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缕花香,绽放在思念里
①早春,当一缕微风带着淡淡的花香拂过我的脸颊时,我便知道,是迎春花开了。
②迎春花就开在故乡的一条巷子里,一方小小的平瓦房的墙上。每年早春,那红砖砌起的墙上都会绽放出一片耀眼的金黄。朵朵迎春一嘟噜一嘟噜地串在细细的枝条上,伸出墙体,那一片金黄,那缕缕花香,引得过路老乡不住地看,抽搭着鼻子使劲儿吸它的香气。而平瓦房的主人总是看着这一切,乐呵呵地折下几根枝条送给驻足欣赏的老乡,让整个村子都弥漫着淡淡的芳香,很快就使村庄从寒冬的冷寂中复苏了。
③待到折下的花又长出来,主人心心念念的小人儿就从城里回来了,通常还要捎着父母的一点心意——一双球鞋,或是一提蜜食。小人儿扑进他的怀里,喊着“太爷爷——”。这个小人儿便是我。太爷爷把小小的我抱起来,满院子转。休息的时候,他将蜜食一块块塞给我吃,自己则提着那双球鞋出去,从村东头夸到村西头:“俺孙子、孙媳孝顺呐!”尽管鞋子不名贵,太爷爷却很开心,满脸皱纹堆在一起,长长的眉间也开出了一嘟噜灿烂的迎春花。
④迎春花开后不久,院子里的樱桃树、柿子树也接连开了花。一时间,淡粉、金黄、橙红鲜绿交织,表妹、小姑,还有村里的很多孩子都跑来看,本来只有我和太爷爷两人的小院霎时生动起来。太爷爷把玉米皮三捆两捆,打一个小小的结,用打火机一点,这个小玩意就忽地蹦出去了,像田间的蚂蚱一样。这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男孩子连连叫好,女孩子看到小火苗原本很害怕,都用手挡住眼睛,可最后也一齐跟着喝彩、鼓掌。太爷爷被孩子们簇拥着,老人、孩子、花、草,被一缕飘来的淡淡花香拂成一幅美丽的画。
⑤但过不了多久,小院就又安静下来了。村里的孩子开始陆陆续续去到城里,和我一起玩的人越来越少,难免会有些无聊,太爷爷便说,要带我去“过大沟”。他把他的老式自行车找出来,加固一下后面的娃娃座椅,把我抱上去,抓过一顶宽大的草帽,骑着它经过一间间平瓦房,一张张贴好的门神画像,一排排飞舞的萝卜旗,出了巷子,出了村庄。我坐在后面,看着太爷爷起伏的后背,他藏蓝布衣下瘦瘦的身躯似经风吹日晒已不堪重负,但是他蹬脚踏板的双脚却格外有力,几乎看不出他已是个七十多岁的老人。骑着骑着,太爷爷哼起了小调,然后提醒我:“过大沟喽——坐稳噢!”我紧紧抓住座椅的握手,感觉身体向前微微倾倒,重心下移又上移,身体再往后一仰,一颠一簸中,这条坑坑洼洼的黄泥路带来无限乐趣。最普通的骑车过大沟,就这样成为我童年无法忘却的快乐。
⑥这样的生活,美好却过得太快,以至于转瞬间即是年年岁岁,岁岁年年。2013年冬天,寒风呼啸,母亲突然对我说:“我们去看太爷爷吧。”我欢喜地点头,很快穿戴好,奔向楼下,却没有瞥见母亲眼底的一抹忧伤。到了老家,我跟着一队头缠白布条的人缓缓地走,恍惚中又回到从前。
⑦又一个早春,我站在故乡那一方小小的平瓦房墙旁,那红砖砌起的墙上如往年一样,绽放出一片耀眼的金黄。朵朵迎春一嘟噜一嘟噜地串在细细的枝条上,微风拂过,送来一阵淡淡的清香。这挥之不去的花香,不只是红砖墙上迎春花的,它更是太爷爷积极、乐观的心态和坚强、诗意的人生态度。这一缕花香伴随了我的整个童年,而今,它萦绕于心间,绽放在我对往日时光的思念里,伴我继续乐观、坚强、诗意地走下去。
1.文章主要描写了“我”与太爷爷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梦想,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亲人的鼓励与陪伴,有人说助力成长的是挑战困难的勇气、坚强的意志、果断的行动力……同学们,助力你成长的是什么呢?
【甲】舜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选自《<孟子>二章》)
【乙】当今天下之病,臣请譬诸病者:其安时调养适宜,固不病矣;病在皮肤,医者能早去之,病且安矣。此二者皆已不及,而病在支①体,若得良医,可速愈也。天下之病,势已如是,于可医之时,陛下又选任良医,倘信任不疑,听其施设,非
(选自蔡襄奏折《乞④用韩琦⑤、范仲淹》,有删改)
【注释】①支:通“肢”。②使:假使。③惮:怕,畏惧。④乞:乞求,请求。⑤韩琦:北宋政治家,名将。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父与女(张秀亚)
①为翻寻一件秋衣,无意中又在箱底看到了那条围巾,那是用黑色绒绳结成的,编织着宽宽的条纹……在这素朴的毛织物里,编织着我终生难忘的故事。
②是十多年前了,一个风雪漫天的日子,父亲自故乡赶来校中看我。
③他着了件灰绸的皮袍。衰老的目光,自玳瑁边的镜片后滤过,直似秋暮夕阳,那般温爱、柔和,却充满了感伤意味……他一手提了个衣包,另一只手中呢,是一只白木制的点心盒,上面糊了土红的贴纸,一望便知是家乡的出品。
④父亲微微佝偻着身子,频频拂拭着衣领、肩头残留的雪花说:“自从古城沦陷,不知情形如何,我和你母亲时刻记挂着你,只是火车一直不通……我真埋怨自己,当年只埋头读些老古书,自行车都不会骑。不然,阿筠,爸爸会骑自行车来看你的啊……”
⑤外面仍然飘着雪,将窗外松柏,都渐渐砌成一座银色的方尖塔,那细弱树枝,似又不胜负荷,时有大团的积雪,飞落下空阶……随了那苍老的声韵,我的眼前出现了一幅图画——一个老人,佝偻着背脊,艰难而吃力地,在凝冻了的雪地上,一步一滑地踏着一辆残旧的自行车……六十二岁的父亲,竟想踏自行车走六百里的路来看我……
⑥父亲自衣包中取出我最爱读的《饮冰室文集》,同母亲为我手缝的花条绒衬衣,他转身又解开那点心盒上的细绳,里面是故乡的名产——蜂糕。
⑦“你母亲说,这是你小时候最喜欢吃的东西……”他拿起一块,放在我的面前,又摆到我的手上。呵,那被烟蒂熏染得微黄的衰老的手指,此刻还似在我的眼前晃动……当时,也许是我的虚荣造成了我的腼腆吧,在那衣着入时、举止潇洒的两个男女同学注视下,对着这故乡土物,好像有什么鲠在喉头,竟无法吞咽,只窘迫得涨红了脸。
⑧天色渐渐地昏暗了,我终于拾起那只“原封没动”的点心盒,只和父亲说了一句:“我拿回宿舍慢慢地留着吃吧。”
⑨翌日天色微明,我便匆忙地整理好书包,预备赶回学校去听头一堂的文学史,父亲好似仍觉得我是个稚龄的学童,一手摸着花白胡须:“阿筠,我送你去搭电车!”
⑩北国的冬晨,天上犹浮着一层阴云,雪花仍然在疏落地飘着……一路电车终于叮咚地驶来,我才预备跳上车去,父亲又忽地一把拉住了我:“你不冷吗?”说着,那么匆遽地,自他的颈际一圈圈地解开那长长的黑色围巾,尽管我在旁边急迫地顿足:“爸,车要开了。”他又颤抖着那双老手,匆遽地把那围巾一圈圈地,紧紧地,缠在我的颈际。
⑪我记得那天我着了一件深棕色的呢大衣,镶着柔黄的皮领,那皮毛颜色,直似三月的阳光,又美丽又温暖。但是,父亲却在那衣领外面,仍为我缠起那厚重的毛围巾,直把我装扮成南极探险的英雄了。我暂时忍耐着跳上了电车,赶紧找到一个座位就开始解去那沉甸甸的围巾。一抬头,车窗外,仍然瑟瑟地站着那个头发斑白的老人,依旧在向我凝望,雪花片片地飞上了那光秃的头顶,同那解去围巾的颈际。我的手指,感到一阵沁凉,我那围巾上,自父亲颈际带来的雪花,开始消融。我那双手,立时麻痹般不能动转了,只任那松懈了一半的围巾,长长地拖在我的背上……
⑫那黑毛绳的围巾,如今仍珍贵地存放在我的箱底,颜色依然那么乌黑光泽,只是父亲的墓地,却已绿了几回青草,飞了几次雪花……
(选自张秀亚《种花记》,有删改)
1.文章写了哪两件关于父爱的小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在我们成长的旅途中,会有许多美好的遇见,或温暖,或感动,或欣喜……美好的遇见总令人难忘。
白老师,你是我的朱砂
毕淑敏
①我上学的第一任老师,是位美丽的女子。那时候她还没有孩子。没有孩子的女子,对别人家的孩子,要么是极厌烦的,要么,是极喜欢的。我的老师,是喜欢的那一种。
②我一年级的班主任是白玉琴老师。一天上语文课,白老师讲《小猫钓鱼》。她把课文念完之后,提问大家谁能复述一遍。这对刚刚上学的我们来说很有难度,课堂里一时静若幽谷。我那时梳着齐眉娃娃头,一缕湿发遮住了眼帘。汗水淋淋的我顺手捋了捋头发,白老师立刻大声说,好啊,毕淑敏愿意来回答这个问题,请起立。我魂飞胆战,当下想, 我恍若慢镜头一样起身,企图拖延时间以想他法。也许因为我动作太慢,白老师在这个当儿另起了主意。她说,毕淑敏站到讲台上来,面向大家复述课文。
③天啊!没有任何法子对抗。我只好
④开蒙,古时指儿童入书塾接受启蒙教育,现如今泛指儿童开始上学识字。早年的开蒙礼,要由礼官为即将入学的孩子们,在额头点一粒大大的朱砂眼。点眼的具体位置是在鼻根上方印堂的中央,名曰“开智”。象征着这孩子从此脱离了蒙昧的混沌,睁开了天眼。朱砂色艳如血,闪烁着金属般的光泽,美艳无比且触目惊心,之后是孩童学写“人”字,谢师恩、开笔石上练字、初背《三字经》……破蒙如问破晓,人生从此曙光乍现。
⑤《小猫钓鱼》后,我听白老师对别人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好记性的孩子,居然把整篇课文复述的几乎一字不差。几十年后我重回母校,有年轻老师对我说,白校长(白老师已成为校长)至今还会说起当年的你,是多么聪慧……
⑥时至今日,我常在想,自己并不聪明,那一日的捋发,看似偶然,也许是心中的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使然。细心的白老师看穿了一个胆怯的女孩乔装打扮后的渴望,她温暖地推动了孩子的尝试。老师的鼓励,让一个不自信的幼童,感觉到了被重视、被喜爱的欢欣。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将伴随终生。
⑦我上学时没有举行过开蒙礼,白老师就是我的朱砂。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