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春天
赵莺歌
①夏天来了,我开始思念春天;秋天到了,我还在想念春天;白雪覆盖大地的时候,我对春天的思念,就到了顶峰。一年四季,我只偏爱春天。
②迎春花,油菜花,打碗花。想起它们,笔尖便开始柔软起来。写到它们,春色便簌簌落满北山。哦!这些个让人深爱却又无法长久的事物,我只有写在纸上,它们才不会急急凋落。
③犹记第一次读朱自清的《春》,先生笔下“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我情不自禁地颔首称赞:真是这样,真是这样的!写到我心里去了,一遍就背下来了。再读写到春天“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我不禁拍案叫绝,顶礼膜拜,还有谁可以把春天描述的这样直抵内心,无言以对呢?对春天朦朦胧胧的爱,因为这篇文章,便使春天成为了我的偏爱,挚爱。从第一朵迎春花开始,我的目光就急急地寻找红的像霞的桃花、粉的像梦的杏花、白的像雪梨花。每当看到第一朵花羞答答开放,都要闭上眼睛深嗅花里的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④春色易逝,看着看着花落了,我的心就开始紧起来了,急急想要抓住点什么,无可奈何,花自飘零水自流。每每惆怅之余,总向更深的山中寻找那里晚到的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心中的春天总在尽可能地延续,再延续……
⑤这人世间,美好的总是逝去的太快。无论如何迈快脚步,急急赶路,终也是眼睁睁看她踪迹全无!曾驻足在一地落红的樱花树下,久久不能释怀;曾凝视日渐湍急的小河流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⑥哦!这突然间满世界的知了声。
⑦布谷布谷 麦天咋过 麦天咋过。
⑧听到它们,夏天热浪滚滚铺面而来。
⑨夏天,总是悠长又茫然。有时盛满虚无,有时溢出忧伤。
⑩还有,秋风阵阵,落叶飘舞,萧瑟中裹紧衣服的寒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怆之中,总有壮志未酬,廉颇老矣之哀叹!
⑪天寒地冻的冬日,大地一片寂静,万物仿佛逝去一般。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念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春故,沉吟至今。
⑫我对春天的思念,贯穿三季,我对春天的眷恋,终其一生!
⑬在我的纸上,我把春天布置的更加明媚更为辽阔啊!
⑭因为,我就是那张纸。
1.结合语境和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从下面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读。熄灭
刘心武
①那天中午我心里太不痛快了。我觉得心里头火烧火燎的。这次数学考试,我竟然丢掉了一直以来都是我的第一名。考第一的是叶莲。说实话,以前她成绩一般,没想到了初二,她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这次竟超过了我!我心里头被火苗儿烧得发痛。
②这天放学后,我正收拾书包,叶莲突然过来说:“你这本习题集,太好啦!借我抄一晚上吧?”我一抬眼,才发现她正捧着我最珍贵的手抄习题集,那是考上科技大学的小表哥送给我的。我一把抢过来:“你干吗乱翻别人东西?”叶莲满脸通红:“我是从地上捡起来的……”“你这是偷看!”叶莲也恼了:“你这是什么态度!”她说完就走了。
③临近期中考试时,姥姥住院了,妈妈天天在医院陪护。考试那天,我早早就到了学校。没想到叶莲在打预备铃时才赶到教室,她眼圈好黑,昨晚准是熬了个通宵。这次考试,我很顺利地答完了试卷。
④考完试,我忙赶到医院。妈妈告诉我:“夜里,姥姥折腾得挺厉害。多亏有个跟你差不多大的姑娘,人家原本是来看快出院的舅舅的,看我忙不过来,便主动帮忙,天亮才走……”我忽然看到床头柜上有一个蔚蓝色的硬皮本儿,好眼熟。
⑤我拿起那个本儿,竟然是叶莲的。只见扉页上写着:“解几何题时加辅助线的技巧……”这正是我一直找都没找到的资料!昨晚帮妈妈照顾姥姥的是叶莲?她肯定是不小心落这儿的。我心里百味杂陈……
⑥第二天来到学校,我走到叶莲跟前,想道谢,却又说不出口。我索性掏出那个蓝皮本,说:“你的,我没有翻看……”她却说:“这是我专门为你抄的呀!早就想给你,可怕你不理我……前天我起初不知道那是你姥姥,后来知道了,才特意把本子留在那儿的……”叶莲惊异地望着我:“难道你没看见我给你写的字条?”我翻开本儿,这才看到字条:我们把资料合起来利用,不是可以共同进步吗?我觉得,生活中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你说呢?
⑦我愣住了,幸好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赶忙回到座位。那张字条像一条小溪,熄灭了我心头的火苗儿。放学了,我头一个冲出教室。我要赶快回到家里,把我珍藏的习题集也抄录一份。只是里面夹的字条,我该写点什么呢……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拥有自信其实并不难,也许只是抬头正视他人的目光, 也许只是走路时候挺直脊背、步伐加快,也许只是回答别人问题时面带微笑……回忆成长,一定有一个瞬间,让你觉得“自信,原来很简单”。
父亲和树
陈宝全
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庄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
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
③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它们了解父亲,就如父亲对它们目前所思所想的洞察。
④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 30 个年轮。也就是说,上世纪 80 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
⑤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A】
⑥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
⑦上世纪 80 年代,父亲和大多数李家山的村民一样,刚刚吃饱肚子,从没有去设想未来。作为木匠的父亲,将大把大把的时间用在了修房子上。在他栽下第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 人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
⑧父亲是在乡村干部的劝说下,才栽下了第一片果树。
⑨果树选择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
⑩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肉。
⑪到第八个年头,父亲果园里的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 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日子也突飞猛进地好了起来。
⑫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 80 岁的老人,挥动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他不得不停下来。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
⑬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再把它们劈成木柴。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B】
⑭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标题《父亲和树》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父亲”和“树”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文章围绕二者之间的故事展开叙述。 |
B.“和”字暗示了父亲和苹果树的密切关系,他们都有很多相似的品质。 |
C.文章以“苹果树”和“父亲的情感变化”两条线索贯穿全文。 |
D.点明文章主旨,揭示父亲砍掉苹果树、破坏生态的痛苦和悔恨。 |
A.文章第⑦--⑪段运用了插叙的叙述方式,丰富故事情节。 |
B.苹果树给我们家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表达了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和感恩之情。 |
C.老苹果树砍了,把土壤的肥力留给新的苹果树,新的苹果树又会继续焕发生机, 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 |
D.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善良的人。他把果树砍了是为了把它们劈成木柴, 用来度过漫长而寒冷的冬天。 |
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北方的好多树都是这样,它们把身体里的水分用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不像南方的一些树,皮肤受一点伤,就有汁液如眼泪一般哗哗地流出。生长在北方的树,也有了北方人性格中特质:强硬、倔强。
6.文中第⑬段写道:“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抽了一根烟,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请结合全文,设想这时的父亲想对苹果树说些什么? 请以第一人称的角度写出来曾几何时,“影子教育”成了一个热词,说的正是校外培训机构的不断扩张, 孩子们很多课余时间,也交给了补习机构,“负担越减越重,睡眠越减越少”的情况普遍存在。靠“刷题”“填鸭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适合将来的社会发展。《意见》出台,也是扭转 “唯分数” “唯升学“等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双减”政策推出后,各地也有相对应举措来推动政策落地。比如,江苏明确将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都要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这 2 个小时的时间,能够开展各种兴趣活动,把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孩子,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北京的 “双减” 措施则包括教师要指导小学生在校内基本完成书面作业,初中生在校内完成大多数书面作业,学校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授新课等等。
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学生没有在学校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改变教育资源不均衡现状,教育领域内的 “剧场效应〞就不会消解,对培训的需求可能还会通过其他手段满足。
“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的时间分配图
一些家长以为靠“时间+汗水”的疯狂培训就能提分,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家长与其掉进 “疯狂培训”的陷阱, 不如静下心来理性、科学育子。要纠正违背和谐成长规律之偏。眼下,一些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患上“教育焦虑症”,给孩子带来难以承受的压力,甚至透支其身心健康。深层次原因在于家长没有深刻认识和把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一常识所蕴含的教育规律,总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应明了,如果任孩子作业负担、校外培训负担恶性加重下去,将会摧毁教育的根基。家长需转变观念,学校课程才是“正餐”,私下补习不但不能胜出,反而会坏了孩子的“胃口”,影响健康。
“双减”新政引发教培行业大变局,但是细观“双减” 前后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相关动作,就会发现此次教育改革之非比寻常,比如上海、北京等地率先推行大学区改革,在中考招生中大幅扩大分配到校名额,有力遏制学区房价格非理性上涨, 逐步推进房产与教育脱钩。又有上海、北京和深圳纷纷推出教师全面轮岗制度,优质教师通过有序的轮岗制度进行规范化流动,打破“名校壁垒”和“学区壁垒”。
事实上,此次“双减”新政发出了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强烈信号:教育改革不再是小修小补的局部性改革,而是具有政策组合拳攻势的系统性改革。此次“双减”新政及其系列政策的出台,事实上就是一种高度观照到影响教育的外部要素的思维,是以“小切口”推动“大改革”的典型,颇有深化教育改革再发力之意味。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影子教育,挤占了孩子们大量课余时间,这种“刷题”“填鸭式”的教育模式, 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人才。 |
B.开展各种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或指导完成书面作业,是各地学校周一至周五在校课后服务的主要形式。 |
C.从材料二图看,“双减后”国庆假期,孩子们在家花在素质类学科培训的时间最少,劳逸结合形式的时间最多,将近八成。 |
D.一些家长过度看重分数的高低,其实家长更应该关注孩子的进步表现和成长过程。 |
A.“双减”政策出台后,各地推出的举措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只要学校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就会消解学生对培训的需求。 |
B.“疯狂培训”的危害极大,既违背了学生和谐成长的教育规律,也给孩子带来了难以承受的压力 ,甚至会透支其身心健康。 |
C.“双减”政策落地后,全国大多数的城市针对教育领域的痼疾,出台了系列组合拳式政策,预示此次改革非同寻常。 |
D.京沪等地教育领域内部大学区改革、教师全面轮岗等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正是基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部要素的观照。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东坡历仕四十余年,所在仁风惠政。墨迹才名,震耀天下。凡存其片纸只字者, 无不奉为至宝。每一游览,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坡公曾不少辞,皆遂其所请而去。
东坡暮年,在毗陵养病,门人邵民瞻,具钱五百千,为师置宅。已择期,而未入屋。坡公偶尔步月,忽闻一老妇哭声甚哀。坡公曰:“异哉,此必有大难割之爱, 触于心而然也。”遂推户而入,问其何为?老妇曰:“吾有居屋,相传百年,为子不肖,一旦售之于他人,所以悲耳。”问:“屋在何所?”妇言其地,即五百千所售之居。坡公恻然曰:“吾幸未入室。”即取券,对老妇焚之。自是,遂寄居门人之家。
(节选自元代陈秀明注《东坡诗话》)
1.解释下列加点词。A.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其父苏洵、弟弟苏辙并列“唐宋八大家”。 |
B.甲文中的“闲人”既表明作者的政治处境无知无权,清闲无比;又展现了作者夜游的心境,空灵自在,悠游自如。 |
C.乙文讲述了苏轼为老妇人退还宅院的故事,从侧面刻画了苏东坡的形象。 |
D.乙文划线处“所至之处/或乞字/或求诗/纷纷不已”断句正确。 |
10 月 17 日下午,“舞出我文明”——宝安区社区舞蹈大赛决赛在宝安青少年宫梦剧场精彩上演。决赛当天,15 支舞蹈队的气势③ ,他们以饱满的热情、① qīng yíng 的步伐、优美的姿态,依次登台表演。既有用曼妙身姿展现中华古典意蕴与神采的原创古典舞,也有富有动感韵律的现代街舞。比赛现场,队员们合着音乐的节拍,④ 地完成一个又一个整齐划一的动作,他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为市民们奉献了一场⑤ 的表演,也②zhāng xiǎn 了宝安区市民奋发向上、乐观进取的精神风貌。
1.根据拼音写汉字。A.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比通讯更有时效性和现场感。 |
B.《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作者在文中回忆了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留学生活,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
C.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律诗规定每首八句,讲究押韵。 |
D.“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关键期,这期间,总会有一个人离你很近,可能是空间的“近”,可能是情感的“近”,也可能是思想的“近”……
到古镇去看古
丁立梅
①东淘古镇真的很古,始建于唐开元元年。至清嘉庆年间,这里已有灶户19694家、灶丁48413名。傍镇有南北贯通的串场河,河面上整天船只穿梭、舟帆楫影。去时运盐,回时黄石板压舱。一日一日,那带回的黄石板,竟在镇上铺出一条七里长街。有街,人烟必旺。于是,一家一家的店铺林立起来,连成一片,连成黛青的丛林。
②我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走进古镇,一个人。商店的音响里,放着时下流行的歌曲。卖水果的摊儿,恨不得摆到街中央,橙黄的是桔和橘,青中带红的是苹果。我绕过那水果摊,去寻七里长街。问街上走着的一个人,知道七里长街吗?他纳闷地看着我,笑问,哪里有?
③亦笑。真的呢,历史走了这么久这么远,好多的痕迹,早已被风吹雨打去,哪里可寻?但到底还是留了痕迹。黛青的房,在小巷里;明清时的建筑呢,门板已风化成紫黑,门板上的铜锁扣,锈迹深重。轻抚,感觉手底下,有历史的风猎猎吹过。我与谁的手印重叠了?谁又曾在这个门里,笑望月升日落?不可知了。抬头,那乌青的屋脊上,长一蓬狗尾草,在这个冬日的黄昏里,它们很深沉地沉默着,仿佛也是一段历史。
④小巷静。有的房内,已不住人了。有的房内还住着人。天色渐暗,老房子里的光线,便彻底地暗下来。探头过去,需要静等几分钟,方能隐约看见屋内的人和物什。有剃头师傅,还使着老式的剃须刀,不紧不慢地在给一个顾客剃着头发。剃头师傅很老了,顾客亦很老了,他们的身影,隐在一段幽暗里,是一段旧时光。没有什么声音可以打扰他们,他们在旧时光里,安详。
⑤再有一间房,房内摆满布鞋,一个老人,正抽拉着鞋线——他在做布鞋。我想起那些年月,母亲在煤油灯下纳鞋底,白棉线抽得“哧、哧、哧”的,冬天的深夜,因此有了温度。沿着黄石板铺成的街道,慢慢走,我想,在上面,不知走过多少双布鞋呢,不知走过多少母亲的牵挂和疼爱。富商也好,盐民也罢,总有一个母亲,在为他祈愿,岁岁平安。这样一想,再古老的历史,不过是母亲的历史。
⑥保存完好的鲍氏大楼是必去一看的。建于清代的鲍氏大楼,一律的徽式建筑。这里曾经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钱庄,房屋一直延伸到串场河边。每间房的设计都独具匠心,连支撑柱子的石础,也马虎不得,上面精雕细琢着的一些动物,或花卉。鲍家有后人,守着一间房。是个很精神的老阿婆,围着家常的围裙在做家务。
⑦出门来,院子里静。照墙站成暗哑的暮色风景,下面爬满岁月暗生的绿苔,不见了曾经的车水马龙。四周真静啊。
⑧沿着麻石板铺成的小雨道,一路西行,搭眼望去,就是串场河了。当年河水涟涟,波光桨影,现而今,河已塌陷,水也浅了。这个季节,荒草和芦苇,都顶着一身的枯黄,让人心里顿起凄凉之感。无论岁月曾经如何繁华,谁能搜住岁月的衣襟呢?我们能做的,一是怀念,二是珍惜。
⑨还有汪氏建筑群,还有吴氏家祠,还有万氏古宅、郝氏古宅,还有朱家大院、曹家大院,还有钱维翔故居、哀承业故居?
⑩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到底是怎样的鼎盛?
⑪那里,盐民哲学家王良在漫步,平民诗人吴嘉纪在徜徉。
⑫风从南边吹过来,又从北边吹过去。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对着秋风吟出“一庭春雨孤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现世安稳的模样。只是他住过的大悲庵呢?不见了。那里长一棵苦棘树,有鸟从光秃的枝头飞过,一路高叫着飞到别处去了。
⑬人类的承接,原是错综纠缠的脉络,树根似的,盘结而下,与坚实的大地紧紧相连。当我们触摸到那个源头时,我们懂得了,历史的另一个名字,叫厚重。我们唯有尊重和敬畏。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花未央,人未老》,有删改)
1.作者在古镇寻到许多历史留下的“痕迹”,并由此联想到相关的历史画面。请根据文章第③到第⑫段的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历史留下的“痕迹” | 联想的历史画面 |
明清建筑的门板、铜锁扣 | (1) |
剃头师傅用老式剃头刀给顾客剃头 | 旧时光里人们生活的安详 |
老人做布鞋 | (2) |
(3) | 这里车如流水马如龙,是占地三千多平方米的钱庄 |
河已塌陷、水也浅了的串场河 | 当年河水涟涟,波光桨影 |
九坝十三巷七十二个半寺庙 | (4) |
A.第①段详细叙述东淘古镇从建镇到发展的完整过程,表现“东淘古镇真的很古”,为后文写作者寻古作铺垫。 |
B.古镇街道之热闹,与小巷之宁静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冲淡古镇古朴气息的现代商业文明的强烈不满。 |
C.文章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写作者寻古过程,在现实与历史的交织中抒写作者幽思,内容虽多,却并无赘冗杂乱之感。 |
D.作者在写古镇古建筑时,有详有略,既能体现古镇历史遗存之丰富,又能让读者对古建筑具体特点有大致了解。 |
E.丁立梅散文的语言温婉细腻,富有诗意。像描写狗尾草、芦苇等植物的文字虽不多,却也自成意境。 |
沧浪亭①
苏舜钦②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
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
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③。
A.首联起笔不凡,诗人简笔勾勒了沧浪亭的位置、形貌,并由衷感叹:身居喧嚣的城市竟能有如此静谧之所。 |
B.颔联进一步描写了沧浪亭及周围环境,亭轩高耸,下临曲折的流水,近旁修竹丛生,清幽雅致。 |
C.颈联由景入情,状物由远及近,诗人借眼前的鸟兽行迹等来抒发内心复杂的感情,情景交融。 |
D.本诗工于炼字,如颔联的“慰”,写出修竹似若有情,使诗人仕途遭挫后的心境得到抚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