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进去-教育应平等而普惠
排序:
限于篇幅仅展示1000道试题,请根据关键词精准搜索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你面对礼物这个词时,涌现在你脑海的或许是一些让你感动的话语,一次让你恍然大悟的指点,一段让你记忆深刻的旅程,一次让你受到磨炼的经历,抑或是一本让你打开世界的图书……


请以“这是最好的礼物”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将标题填写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不得抄袭、套作,不少于600字。
(2)行文中不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类型:作文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班级召开“广交益友,多读经典”主题班会,请你按要求完成以下任务。
(1)【任务一:情景对话】班会上,同学们就“交友之道”的话题积极发言,请你根据语境将对话补充完整,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
主持人: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有很多有关交友的名言,哪位同学能说出一句?
小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亮:谢谢小娇分享的交友名言。我还知道,不同的朋友关系有不同的称谓,比如,彼此情同意合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小晖:我来一个,②_____________的朋友,叫“竹马之交”。
小敏:我也来说说,年龄辈分不相同的人结交而成的朋友,叫③“_____________”。
主持人:感谢大家的积极发言。让我们多交益友,一生相伴。
(2)【任务二:分享经典】班会上要展示名著阅读笔记,请将有关内容补充完整。

1926年,鲁迅先后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___________》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8年结集出版,更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如《藤野先生》,写“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__________”的动因。又如《二十四孝图》,写“我”儿时就不喜欢“老莱娱亲”和“__________”的故事,进而引发了对那种不顾人情甚至灭绝人性的所谓“孝道”的批判。


(3)【任务三:发表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青少年要多读经典,你觉得中学生阅读经典有何意义?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字数80字以内。
类型:综合性学习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黄琬巧对

黄琬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

(甲乙两文均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祖父琼:黄琬的祖父黄琼。②京师不见: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况)。③状:汇报、报告。④未知所况:不知道该如何描述。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公大笑            不亦B.而琼状闻            为师矣
C.正月            三省吾身D.未知所况            温故知新
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开头画线句总述了“咏雪”的背景,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天气、人物等要素。
B.甲文“雪骤”一词属环境描写,除营造聚会的氛围外,还为下文“咏雪”作铺垫。
C.“琼大惊”写出黄琼被孙女黄琬的话吓呆了,觉得这样的回答一定会让太后勃然大怒。
D.鲁迅评《世说新语》“记言玄远冷峻,记行高简瑰奇”,这一特点在两文中都有所体现。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4.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哪个更好?为什么?
5.【甲】文中的“公大笑乐”和【乙】文中“琼大惊”描写手法上有何相似之处?有何表达效果?
类型:对比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下面对《天净沙·秋思》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枯藤老树昏鸦”中的三个景物,给读者一种萧瑟、沧桑、凄凉的感受。
B.“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写游子沿途所见温馨人家,一扫游子内心的悲凉。
C.“断肠人在天涯”一句点明主旨,直抒胸臆,表明了游子天涯漂泊之苦。
D.此曲善于加工提炼,以极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游子深秋远行图。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回忆中的祖母

唐小兵

①祖母个头挺高,却腿脚不好,不能行走太远,但个性随和,乐善好施,在我的记忆之中极少有她发脾气的场景。她养育了六个子女,参军的伯父和两个姑妈随参军的姑父都入了城,另外两个姑妈和排行最小的父亲留在乡村。

②很多年以后,我跟城里的姑妈姑父聊天,他们都会说起祖母在选择女婿时只看人品不重门第财富的标准,这两个姑父都是家里一贫如洗的,而我家在当地稍微算好一点的家庭,来攀亲的人也不少,说起这些两个老姑父都是常怀感激之情。

③祖母也是一个特别善良的老人,母亲跟我说起祖母时也常常心怀感念,在我的记忆之中祖母跟母亲之间从未产生龃龉,更别说冲突了。这中间有一个很重要的缘由就是祖母对母亲的善意和关爱深深地打动了她。1970年代初,父母结婚没多久,母亲罹患肺结核,在那时的中国,这几乎是不治之症,瘦到只有六十多斤,腹中胎儿也被迫放弃,头发几乎掉光,是外公和父亲用担架抬到乡卫生院住院治疗的。在住院的那五十多天,是祖母和外婆轮流去医院照顾打点。祖母毫无怨言,任劳任怨,尽管有邻居放出各种治不好了会人财两空的议论,她也完全不为所动。奄奄一息的母亲终于活过来了,身体复原后才有了我们三兄妹,她也因此对祖母感恩了一辈子。

④城里亲戚回来看望她老人家赠送的罐头、麦乳精、饼干、水果等在乡村很稀罕的食物,祖母也会保管好,自己很少享用,经常是拿给我们吃。不但给我们填饱肚子,还经常散发给同一个院落的小孩子享用,祖母常说:孩子们都还小,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看到你们吃得高兴,我也打心眼里高兴。这在那个物资紧缺的时代自然是特别慷慨的行为,可祖母做这一切都特别自然,从来没有半点施人恩惠的神色,她是真心实意地喜欢帮助人。祖母还会一些医术,左邻右舍有些病痛的,也经常会来找祖母想办法,她也经常给院子里的产妇接生,从来都是分文不取。

⑤我读小学时,夜里写作业或读书的时候,家里有一段时间还没有电灯,点着煤油灯,经常我在写字,祖母在旁边做手工活,比如纳鞋底什么的。常常是她一边做活,一边给我摇着蒲扇驱赶夏夜的蚊子,带来丝丝凉风,让闷热无比的夏夜多了些许清凉。那种温馨的情景在祖母过世后一遍遍地回旋在我的脑海之中。

⑥初一的时候,在学校吃中饭,都要自带洗过的白米和食材到学校去蒸熟,这些都是祖母每天提前为我准备好的,从来没有耽误过。我记得有一次跟两个同学放学回家,贪玩的我们下到溪流里捕鱼,正玩得不亦乐乎的我应了乐极生悲的古语,被一块陷在泥巴里的锋利的玻璃片深深地割伤了脚底板,血流如注,同学搀扶着我回到家中。祖母赶忙帮我用清水冲洗,又用城里亲戚拿回来的碘酒消毒,然后包扎,一边温言细语地安慰着我,让既疼痛又懊悔的我有瞬间治愈的感觉。我初二开始寄宿,每周回家一次,每次离别时,祖母都要拄着拐杖送我走到村口,她那时候八十岁了,实在不良于行,但每次都坚持要颤颤巍巍地送我一段路,而每当周五傍晚我从学校回家,她都给我准备了可口的食物,惦念着我在学校这一周肯定没有吃饱。

⑦祖母过世已经二十八年了,这将近三十年的岁月,无论是我的家庭,还是那个小乡村乃至中国,都发生了地覆天翻的变化,可是我想无论世道如何变幻,无论人生怎样变迁,祖母在她生前的一言一行中所弥漫出来的那种平凡人生中的德性,那种乐于助人的慷慨与仁爱,那种宽和待人的品性,那种不趋炎附势、重人品、轻财富、照顾弱者的价值准则,却是我们这个小家庭乃至大家族的家风最重要的精神遗产吧。

1.阅读全文,补全下列表格中的信息。
与祖母有关的事件祖母形象
选择女婿时只看人品不重门第财富重人品,轻财富
祖母和外婆轮流照顾我母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照顾弱者
为我包扎伤口、给我做可口的食物____________
2.根据提示,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她那时候八十岁了,实在不良于行,但每次都坚持要颤颤巍巍地送我一段路。(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本文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运用这种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4.选文第⑦段有何作用?表现出“我”怎样的情感?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一)

四季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朱自清领我们走进春天,去看看争先恐后绽放的花,闻闻酝niànɡ     )着花香的泥土气息,听听鸟儿婉转的歌声;老舍领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晒晒济南冬天温情的阳光,赏赏小山上害羞的薄雪;刘湛秋领我们去感受南国的雨,感受春雨的温暖妩媚,夏雨的热烈粗     ),秋雨的端庄沉静,冬雪的自然平静。四季美景多姿多彩,却从不咄咄逼人。

1.阅读上面文字,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酝niànɡ(     )                    (2)粗(     )
2.文段(一)中有不少成语,请写出其中的3个。
(二)

亲情

《秋天的怀念》一文中,病入膏肓的母亲忍受着巨大的病痛,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要推着双腿残疾的儿子去北海看花。由此,我们感受到母爱的真挚、细腻和深沉。《散步》一文中,一家四口去散步,我背母亲,妻背儿子,化解了路上发生的分歧。由此,我们感受到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温馨的亲情。《金色花》一文中,顽皮的孩子化作金色花和母亲捉迷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3.解释文段(二)中画波浪线的词语。
(1)憔悴            (2)分歧
(三)

师恩

鲁迅忘不了他的启蒙老师,那位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海伦·凯勒忘不了她的老师,那个为她“再塑生命的人”——安妮·莎莉文。“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人又怎么可能不会忘记,那个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陶行知先生有一幅名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最形象的赞誉。

4.从下列句子中选出一副对联,将相应的句子填到横线处,使文段内容连贯,上下联顺序正确。
①不带半根草去            ②俯仰无愧天地            ③褒贬自有春秋            ④捧着一颗心来
5.下面从以上几个文段中选出来的句子,属于病句的一项是(     
A.春风夏雨,秋霜冬雪,大自然生生不息,四时景物美不胜收。
B.老舍领我们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晒晒济南冬天温情的阳光。
C.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
D.中国人又怎么不会忘记,那个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孔子。
类型:基础知识综合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课外散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走向虫子·刘亮程

①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来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来,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来,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蚂蚁一骨碌爬起来,想都没想,又换了种姿势,像那只蜣螂那样头顶着地,用后腿往上举。结果还是一样,但它一刻不停,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效果。

②我猜想这只蚂蚁一定是急于把干虫搬回洞去,洞里有多少孤老寡小在等着这条虫呢。我要能帮帮它多好,或者,要是再有一只蚂蚁帮忙,不就好办多了么。正好附近有一只闲转的蚂蚁,我把它抓住,放在那个土块上,我想让它站在上面往上拉,下面的蚂蚁正拼命往上顶呢,一拉一顶,不就上去了么。可是这只蚂蚁不愿帮忙,我一放下,它便跳下土块跑了,我又把它抓回来,这次是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的旁边,我想是我强迫它帮忙,它生气了。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这只说不行,给两条。一条半。那只还价。

③我又错了。那只忙碌的蚂蚁好像感到身后有动静,一回头看见这只,二话没说,扑上去就打。这只被打翻在地,爬起来仓皇而逃。也没看清咋打的,好像两只牵在一起,先是用口咬,接着那只腾出一只前爪,抡开向这只脸上扇去,这只便倒地了。

④那只连口气都不喘,回过身又开始搬干虫。我真看急了,一伸手,连干虫带蚂蚁一起扔到土块那边。我想蚂蚁肯定会感觉这个天降的帮忙。没想到它生气了,一口咬住干虫,拼命使着劲,硬要把它原搬到土块那边去。

⑤我又错了。也许蚂蚁只是想试试自己能不能把一条干虫搬过土块,我却认为它要搬回家去。真是的,一条干虫,我会搬它回家吗。

⑥也许都不是。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1.选文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叙写了一只虫子搬运另一只“干虫”的过程,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思。
2.作者两次说“我又错了”“我又错了”,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选文语言生动活泼,幽默有趣,请任选一句,加以评析。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小说《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哲尔赛的旅行成了我们的心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身了。A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行的人们一样,我们感到快活而骄傲。

②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

③毫无疑义,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走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身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④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子们买几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生病的。然后转过身对着我,又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⑤我只好留在母亲身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十分不公道。我一直盯着父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女儿和女婿向那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走去。

⑥我父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走了几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身边的女儿女婿,就赶紧向我们走来。他的脸色十分苍白,两只眼也跟寻常不一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⑦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⑧父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⑨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⑩可是父亲还是放不下心,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女儿。我也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手里干的活儿。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父亲赶紧走去。我这次可跟着他走了,心里异常紧张。父亲客客气气地和船长搭上话,一面恭维,一面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何出产,人口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土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父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一个卖牡蛎船的,那个人倒很有趣。您知道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父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老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勒阿弗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身边,因为他欠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一个五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答道:两法郎五十生丁。

我把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B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两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三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十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C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请从“情节”的角度,概括选文内容。
2.对小说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儿童视角、第一人称“我”讲述故事,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染。
B.证实“卖牡蛎的人”就是于勒,菲利普夫妇希望破灭,情节达到戏剧性高潮。
C.克拉丽丝虽然有些势利,但她勤俭持家,相夫教子,是个温良恭俭型善良女性。
D.小说最后戛然而止,收束故事,耐人寻味;“改乘圣玛洛船”,颇具讽刺效果。
3.从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画B处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比较研读A、C两处画线句子,简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类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苏轼的《水调歌头》地位极高,是最著名的咏______词之一,词前小序,交代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极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B.词的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C.第一问,陡然发之,表达对宇宙、人生的疑惑和哲思;第二问,转入抒发怀人之情。
D.词作感情变化,富有波澜,由乐观豁达,转抑郁惆怅,凸显苏词委婉而含蓄的词风。
3.紧扣“月”和“人”,简析画线句子的意境之美。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艾青诗选》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为当代著名诗人,___________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用了________这一笔名,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的挚爱和怀念;《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感情上升到“爱国”这一主题,全诗抒发______之情。
2.下面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的雅称美誉,为诗坛增添亮色:艾青是“土地的歌者”,余光中为“乡愁诗人”。
B.20世纪30年代是艾青诗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
C.《我爱这土地》全诗意象铺排、长短句错落有致,诗节灵活,尽展自由诗风格。
D.第一节“歌唱”为全诗的领起词,“歌唱”的对象有:土地、河流、风、和诗人“我”。
3.《我爱这土地》中“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意象的前面,都加了长长的修饰语,请任选一句,简析其对表达诗人情感的作用。
类型:诗歌鉴赏
难度系数:一般0.65
收藏
纠错
详情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