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梵高——《向日葵》——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德国天才的作曲家 |
C.居里夫人——发明了人造纤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
D.卡尔·本茨——制造出内燃机汽车——汽车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颁布实施新经济政策 |
C.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建设 | D.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
A.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 | B.欧洲经济共同体成立 |
C.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 D.欧洲联盟成立 |
材料
材料一 西汉时,司马迁受命撰写史书,行遍大江南北。当他驻足于岷江之畔、离堆之上时,一座工程深深地震撼了他。他在《史记·河渠书》里写道:“于蜀,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如今,它早已与岷江融为一体,湍急的江水被其“驯服”,化作大大小小的河流,润泽成都平原广袤沃土,灌溉面积超过一千万亩。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中“一座工程”的名称。简要归纳这一工程的作用。材料二 1933年,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成立。在国家的组织下,利用政府的投资,这一流域建造起20座新水坝,改建了5座原有水坝。田纳西河流经的7个州从此再没有洪水泛滥,航运、电力、林业种植和农业生产大幅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大量的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以工代赈”,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摘编自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说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美国处于什么特殊时期。田纳西河流域的工程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投入上万亿元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各类水库从旧中国时期的1200多座增加到近10万座,总库容从200多亿立方米增加到9000多亿立方米。三峡、南水北调、小浪底等一批重点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水利工程规模和数量跃居世界前列。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水利工程建设的变化谈谈你的感想。【科技见证荣耀】
材料一 赵州桥,始建于隋代,由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赵县城南洨河之上,因赵县古称赵州而得名。此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久远、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拱桥,在中国造桥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全世界桥梁建筑有着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科技凝聚希望】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人建造的蒸汽动力轮船“黄鹄号”试航成功,揭开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序幕。1909年,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竣工,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了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37年,茅以升主持建成了钱塘江大桥,这是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座双层公路、铁路两用桥。
——摘编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技有所变化的原因,并指出近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状况。【科技成就非凡】
材料三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等
(3)从材料三中任选一项史实,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科技开创未来】
材料四 从革命时期高度重视知识分子工作,到新中国成立后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到改革开放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进入新世纪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到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科技事业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始终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战略作用。
——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技事业创新发展战略作用的认识。材料 大事年表
时间 | 事件 |
1819年 | 玻利瓦尔打败西班牙殖民者,成立“大哥伦比亚共和国” |
1851年 |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
1853年 |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 |
1854年 | 美国再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 |
1857年 | 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 |
1861年 | 俄国开始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
1862年 | 美国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1865年 | 美国内战结束,北方获胜 |
1868年 |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
A.彻底消除了经济大危机 | B.恢复了自由放任政策 |
C.解决了社会的根本矛盾 | D.维护了资产阶级利益 |
史料①:1世纪,基督教诞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成为日益扩张的帝国的官方宗教,并最终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史料②:2世纪,罗马帝国的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拉丁文也随之不断向外传播,逐渐成为被征服地区的官方语言。 |
A.罗马帝国是基督教的发源地 | B.帝国的扩张给被征服地区带来了灾难 |
C.罗马帝国起源于地中海区域 | D.帝国的扩张客观上促进人类文明传播 |
A.形成了郡国并行的局面 | B.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
C.扩大了元朝统治的疆域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