书教辅、学与自然、历史政治、理财投资等功能型学习型书籍也在不同人群中各有增长,且集中度更高。经历了疫情的洗礼,寻求心灵的慰藉与追求新知识成为一种迫切的需要。思客调查显示,20~29岁的年轻人,更偏好文学艺术类、人文社科类、专业学习资料书籍。

20岁以下的受访者中,文学艺术类、娱乐休闲类、专业学习类资料书籍更受青睐。90.95后的年轻人爱读哪些红色著作?京东大数据显示,《红星照耀中国》《苦难中国》等书籍受到许多年轻人的青睐。1985 年以后出生的读者越来越愿意读《毛泽东选集》等著作。无论是寻求心灵慰藉还是追求新知识,读书的真正目的,都要回归生活来观照。在充满诱惑与忙碌的时代,读书对于你的意义,或许时间能给出答案。

(摘自《新华网》,2021年4月23日,略有删改)


[注释]①受众:新闻媒体的传播对象和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的接受者,包括读者、听众和观众等。②通勤: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下班。
1.下面结论与上文信息完全符合的一项是(     
A.短视频用户规模暴增,是由疫情导致的。
B.中年群体的空余时间完全被短视频占据。
C.通勤者用完整的时间来读的都是电子书。
D.年轻人有着较为集中的阅读方向和兴趣。
2.“同样是看手机,你shū了吗?”题目中藏着奥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3.有同学认为,上文只呈现客观事实,没有体现作者的态度与倾向。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结合上文,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4.联系上文和下面资料,结合你阅读教材中某一部名著的真实体验,写出你对“硬核书籍”的理解。
[资料]

硬核:指面向核心受众,有一定难度和欣赏门槛的事物。近年来,其含义进一步引申,人们常用硬核形容很厉害”“很彪悍”“很刚硬,如硬核规定”“硬核妈妈”“硬核玩家”“硬核人生等等。

(摘自《2019年十大流行语》,《咬文嚼字》2020年第1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落果迎秋

逄维维

①在岭南,被落果砸到是很正常的。也许在公园里锻炼,也许在树下躲雨,也许只是坐在椅子上,忽有一物落到你的脑袋上,还未等做出反应,它又弹跳着滚落到地上,抬头四顾,准备捉拿真凶时才发现,原来是落果。哑然一笑中,你能奈何它啥?

②在岭南,不被落果砸到的人,应该是没有的。因为岭南,处处榕树青不凋,伟岸壮硕,枝繁叶茂,荫盖广阔,四季生不息,自然也就当风舞落叶之时,美了这世界。但是,你要以此来判断季节,那显然是不恰当的,至少在岭南是不能这样判断的。

③一场骤雨过后,地上会有许多混着泥浆雨水、枯枝落叶和汁液横流的果浆,密匝匝铺满一地,浅黄、紫红、微绿、墨黑堆砌在一起,斑驳杂糅中一片狼藉,逼迫着一双双纤尘不染的鞋,弹跳着走路,生怕不小心踩到。这碎成一地碾做泥的果浆是什么呢?左右顾之,发现竞是日日途经的大榕树的果子。

④真是没想到,根如蟠龙,皮若裂岩,独木成林,有铺天席地气象的大榕树,竟结满了或黄或红或绿如豆粒般的小果子,隐匿在浓荫不见光、能接三指雨的叶丛里。要不是疾风骤雨把它们吹落,我( )不知榕树是有果实的;( )不知它们的果实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疖、臁疮的治疗。真不敢因其小而小看了它们。要不小小果实会像顽皮的小儿,不停地从树上弹跳下来,子弹一样射到你的身上、头上,让你赶忙和它玩果实躲避战。这么可爱有趣的小果实,你怎舍得责怪它们呢?自是情不自禁地捡起,仔细观之尝之。你以为在行道路上只躲避这一种落果,那就大错特错了。

⑤作为行道树,树干高擎俊朗,举树芳华,树树如伞,为人们摇出阵阵爽风,小鸟鸣唱,花香阵阵;也为人们过滤酷暑的燎烤和熏蒸,处处当凉台的同时,亦摇落出各式各样的落果。尤其是在电闪雷鸣的台风天,鸟雀收声,夏蝉不鸣,除了雨声,便是芒果咚咚让人心惊的落果声了。这时若不幸被砸中,只是验证了当地的俗语:没有被芒果砸过的岭南人,就不算岭南人。在落果中,我觉得芒果算是巨无霸级别了。我曾捡过一个黄熟的芒果品尝,核大皮厚,肉少纤维多,味道酸涩,和平常水果店买的芒果根本无法相比。其实绿化芒结出的果实不是用来吃的,而是用来提醒脚步匆匆无暇顾及节气变化的我们,看,那一个个俏皮可爱的芒果就是一个个大大的逗号啊,它们即将变成一个个黄熟的句号,宣告着,秋天即将来临。

⑥诗有云:萧萧秋林下,一叶忽先委。勿言微摇落,摇落从此始。说得真是妙啊,一叶又一叶,一果又一果,一花又一花,由轻落、微落,到淋漓尽致的摇落,在层层递进的中,我听到,秋像多情女子,抖动着曼妙的身姿,在窸窸窣窣沙沙咚咚中,正环佩叮当款款而来。谁再说岭南没有秋,落果是不会同意的。

⑦落果简直就是从天而降、防不胜防的。在你被落果砸得龇牙咧嘴的时候,你一定会听到落果嘈嘈切切地在说:叶落归根,花落成泥,麦粒归仓,瓜熟蒂落,是为了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至此,万物始落,从枝干上、藤蔓上、茎叶上由热烈繁盛开始走向成熟素简。

⑧对落,我充满了敬意。再也不觉得落是萧瑟和悲苦离愁的了,落的是满地的夏,捡起的却是成熟的秋和早春的嫩芽。在落中吐故纳新。一面是新生,一面是离去;一面是迎接,一面是放下;一面是收获,一面是落果迎秋新梦的开始。

(选自2022年第20期《意林》)

我的岭南风物笔记
目录思考与记录
岭南环境(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岭南自然环境的三个特点。
岭南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方。
岭南物产(2)第四段划线句空白处填下列哪组词语更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要不是疾风骤雨把它们吹落,我(     )不知榕树是有果实的;(     )不知它们的果实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常用于疮疖、臁疮的治疗。
A.还……也                 B.竟……更
岭南韵致(3)结合第六段划线句,至少从两个角度品味岭南之秋的美感。
我听到,秋像多情女子,抖动着曼妙的身姿,在窸塞窣窣沙沙咚咚中,正环佩叮当款款而来。
(4)文末,作者对“落”充满了敬意。读完全文,你对“落”产生了怎样的情感?
像作者一样表达自己的体验吧!
对“落”,我充满了敬意,敬佩它成就了成熟的秋和早春的嫩芽。
对“落”,我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落”,我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岭南民情(5)一枚果子落下,是草木的吐故纳新,一段往事放下,是人生的吐故纳新。谈谈你经历过的一次人生之“落”,并围绕文末的“迎接”“放下”“收获”“新梦的开始”等关键词说说你从中获得的成长。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提取下面文段中的关键信息,将其写在横线上。
为了“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火箭在研制过程中始终将可靠性、安全性放在首位。火箭上多个系统采用了“双保险”设计;同时提高了元器件质量等级和筛选标准,提高了发动机的可靠性。由于严格的质量控制,火箭可靠性指标提得更高了,成为目前国内可靠性最高的运载火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同学们把《一人一指一梅花》改编为戏剧,参加文艺汇演,请你参与,完成下面小题。

一人一指一梅花

李朝德

①城市扩张蔓延,咚咚的破拆之声响彻上空,昆明北郊龙泉镇小窑村处在极度焦虑与烦躁中,村民杨晓荣的焦虑无人能懂。

②两年以来,他一直想请我写写他院中的蜡梅花,我没有应承:世间有无数的蜡梅花,世间更有无数籍籍无名之人,一株花木哪有文字记述的必要?

③他一路无言,引着我穿过家中一个偌大的花园,走到园子正中间,在一株枝繁叶茂的蜡梅花前停住了,然后用手一指:“这是林徽因的蜡梅花!”我一时有些蒙:林徽因的蜡梅花怎么会在这里?

④林徽因自然是喜爱梅花的。现存的三张经典照片,一张是梁思成在盆栽梅花旁的沙发上认真读报。另外两张与梅花合影的都是林徽因,一张是阳光通过窗棂斜斜照射进屋子,林徽因对着窗子在静静沉思;另外一张是她微微侧身抬头仰望,含苞待放的梅花与一代才女交相辉映,很具美感。

⑤现世安稳,岁月安好,但人生却是瞬息万变。战事一起,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⑥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北平沦陷,林徽因一家决定南迁。但老的老,小的小,当家人梁思成腰有沉疴,林徽因身体虚弱多病,兵荒马乱,上千公里,老弱病残一家人南迁,路途茫茫未可知。

⑦曾有亲友问:“你们为什么那样心情激动南迁呢?即使成立自治政府,那又怎么样呢?”林徽因在给好友费慰梅的信中回答了所有问题:“如果我们民族的灾难来得特别迅猛而凶暴,我们也只能以这样或那样迅速而积极的方式去回应。当然会有困难和痛苦,但我们不会坐在这里握着空拳,却随时让人威胁着、羞辱着我们的脸面。”

⑧什么叫铮铮铁骨?什么叫文人气度?什么叫梅花的傲然独立?一个战争离乱中女子的这番话做了最好的注脚。

⑨后来,林徽因全家迁到相对安全的昆明北郊龙泉镇麦地村暂居,选中了本村富户李荫村的私家花园的一个角落盖房载梅。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辗转流离,旧居自此破落,蜡梅花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

⑩但梁思成、林徽因旧居中的花园在棕皮营,离小窑村的杨晓荣家有近800米的距离,蜡梅花如今怎么会在杨家院子?

⑪原来,1998年,杨晓荣以6000元从塌败的李家园子购得这株无人照管的蜡梅花。6000元,在当时的昆明就是一年的工资,买蜡梅简直疯了。村民杨晓荣自我安慰,蜡梅花不稀奇,但林徽因栽的蜡梅就稀奇了,整个昆明,甚至整个中国,难有第二株。

⑫如半个世纪前,漂泊离乱中的林徽因来到了昆明郊区陌生的小村落栖身,这株蜡梅花就这样也在陌生之地安定下来,在杨家小院子里安稳生长了20多年。

⑬现在,昆明地铁2号线离小窑村口不到一公里的距离,城市已经延伸到脚下。轰轰烈烈的拆迁开始了,咚咚的机器破拆声震得人坐卧不安。我问他:如果拆迁了,这株蜡梅花怎么办呢?他把茶盅端在手里,思考了半晌说,肯定没有能力再把它带走了,我当年把它移栽来,不能让它死在我的手里。

⑭我说,当年你花了那么大的代价,又养了20年,有什么考虑呢?他晃了晃茶盅,唉的一声,叹了口气。我们都默不作声,一口接一口地喝茶。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补偿呢?我问。他竖起一指头。一万?十万?他忙接上:值吗?怀揣其玉,像寻找识宝之人那样的渴求眼光。当然值,况且,20多年前你花了6000元呢!

⑮他的指头在空中重重点了点,又摇了摇:说对一半,错一半。第一,肯定值,但不是钱的问题;第二,再穷,也没人卖儿卖女。他叹了口气,唉!只要有个好的出路,就像嫁自家姑娘,不要一分钱也不会计较。他又接着说,我虽是一农村人,没多少文化,但我敬重林徽因。说到林徽因,他陡然竖起一个大拇指。

⑯这株蜡梅花的主人林徽因在困厄时期怎么谈安身的呢?1944年适逢抗战最艰苦的时候,那时尚且幼小的儿子梁从诫问母亲林徽因:“如果日本人真打进来,我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告诉儿子:“要真的打进来了,我们也顾不得你了,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什么叫“士可杀不可辱”?什么叫中国人的气节?一个如花一样的弱女子掷地有声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⑰站在这株蜡梅花下,凝视着它的一枝一叶,透过历史的层峦叠嶂,我似乎看到了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她抱手而立,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

(选自《人民文学》2021年第6期,有删改)

1.(改编剧本)请你根据文章的两条线梳理剧情。
杨晓荣(明线)                 请我写梅                    
林徽因(暗线)                 盖房栽梅          离开昆明
2.(舞台说明)请你任选一句台词设计舞台说明,提示人物的表情和动作,并说明理由。
A.反正要有个好归宿,蜡梅死在我手里,后人再也看不见,对不起历史。
B.中国的读书人总还有最后一条路,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吗?
3.(舞台布景)蜡梅是林徽因两次出场的重要舞台布景。结合蜡梅两次出现时的具体情境,想一想:蜡梅两次出现的具体形态相同么?它在剧中起什么作用?

林徽因的出场说明

第一次出场:1940年,梁、林离开昆明,蜡梅在瓦盆中像个流离失所的孤儿

第二次出场:“我”仿佛看到谜一样的女子林徽因站在谜一样的蜡梅花下

4.(宣传海报)宣传组设计了四张宣传海报,你认为哪一张最合适?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说一说为什么选这一张。
A B C D
5.(导演阐述)戏剧演出后,现场安排了导演阐述。为此,同学们查阅了相关资料。请联系所学,结合文章和资料笔记,补写导演阐述。

资料笔记

笔记一:蜡梅开在寒潮最猛的腊月,经历小寒到大寒,天更冷、风更大、雪更厚,蜡梅就开得更欢。它的香是一种暗香,忽隐忽现,却又芬芳馥郁、幽远绵长,沁人心脾。

笔记二:在传统文化中,人们常常以梅花的自然特征赋予其相应的象征意义。主要的象征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贞士;二是象征美人、仙子,三是象征隐者高士。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梅花也会衍生出新的象征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这一篇文章改编剧本,是考虑到文艺汇演的主题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这篇文章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梅文化”的传承与发展:___________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江北的雪

朱明东

①一场洁白的盛典不期而至。

②朵朵雪花在空中缓缓地飘、慢慢地舞,层层叠叠、密密麻麻,一层一层往下落。这就是哈尔滨江北的雪,江北冬日里声势浩大的雪。

③初识江北的雪是儿时的一个早晨。祖父端着一盆豆腐冒雪而归,一缕狂欢的风雪尾随热腾腾的豆香袭进屋内。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房前房后,院里院外,银白一片。想出门,门却推不开。

④下雪前,母亲回娘家看姥姥。我想跟着去,母亲说:“好好做寒假作业,雪停了天晴了,妈就回来了。”那两天,雪花晶莹了我的梦。第三天早上,阳光透过霜漫的玻璃,将我从梦中暖醒。呀,雪住了,天晴了,妈妈要回来啦!我兴奋地穿好衣服跑出门。雪霁一片新色,满村的雪,满村的白。脚下的雪更厚实,踩在上面,雪会欢快地发出“咯吱咯吱”声。村西头那些老杨树上高高低低挂满了“棉絮”,微风一吹,枝头就一抖;再一吹,“棉絮”就落了一地。

⑤前方的路和田野连成了白茫茫一片。西北那边有姥爷家,母亲定会打那里返回来。眼睛望得有些疼,用手揉了一下再望,田野上有个红点正向这边移动。是母亲!母亲头扎围巾,一身红棉袄,挎着小竹篮,向我走来。。。。。

⑥孩子沉湎在深深的雪梦中,田野、山林、乡村和城镇静谧而安然。月光下,江北成了平静的海洋,到处闪动着银色的光。天蒙蒙亮,父亲领着我和哥哥去二十多里外的小镇赶集。脚下的雪更加厚实了,大大的雪爬犁滑行得越发自由。我和哥哥坐在爬犁上,父亲轻快地拉着。太阳升起来了,辽阔的江北大地新光浮跃,熠熠生辉。赶集回来,天近黄昏,去时还舒缓的田野忽然刮起了大风。风卷着雪刮过来,向我们起劲儿地冲击着。我和哥哥躲在父亲身后不敢往前走。父亲安慰道:“别怕,前面就到家了。”

⑦大雪小雪下了几十年,离家的孩子终于回到了故乡。曾被红棉袄映衬的田野,曾刮着风雪的江北大地,如今已成为国家级新区。看,江北的雪片片如鹅毛,纷纷扬扬;看,江北的雪轻轻盈盈,朵朵绽放。落在树上,树上开满了银色的花儿;落在人身上,人瞬间清爽;落在车上,车上就载满了力量;落在窗台上,窗台上就闪烁温暖的光。雪花有情,江北的大地朴实而热情。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

⑧在我看来,没有雪花的飞舞,江北大地就少了一份冬日独有的美感。江北,有飞雪迎春的信念,更有桃花盛开的期待。在冰雪大世界,我真切地感受到了雪的无畏光芒。数十台造雪机一字排开,正以每小时三十立方米的速度与天然雪共同打造着江北的新童话。五光十色的冰灯引导着雪飞舞的方向,最美的摩天轮成为江北新地标,与江北美丽的夜色和星空融为一体。

⑨银的大地,银的楼宇,银的江岸,到处都是雪的欢腾。几个孩子在小区门前堆雪人打雪仗,活泼而热闹。我情不自禁地抓起一把雪,向湛蓝的空中抛去。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选自《人民日报》2023年02月08日)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围绕“雪”写了哪几件事?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透过结冰的窗户向外张望,漫天的雪花,像大雾在弥漫,像柳絮在飘飞,更像卷着浪花的海水在汹涌。
3.分析第⑦段中“在这样的大地上,归乡的游子怎能不欣慰”的原因。
4.故乡往往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地方,是游子固守一生的精神家园。抒写乡情自然成为许多文学作品的常见主题之一,而品读乡情则有助于读者走进作品,与作者进行精神对话。请结合相关作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品读下列两段文字不同的表达效果与游子乡情。

【甲】顿时,片片银屑如蝶飞舞,它们动情地唱着歌儿,似在传递春的消息……

——朱明东《江北的雪》

【乙】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

——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探寻古道

王月鹏

①我开启探寻千年古道之路。

②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味山野边浩荡的水,车子就一晃而过。在路的尽头,茂长着一片竹林。因为山太深,人迹罕至,竹林才完整地留存下来。通往竹林大的,是一条千年古道,狭窄,凸凹不平,向险而去。为了吸引更多人更便捷地抵达那片原生态竹林,当地人动手开辟一条新路,把原来的河道改造成为水泥路。那条千年古道被荒弃了。新开辟的水泥路在千年古道的下方,即使是再热闹的旅游旺季,游人熙攘,也没有人留意高处的这条古道,他们奔走在新路上,直抵想象中的那个生态景点。千年古道成为一个被封存被悬置的景观,无人参观,只是偶尔会在某些时候被村人说起。

③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却在村子里意外发现了那个铁匠铺。这个守候着一条千年古道的村子,居然有一个铁匠铺。多年来,童年记忆里红彤彤的打铁情景,一直灼烫在我的心头。那个铁匠铺比落的村庄更破落,看上去并不是彻底被遗弃的样子。我很快就找到了它的主人,一个七十六岁的老:他苍老,敦厚,脸上刀削一样的皱纹里,填满铁屑状的东西。稍感惊讶的是,他竟然那么健谈,让人来难将他的言谈举止与木讷表情联系到一起。他表现出了常人难以接受的热情,一边口沫纷飞地讲打铁知识,一边手舞足蹈地演示。他似乎等待了很久,孤独了很久,对我这个陌生人的来访异常兴在我理解他。他打了一辈子的铁,不舍得丢弃这个技术活,其实他生活得挺好,早就不需要依靠打铁来持生计,但他仍然坚守着,偶尔过过打铁的瘾。

④他与被这个世界淘汰了的手艺相依为伴。那天我亲见了他打铁的整个过程。他的表情有些悲壮,好像多年来的坚守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天,他光着膀子,在通红的炉火前,酣畅淋漓地表演了所有手艺,认真,郑重,像在重温往昔岁月。这是一个民间手艺人对生活和生命的理解。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并且按动快门,将某个瞬间定格。

⑤默立在村头的石碾,只有逢年过节才用一用。一个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烟圈在仙的头顶盘旋片刻,就像云彩一样飘向空中。走在村里,随处可见“流动饭店”的字样,旁边是同样用漆涂抹的形形色色的与城里无异的各种广告。

⑥我们在老农的带领下,走下一道坡,拐了一个弯,再爬过一条长长的坡路,然后连续穿过两个窄胡同,在一座老宅跟前停步。院子里齐腰的荒草,被我这陌生的闯入者惊到,怯怯地低下头,仿佛在追忆那一段被遗忘的时光。

⑦这栋老宅像一个农具陈列馆,犁、耙、楼车、镰、蓑衣、畚箕……各式各样的农具覆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他说三十多年来没有外人进过这个屋子。那些农具被我们搬到院子里,摆放,拍摄;他也信到了格外尊重一般,脸上满是欢喜。他把一套驴具挂到院墙上,用手比画着告诉我每个部件的名字之功能……他越讲越来劲,渐渐有了一点神采飞扬的感觉,似乎这些农具激活了他埋在心底的遥远记。我想对劳动工具的热爱,是一个劳动者最朴素的感情吧。他的讲解让我重新认识了驴具,好做看到头驴在山野里骄傲地劳作;又仿佛看到农人们裸露着黝黑的胸膛挥镐开舍、扶犁耕田、推磨碾米的血面,他们用力气拥抱土地,用汗水浸润生命。

⑧一栋被遗忘的老宅居然藏有这么多的秘密,我以拍摄的方式,截取并带走了它们。

⑨我想,许多农具已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我仍在乡村间执着地奔走与找寻,因为它沧桑而负历史,也因为它赋予农人的激情与坚韧。

(节选自《失败的寻访》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文通过探寻古道的所见所感,表达“我”对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冲突的思考。
B.“从千年古道失意而归”说明探寻失败,因为千年古道虚无缥缈,根本不存在。
C.“我向他投去敬重的目光”烘托出老人认真、郑重的情态以及热爱打铁的情怀。
D.第⑤段写“老农蹲在地头抽烟,他一动也不动”,突出表现老农的孤独与寂寞。
(2)“我”在整个探寻过程中见到了哪些场景?请简要概括。
(3)文章写两位老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最后一段画线句有什么含意?请简要分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作文

看,是眼神交汇,情感传递,思想碰撞; 看,是审视心灵,关注他人,观察世界。在我看来,“你”如日月星,“你”是真善美……。


请以“我看___的你”为题,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可以讲述经历,抒发感想,也可以阐述观点。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不要套作、不要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窗,是屏障,更是我们与外界交流的通道。推开窗,美景如风,亲情如风,理想如风,文化如风……一缕缕清风,徐徐吹来,充实我们的生活,丰盈我们心灵,激励我们健康成长。


请以“推窗清风来”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表达要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字数750以上。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困难0.1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