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
茅以昇
①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古代神话里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在交通方面发挥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汶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石桥。这座桥建造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⑤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02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在桥头的碑文里刻着他的名字。
⑥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建造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⑦早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那时候有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过中国,他的游记里,十分推崇这座桥,说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并且特别欣赏桥栏柱上刻的狮子,说它们“共同构成美丽的奇观”。在国内,这座桥也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的。它地处入都要道,而且建筑优美,“卢沟晓月”很早就成为北京的胜景之一。
⑧卢沟桥在我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历史上,也是值得纪念的。1937年7月7日中国军人在此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
⑨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呢?首先,在于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形象。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建造于700多年前,有的石梁一块就有200来吨重,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至今还不完全知道。其次,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建成的桥,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再其次,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材,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⑩两千年来,我国建造了无数的石拱桥。解放后,全国大规模兴建起各种形式的公路桥与铁路桥,其中就有不少石拱桥。1961年,云南省建成了一座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名叫“长虹大桥”,石拱长达112.5米。在传统的石拱桥的基础上,我们还造了大量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其中“双曲拱桥”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新创造,是世界上所仅有的。近几年来,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的这种拱桥,其中最大的一孔,长达150米。我国桥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文章先概括介绍石拱桥的一般特点,然后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典型例子来说明中国石拱桥取得的光辉成就,最后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拱桥的新发展。 |
B.文章重点说明赵州桥和卢沟桥,采用的说明顺序大体一致,即从大体介绍一般情况,到着重介绍桥梁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再介绍桥的审美特征等内容。 |
C.第⑤段引用张嘉贞和张鷟的话分别从雄伟壮观、匀称古朴两个方面来说明赵州桥的特点。 |
D.第⑨段举江东桥的例子,具体说明我国石拱桥在建筑技术上有很多创造,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 |
①2023年4月1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通过交通运输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港澳办组织的竣工验收。港珠澳大桥为三座大跨度钢结构斜拉桥,连接珠海、香港、澳门人工岛三个地区。大桥采用了“桥、岛、隧三位一体”的建筑形式,全程段呈S形曲线,既能缓解司机驾驶疲劳,还能提升建筑美观度。
②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在技术研发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建设前后创新项目超过1000个,形成63份技术标准,创造600多项专利(中国国内专利授权53项),形成了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③港珠澳大桥的建成通车具有划时代意义。首先,其建设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体现一个国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勇创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气。其次,极大缩短了香港、珠海和澳门三地间的时空距离,促进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创新要素的高效流动和配置,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桥梁在古代基本上保持了领先水平,近代虽然建桥技术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奋起直追,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中国桥梁建设投资逐年增加,中国桥梁实现了从追赶到跨越的梦想。今天我们正在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拓展桥梁建造技术,适应国际市场的规则,按市场规律办事,使得我们的桥梁建造技术能够满足国内外的重大需求,实现持续不断的跨越。
我想我的马
鲍尔吉·原野
①大群牛羊拥挤在公路上,汽车鸣笛也不躲开。牛羊满山遍野,边走边找草吃。今年旱,六月中旬了,草还没盖住地面,白音温都的牧民正赶着自家的牛羊转场去塔林花草原夏营地。看到这样的场景,我下意识地想告诉老父亲。接着心里咯噔一下,父亲已经去世了。
②在镇政府,我看见一个两岁的女孩在大厅纳凉,她庄重地伸出手,跟往来办事的牧民握手,好可爱。我想说给我父亲听。他一定是盘腿坐在床上,身体摇晃,露出微笑,仿佛见到了小女孩。但是,父亲去世了。心又咯噔一下。
③父亲去世四年了,我尽量回避与他有关的事件和物件。这几年,我没去草原,去了会想起父亲,仿佛他就在那里。草原上,干牛粪发出草药的气味,排队飞行的大雁,翅膀反射着阳光。被晒得灰白的木轮车边上,牵牛花(蒙古语叫媳妇花)开放了,傍晚它们会收拢花瓣,像一支支雨伞。我想把看到的一切都告诉父亲,却无处说,我感觉自己
④父亲性格刚直,说人论世,言语激昂。进入80岁,他变得柔软安静。到90岁,他几乎不说话,趴窗台看绿地上的花朵和天上的白云。父亲度过91岁生日后,开始说他的战马。马的名字叫沙日拉,意思是带点黑灰斑点的白马。
⑤父亲说,辽沈战役打沈阳的时候,国民党的黑飞机飞得像树梢那么高,机枪连串扫射。骑兵目标大,没地方躲,好多战友牺牲了。战马低头嗅主人身上的血,不离开主人。他说:“战争啊,比电影看到的残酷。”炮弹爆炸,四处是残破的血肉。按理说动物应该在炮火中逃散,但是马不离开自己的主人。我父亲说:“沙日拉是一匹多好的白马!”
⑥我怕父亲情绪激动,扶他到床上躺下,说:“你别想过去的事了,享受幸福的晚年吧。”
⑦父亲说:“沙日拉爱用鼻子嗅我身上的味,我也喜欢马的汗味。我想我的马。”
⑧2019年7月,父亲的身体开始虚弱。10月1日上午,电视直播新中国成立70年庆典。我们早早把父亲扶到沙发上,他坐不住,身体两边放了两床棉被。十点整,电视播放1949年开国大典纪录片。70年前的这天,我父亲参加了开国大典阅兵式,他是内蒙古骑兵白马团的战士。我父亲目不转睛地看完电视画面,说:“我没找到我的马。”
⑨那天晚上,我们看完电视准备休息,父亲从卧室走到客厅,站着,像要宣布一件事。【甲】他说:“我的马……”“马”字没说出来,眼泪已在他脸上流淌,灰衬衣像雨衣一样挂在身上,空空荡荡。我上前扶他,感觉他在颤抖。他说:“我的马在哪儿?”
⑩母亲说:“快睡觉吧,你说你的马在抗美援朝时被送到朝鲜去了。”
⑪父亲躺在床上说:“我想我的马,我感觉
⑫我父亲活了91岁,经历九死一生。走到生命的终点,他忘记了世间所有的荣辱,却忘不了那匹战马。父亲说:“我的马也会想我。”
⑬一个月后,2019年11月8日,父亲溘然辞世。如果有天堂,______。
(《光明日报》2023年8月)
1.请阅读文章④一⑫段,将横线内容补充完整。汪曾祺在雨中“看见”了生活的美好,朱自清在背影里“看见”了父爱的深沉,茅盾在白杨树上“看见”了抗日军民的坚强不屈……看见,需要眼睛,更需要用心去感悟,这样我们才能从细微之处体会生活的美好,从身边亲人、朋友的付出和帮助中体会人间的真情,从自然景物中体会人生的哲理……
春天,繁花像白色的云朵点 ① (zhuì)在绿色的原野上;秋天,透过松林的屏风,橡树、枫树和白桦闪射出火焰般的彩色光辉,狐狸在小山上叫着,小鹿静悄悄地穿过了笼 ② (zhào)着秋天晨雾的原野。 ——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 | 春天,一场场雨湿透大地, 丙 在远处看,平坦的大地上,这样的水汽一团一团地从地面浮起,聚向高处,又渐渐浓了,便成为云。 ——李娟《我的阿勒泰》 | 地锦的条蔓 甲 (A.màn B.wàn)从花墙上爬过来,挂在它身上。秋来时,好象挂着几条红缎带,两只白猫喜欢抓弄摇曳 乙 (A.yè B.zhuài)的叶子,在松树周围跑来跑去,有时一下子窜上树顶,坐定了,低头认真地观察世界。 ——宗璞《燕园树寻》 |
A.①②③ ④ | B.③④①② | C.③①②④ | D.②③④① |
类别 | 情感 | 诗句 |
欣喜 | 有一种遇见,既有美景,又有欣喜。 | (1) |
豪情 | 有一种肯定,少年意气,卓然独立。 | (2) |
孤寂 | 有一种孤寂,天地广阔,仍有悲叹。 | (3) |
激昂 | 有一种斗志,勇往直前,不惧困难。 | (4) |
安乐 | 有一种品德,身居陋室,心境高远。 | (5)斯是陋室, |
烦闷 | 有一种等待,夜深候客,百无聊赖。 | (6)有约不来过夜半, |
A.小文说:看了社长小石榴的诗文分类辑录单,使我想起了我们一起学习经典课文的过程。 |
B.小语说: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而且可以陶冶情操。 |
C.小十说:此次活动掀起了“阅读热”,让读书成为校园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 |
D.小六说:读书,为我们打开一扇新的大门,引领我们探索斑斓的世界。 |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请选出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首句烟、水、月、沙四个意象用两个“笼”字和谐融合,绘成一幅朦胧的水边夜色图。 |
B.“夜泊秦淮近酒家”承上启下,网络全篇,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于此可见。 |
C.结尾两句运用典故,由《玉树后庭花》引发诗人历史兴衰之感。 |
D.此诗情景交融,比喻恰当,寓意含蓄,语言凝炼。 |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爱莲说》)
士之才德
(节选自《书幽芳亭③记》)
A.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
B.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
C.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
D.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
长津湖的雪
凌仕江
①他的一只脚至今留在朝鲜的冻土里。
②在场者爆出这个消息,不禁让人为之一震。
③秋风和阳光,洒落川西平原的僻静小院。漂亮的现代房舍与农家果树。镶嵌着田园丰收的喜悦;晒坝里的金色晚稻.被手持推耙的农夫铺成梯田或毯子。鸟儿在谷堆上欢呼雀跃。
④他坐在饱满的谷粒中央。像久别的亲人向我们挥手微笑。
⑤如此场景,像是他在迎接人生的重要节日,一枚枚闪亮的勋章佩戴胸前,引得关爱英雄的年轻志愿者,纷纷伸出手抚摸掂量它们的分量。
⑥一只鸽子从柚子树上,跃到茶杯边沿喝水,他用肘捋了一下桌面,不经意撩起宽松裤管,让我一不留神瞥见他的假肢,心中顿时悲欣交集。他云淡风清的表情,丝毫让人感受不到这位九十三岁的志愿军,以身残志坚的毅力同艰难岁月过招,已远远超过常人的表现。
⑦事实证明,他占了生活的上风。摆在他面前的一地鸡毛,早已甘拜下风。
⑧距离那一场遥远的战事,命运之书已递增厚厚的七十多个春秋。1950年元月5日,他从四川广元正式入伍,12月26日接上级命令入朝,驻扎平壤机场。气候多变与生死难料的运动战,随时面临与敌方交火。1952年10月,在朝鲜五层山文登公路东线的阻击战中,作为重机枪手,他带领爆破组,关键时刻掏出手雷炸掉地堡的瞬间,不幸被敌人扔来的手榴弹炸断右腿,手臂严重受伤,鲜血长流。
⑨他轻轻展开一方肉色的棉麻丝巾,羞涩的笑容仿佛对待珍藏的信物,上面印有红色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字样,那是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敬赠他的珍贵礼物。他一直舍不得用,那条柔滑的丝巾在他颤抖的指尖,如风漫卷。
⑩他的十根指头,被长津湖的雪冻得参差不齐。
⑪他说那里太冷,战场上冻死的人太多……他的眼神陷入凝固的沉默,看上去有点落寞。但他手腕里残存的战争弹片,因他生命的陪伴从不落寞——它们常常在起风的夜晚,对他的肉体发起进攻总动员。
⑫有花也好,无花也好。日子如草一样,有秩无序地过着。春来吐绿,秋来发黄,夏来蝉鸣,冬来树萧。
⑬他始终以向上的心态面对冷暖人生,谁见了都容易被他的谈笑风生感染,他不断将自己健康的资本推给身边老伴的功劳。那个身着旗袍的女子,当初如何选择这位特级残废军人?她说那时抗美援朝回来的英雄特别“吃香”,她不仅选择了他,还为他生了两儿两女。她夸他虽然少了一条腿。那些年照样下田干活挣工分,在稻田里扯稗除草。从不输给任何一个四肢健全的人。
⑭他目光望向她,脸上流露出暖阳沐醉的笑容,话语顿挫间,那满口齐整的白牙,如长津湖的雪。
⑮我不知这世间历经那场雪的幸存者还有多少?
⑯历史长河中,他们习惯了静静离去与悄悄归来。他们宠辱不惊地站在生活的原点;他们是红尘中的隐者,也是苹果树下的清流,他们是硝烟散尽的火焰,也是遭受磨难尘封不灭的孤勇;他们微笑如随风潜入暗夜的落花,伴随日升月落与万物生辉。他们精神里散发着草木气息,在田园与城镇之间,像一棵隐姓埋名的树,心中却装满谷子的心事,一声蝉鸣便可以划破远方的黎明,
⑰临别时,我没有询问他机枪扫落敌机有何成就感?我只伸出两个大拇指为他点赞——因为他披着一身雪从长津湖归来,他叫李正海。
(选自《羊城晚报》2021年10月,有删减)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长津湖的雪”为线索,串联故事,脉络清晰。 |
B.第①段独句成段,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人物的介绍,突出人物坚毅勇敢的性格特征。 |
C.⑯段画线句体现了他对志愿军生涯感到悲痛与荣耀的矛盾心理。 |
D.全文用第三人称叙述,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地讲述人物事迹。 |
野树
张猛
①连日来,我长久注视着窗外的树。
②向更远处望去,在无数钢筋水泥日益逼近的荒野之上,在蜿蜒而去的河边,在一块块星罗棋布的鱼塘旁,会有那么一棵、几棵或者一片恣意生长的树,都是极常见的种类,杨树、柳树、榆树。在生命的起点,它们乘风而来,是漫天飘散不计成本的万千飞絮中的一枚,横过那些人类忙着生忙着死忙着挥霍和占有的岁月,落在未知的泥土上,从一粒轻盈渺小的种子开始,向着黑暗奋不顾身地扎根,朝着天空努力伸展,成为大地的风景,这就是野树。
③野树有野性,它们大多生长在人迹罕至的荒凉之地,少有亭亭玉立的身姿,相貌丑陋,须发丛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存在,根在哪里,一辈子就在哪里。它们天生拒绝被安排,被娇惯,被豢养。没有人为它们浇灌和修剪,也没人给它们刷上千篇一律的白灰,或者插上“针头”,挂起“吊瓶”。它们是自由的,无须搀扶,不必捆绑,自由自在地生,自由自在地死,一切都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④我想起小区里那些“移民”来的柳树。每年春天,冰消雪解之日,就是它们惨遭屠戮之时。经过几百个日日夜夜的苦心孤诣,那些从无到有,由一根根柔条发荣滋长,长到几公分粗细的枝干.统统被锯掉。只剩下白骨般刺目的一截截,经年累积,树冠变成一个个畸形的肿瘤,越长越大,丑不忍睹。
⑤与这些供人观赏又被戕害的树相比,野树何其幸运!在大自然的风日雨露中人它们缓慢生长,无拘无束,成为大地的一部分。
⑥野树也不都长在野外,即使在坚硬荒凉的城市也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在那些寂寥的屋顶,或者无人问津的角落,俯仰之间,你随时都可能与一棵野树相逢。但是,你不知道它们来自何方。
⑦校园西南角有个不知名的小房子,在并不宽阔的水泥屋顶曾经长着一棵小树,单薄得叫人担心。四面高楼林立,中间只有一方狭窄阴暗的天空,树枝上常常挂着来自文明社会的塑料袋。它牢牢地立在那里,在极少的泥土上,拓展自己的雄心和梦想。它的根伸向一切可能到达的缝隙和深处,用尽最大力气向下,向上,完成一棵树的使命。我曾经领学生仰望过它,在作文课上写过它,我们用文字向一棵不可思议的树鞠躬。可惜这棵树后来消失了,大概它长在不应该有树的地方,或者干掉一棵树根本就不需要理由,何况你是一棵没花一分钱的野树。
⑧然而,野树是不会消失的。在旷野,在绝壁,在滩涂,在幽谷,在楼顶……在那些我们看不见甚至想不到的缝隙和角落,只要一点点泥土就够了,它们不需要照顾和扶持,心无旁骛,随性生长,长成自己心中的样子,元气淋漓,率真质朴。
⑨在荒芜的世界里,总有野树的身影,它们傲然挺立,狂放不羁,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有着行道树没有的孤独和倔强。每一棵野树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大地,自己的话语和色彩,自己站立的方式……野树是纯粹的,有一棵真正的树该有的一切。
1.野树的“野”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