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世纪40年代 | B.16世纪50年代 |
C.17世纪40年代 | D.17世纪50年代 |
A.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复兴 | B.神学文化的复兴 |
C.封建文化的复兴 | D.资产阶级文化的复兴 |
A.手工工场的发展 | B.机器工厂的景象 |
C.全球贸易的兴起 | D.租地农场的出现 |
A.理性主义 | B.禁欲主义 | C.人文主义 | D.民主主义 |
A.“人间喜剧” | B.《战争与和平》 |
C.《哈姆雷特》 | D.《美国的悲剧》 |
A.《神曲》 | B.《最后的晚餐》 |
C.《蒙娜丽莎》 | D.《罗密欧与朱丽叶》 |
A.达·芬奇 | B.但丁 | C.哥伦布 | D.贝多芬 |
A.人文主义 | B.封建主义 | C.神学思想 | D.理性主义 |
A.11世纪以后,欧洲各地开展垦殖运动,大量林地、荒地被开发 |
B.欧洲手工工场中出现的雇佣关系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特征 |
C.领主出租自营地,他们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 |
D.庄园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 |
A.神权至上 | B.科学精神 | C.人文主义 | D.理性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