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不育花粉 | 正常可育花粉 | |
形态 | 不规则 | 圆形 |
淀粉粒 | 无 | 较多 |
第1组 | 第2组 | 第3组 | |||
P | ♀ A × A ♂ | P | ♀ A × C ♂ | P | ♀ C × A ♂ |
![]() | ![]() | ![]() | |||
F1 | 全可育 | F1 | 不结籽 | F1 | 全可育 |
第4组 | 第5组 | 第6组 | |||
P | ♀ B × B ♂ | P | ♀ B × C ♂ | P | ♀ C × B ♂ |
![]() | ![]() | ![]() | |||
F1 | 可育∶雄性不育 3∶1 | F1 | 不结籽 | F1 | 可育∶雄性不育 1∶1 |
注:P表示亲代,F1表示子一代,♀表示母本,♂表示父本 |
A.正常尾为显性性状 |
B.无法判断性状的显隐性 |
C.正常尾与正常尾相交,后代短尾比正常尾为2:1 |
D.短尾与正常尾杂交,后代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1:1 |
交配组合 | 子代性状表现及比例 | |
① | 丙(黑色)×乙(黑色) | 3(黑色):1(黄色) |
② | 甲(黄色)×乙(黑色) | 1(黑色):1(黄色) |
③ | 甲(黄色)×丁(黑色) | 全为黑色 |
A.根据交配组合①或③可判断黑色是显性性状 |
B.表中甲、乙、丙、丁的基因组成依次是BB、Bb、Bb、bb |
C.第①组交配组合产生的黑色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2/3 |
D.第②组交配组合产生的子代中,基因纯合的个体占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